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四指马鲅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饵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观察研究1~30日龄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四指马鲅的食道最早在5日龄时出现II型黏液细胞;9日龄仔鱼食道黏液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胃部已有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的明显区域分化,黏膜皱褶丰富,各区域大部分的黏膜表面均有I型黏液细胞分布;15日龄仔鱼胃腺区域出现II型黏液细胞,肠道前、中、后段均出现II型黏液细胞,且以圆形为主;17日龄仔鱼幽门盲囊区域出现II型黏液细胞;23和30日龄仔鱼消化道黏液细胞以II型为主,数量持续增加。四指马鲅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密度、大小及分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日龄仔鱼消化道中以食道的黏液分泌能力最强。【结论】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特征与仔鱼摄食能力日益增强及消化道结构逐渐完善的趋势相适应。
关键词: 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发生;分布;开口摄食
中图分类号: S965.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6)07-1222-06
0 引言
【研究意义】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隶属于鲻形目(Mugiliformes)马鲅亚目(Polynemoidei)马鲅科(Polynemidae)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孙典荣和陈铮,2013),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砂石底海区,如澳大利亚东西海岸、美国夏威夷海域、印度尼西亚海域等(Zischke et al.,2009;Moore et al.,2011;Newman et al.,2011;Ballagh et al.,2012),我国的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也有分布(Wang et al.,2014),目前在我国台湾、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已有人工养殖。黏液细胞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其成分、形态和分布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检测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一项参考依据(谢木娇等,2015),而消化道的结构发育与功能完善又直接影响仔稚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及其成活率,因此,研究观察鱼类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發育规律对揭示仔稚鱼消化道的变化规律及苗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包含水解酶、糖蛋白、免疫蛋白、黏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形成协调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黏液屏障(Khojasteh et al.,2009),在润滑食物、协助消化吸收、抗菌、抗病毒及离子转运方面发挥作用(Sarasquete et al.,2009)。近年来,已有关于不同鱼种消化道黏液细胞发育的研究报道,如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王永波等,2010)、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李鑫炜等,2012)、哲罗鱼(Hucho taimen)(关海红和尹家胜,201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张建业等,2014)等。李鑫炜等(2012)研究表明,点带石斑鱼黏液细胞出现的日龄与开口摄食日龄一致,即黏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仔稚鱼开口摄食的前提。关海红和尹家胜(2013)研究发现,哲罗鱼黏液细胞发生的部位分别是口咽腔、消化道,黏液细胞开始为囊状,随后发育成梨状,最终发育为杯状。张建业等(2014)研究发现,泥鳅仔鱼3日龄时口腔、食道出现黏液细胞,7日龄时消化道开始出现黏液细胞,且黏液细胞的类型按幼稚型到成熟型的规律发生,并认为3~10日龄是泥鳅仔鱼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日龄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本研究切入点】除本课题组研究报道过四指马鲅稚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谢木娇等,2015)外,至今未见有关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发育的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仔鱼在培育过程中呈现生长迅速的特点,从功能细胞角度分析四指马鲅仔鱼消化机能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其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饲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苗种来源
四指马鲅受精卵和初孵仔鱼由本课题组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海试验基地培育获得。仔鱼先在室内水泥池培育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继续培育,各阶段培育条件:水温29~32 ℃,盐度25‰~28‰,溶氧4.80~5.50 mg/L,pH 8.00~8.30,氨氮含量0.20~0.40 mg/L,亚硝酸盐含量0.005~0.015 mg/L。培育过程中仔鱼饵料系列为轮虫、小球藻、枝角类(2~15日龄)→卤虫无节幼体和部分红虫(16~30日龄)→粉状配合饲料和鱼肉糜或贝肉糜(31~50日龄)。孵化后第1 d的仔鱼为1日龄,以此类推,培育过程中对1~30日龄的鱼苗进行连续采样,每次取样20尾用10%中性甲醛固定,期间定期更换固定液以延长样品的保存时间。
1. 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采集样品中每个日龄段的仔鱼取10尾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切片用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进行染色(AB-PAS试剂盒购自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染色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根据AB-PAS显色结果将黏液细胞分为I型、II型、III型和IV型,分别呈红色(含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蓝色(含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紫红色(主要含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和蓝紫色(主要含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参照王永波等(2010)的方法统计消化道各段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密度、细胞长短径及消化道各段的分泌能力[单位面积黏液细胞密度与细胞表面积(π×长径×短径/4)的乘积],其中细胞密度统计样本为消化道各段取3张相邻切片随机选10个视野,分别测量每个视野中1 mm2范围内各类型黏液细胞的总数,同时测量黏液细胞(n=10)的长径和短径。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s多重比较。
相关热词搜索: 黏液 消化道 发育 细胞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