摘要: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在显著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区域发展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诸城市1996-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以利于其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诸城市
中图分类号:F062.2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机理,是当前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共同的研究热点。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是联系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1]。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数量结构的演变,在显著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区域发展陷入两难境地。因此,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评价、机理分析与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文以诸城市为例,通过对不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构建诸城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干扰、环境影响角度,定量综合评价诸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最后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一些措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Robert Goodland曾分析农业结构变化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 Jyri Seppala、Mati Melanen、Timo Joutijarv曾分析工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国内崔凤军、杨永慎曾研究过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1],周宏春等人也对我国交通运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4]。此外,还有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涉足此领域,分析各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仍很薄弱,缺乏系统性。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对农业、林业、牧业 、渔业、旅游业、能源矿产采掘业、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研究,而缺少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在研究区域上,多关注城市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关注较少[5];在研究方法上,多定性、相关分析,少定量评价[6]。
1.3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区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东与青岛辐射的胶州、胶南、高密毗连,南与日照市的五莲为邻,西接沂蒙山脉,与沂水、莒县相接,北依潍坊,隔渠河与安丘相望。全市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67公里,土地总面积215136公顷,共辖13个镇,1257个行政村。至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10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77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6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诸城市为例,依据1996-2005年诸城市统计年鉴及其他相关资料,构建诸城市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1996-2005年诸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采用了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两种方法。
2产业结构总述
2.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这一术语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指区域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的构成和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量的比例关系,其研究对象为区域内的所有产业[7]。
2.2 产业结构的分类
不同研究者研究产业的角度、目的和方法不同,因此在对产业进行研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是目前研究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不同国家对三次产业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目前,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
2.3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规律的演变,克拉克、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库兹涅茨的描述,他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根据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表2-1)。
随后他进一步分析了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并总结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所占份额的发展趋势(表2-2)。
根据表2-1和表2-2,库兹涅茨得出如下的结论[8]:
(1)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
(2)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
(3)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根据上面对产业的分类,三大类产业可以具体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建立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具体有三个步骤:
首先,以不同类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幅度与深度的差异为依据,衡量各类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对强度,建立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依据各产业发展对区域土地、水、大气、土壤与生物等主要生态环境要素影响或干扰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在[1,5]区间内赋值,定义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表3-1),反映各产业单位产值比重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次,对研究区各产业类型的产值比例依据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公式3-1),定量表征一定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或干扰状况。
IIISNE=P1W1+P2W2……+P9W9 (3-1)
式中,P1P2……P9表示各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W1W2……W9表示相应的各产业的产值比例。
最后,比较IIISNE在不同时期的数值差异,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9]。
4诸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4.1诸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本文以1996-2005年为例,分析十年间诸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表4-1、4-2),结合图4-1,可以看出诸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诸城市三大产业的产值都有了大幅提高,但增加速度快慢不一;(2)诸城市产业结构整体上看近十多年来均是“二、三、一”的模式,按照变化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可见诸城市的工业化程度已相对比较高;
(3)全市第一产业产值的比例持续在下降,第三产业虽略有波动,但总体来看也在下降,持续提高的只有第二产业;(4)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在于维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其“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型式向“三、二、一”转型。
4.2 诸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诸城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总产值不断增加,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诸城市用地结构也出现很多不合理之处,环境问题显著。本文以IIISNE来定量分析评价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前面产业的分类,在上述九种产业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归于第一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归于第二产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归于第三产业,根据表3-1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按照公式(4-1、4-2、4-3),求得三大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P一产为2.25,P二产为4,P三产为2.5。
IIISNE=P一产W一产+P二产W二产+P三产W三产; (4-4)
P表示三大产业,W表示三大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按照公式4-4及表4-2求得诸城市1996-2005年间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表4-3)。
从表4-3可以看出,诸城市的IIISNE值一直在增大,产业结构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干扰程度不断加强。由于工业产值占诸城市总产值的比重很大,超过了60%,甚至还有变大的趋势,而工业污染又对环境破坏最大,导致诸城市的IIISNE值不断增大,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付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代价。
由于如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所以诸城市的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下面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5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5.1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5.1.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一方面,继续壮大现有骨干龙头;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新龙头,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形成群龙起舞的局面。
5.1.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适销对路、高产高效的其它经济作物。畜牧业,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节粮型畜禽,引进扩大经济价值高的稀有畜禽,要大力发展规模饲养,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林果业,搞好造林与绿化建设。水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大力发展淡水养殖。
5.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积极推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5.1.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让、转包、入股、租赁制度,使土地逐步向经营大户适当集中,实现农户的自然生产向家庭农场式的转变。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5.2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再造工业发展优势。
5.2.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其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生长点,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
5.2.2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食品、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骨干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促其升级转化。
5.2.3集中发展重点企业集团要继续实施集团带动战略,着力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5.2.4加强企业管理。
减少甚至取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奖惩措施,以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3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5.3.1继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市区,进一步完善九龙河沿岸10华里联体市场,改造建设东关街、和平街、繁荣路等六条商业街和六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网点;农村,集中膨胀发育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商业街,繁荣诸城商贸。
5.3.2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为方向,突出龙文化主调,发挥人文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构筑生态旅游线,加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5.3.3大力推进其他服务业。
进一步拓宽电信、邮政、视听、计算机应用等信息传媒工具和网络的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证券、劳动力、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搞好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
总体来说,诸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关键的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并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的排放,以防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
6小结
本文以诸城市为例,依据1996-2005年诸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其他诸城市数据资料,主要采用了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两种方法构建诸城市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十年间诸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其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的结论,最后提出一些促进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本文是综合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特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崔风军,杨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66-169.
[2]Robert Goodland.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diet matter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3]Jyri Seppala,Matti Melanen,Timo Jouttijarvi et a1.Forest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a life cycle assessment study from Finland.Resource,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998,23:87-105.
[4]周宏春.我国交通运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0,(4):8-14,
[5]任建兰,张淑敏,周鹏.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2004,24(6):648-65.
[6]郑锋,阎小培.产业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J].热带地理,2004,24(1):42-45.
[7]方甲.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5.
[8]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2004.
[9]彭建,王仰麟,叶敏婷,常青.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05,60(5).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变动 效应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