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鳢病害主要有寄生虫病、真菌病、细菌病等,对乌鳢主要病害致病病原、流行状况、发病症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乌鳢病害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乌鳢;病害;诊断;防治
中途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74-0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in Diseases of Channa argus
ZHU Lin1,LI Ying-sen1,FENG Xiao-yu2,GUO Shui-rong2,XIE Nan2,ZHU Shu-ren1
(1.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China;2.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4,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diseases of Channa argus include parasitic diseases, fungal disease, bacterial disease, etc. The pathogen, prevalence, symptoms, diagno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main diseases were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anna argus disease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 Channa argus; diseases
乌鳢(Channa argus),隶属于鲈行目(Perc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Channa),又称黑鱼、乌鱼、才鱼、生鱼、黑鳢头等,在中国各大水系、俄罗斯和朝鲜地区有自然分布[1],乌鳢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生命力强等优点,一直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属淡水鱼中较高档的水产品,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乌鳢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生理生化特性、高产养殖技术、核型以及一些基因的克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13],但对乌鳢的病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乌鳢在自然环境里,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但随着乌鳢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病害也逐渐增多,成为制约乌鳢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就国内外近几年乌鳢病害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乌鳢的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1寄生虫病
已报道的乌鳢寄生虫病原主要有尾孢虫、小瓜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嗜子宫线虫。
1.1尾孢虫病
林国材[14]报道尾孢虫主要危害乌鳢和斑鳢的鱼种、成鱼,寄生于鱼体的皮肤、鳃、脊柱下等部位,流行季节主要是5~8月,在酸性水质中易暴发。被感染乌鳢主要症状为:体色比正常乌鳢灰暗,花纹不明显,体表被覆一层灰色泥土,游动迟缓,见人及飞鸟反应迟缓,离群独游,投食时不抢食,吃食量减少,更有个别乌鳢零星死亡,严重时成批死亡。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杀灭孢子;鱼种浸泡消毒,杀死裂殖孢子;经常换注清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向塘内施石灰、漂白粉、面碱等,保持水体呈弱碱性,阻止孢子寄生和裂殖;定期投喂药饵鱼,可有效防止乌鳢体内孢囊的形成。治疗方案:如果因喂养不善和预防失当出现大批死亡,采用外治和内治同时进行,可制止死亡,恢复正常吃食。外泼杀虫药,连续3 d每天1次,首次加量,常用药有敌百虫、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内服药饵鱼虾,常用药有盐酸氯吡嗪钠、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等。
1.2小瓜虫病
钱龙等[15]报道,当鱼苗陆续达到4~7 cm规格的阶段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小瓜虫病,少数鱼开始死亡。多数病鱼表现极不安,集群上下翻滚,或在池底、池边磨擦,或窜出水面、摄食减弱。
预防措施:保持水质清新,投放鱼苗的密度要适宜。治疗方法:水温先调节到28~32 ℃;用2.5 mg/L硫酸铜浸泡5~9 h,换水后,让鱼吃好,恢复12 h后,再用1∶1的椒子粉与生姜粉8 mg/L液汁泼洒,经10 h,可以治疗最严重的小瓜虫病。
1.3车轮虫病
杨成胜等[16]报道,车轮虫病是一种对夏花鱼种危害严重的病害,在发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较难诊断,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停沿网箱边缓慢游动,有的鱼种身体不停地翻转,有时连打好几个滚,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有的鱼种则头不动,身体绕头部打转;有些病鱼急剧活动后,缓慢上浮,游动越来越慢,不久即死亡。
预防措施:饵料消毒彻底,控制夏花鱼苗放养密度。治疗方法:在网箱及其周边,采用局部高浓度用药方式,不间断持续泼洒车轮速杀药液,维持1 h的高浓度状态,1 d用药4次,每次用药后开增氧机搅水,加快箱内外水体交换,在鱼糜及小杂鱼中混拌“车轮速灭”制成药饵,尽可能使能摄食的鱼种都吃到足量的药饵;用药后第三天对网箱水域泼洒一次二氧化氯,使鱼种损伤部位不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继发性病害。
1.4肾脏增生病
周之武等[17]报道,肾脏增生病的症状是病鱼吃食不欢,有的离群独游,不久便翻身死亡,通过对病鱼的解剖观察发现,此病是由粘孢子虫首先在肾脏寄生,而形成许多包囊,在肾脏表皮引起组织增生,形成不规则菜花状瘤状物。在增生组织中,一旦受到孢子虫的侵袭,引发细菌感染,会导致发炎,成为瘤状脓疮。
防治方法: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同时投喂脓肿消药饵,连用5 d,之后每隔20 d用药
1个疗程。对患有肾脏增生病的池塘,定期泼洒敌百虫,可杀灭粘孢子虫的中间宿主——寡毛类以及放射孢子虫,切断传播路线,对控制疫情蔓延可起到良好作用。
1.5嗜子宫线虫病
茆键强[18]报道嗜子宫线虫病在长江流域流行最为广泛,感染率高达90%,最早发病是冬季一月间,春季出现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臂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寄生在鱼的鳔和肾内,一般肉眼看不出明显的症状。
预防方法: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鱼苗10~20 min;用晶体敌百虫(90%)和面碱混合泼洒(比例为5∶3),泼洒药物使池水浓度一天达0.2 mg/L,第二天达到0.3 mg/L。
2真菌病
目前,已报道的乌鳢真菌病只有水霉病。
蒋黎[19]报道水霉病发病原因为水环境不良,气温低,乌鳢受精卵易感染水霉;或是春季投放鱼种时因鱼体损伤感染水霉。症状为在孵化过程中,内菌丝侵入卵膜中,卵膜外丛生大量菌丝,外菌丝成放射状,带水检查最容易判断,鱼体表面有破絮状白毛。
预防方法:严格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为防止室外气候突变,可在室内进行孵化;治疗方案:发病鱼池可用“水霉净”连洒3 d。
3细菌病
目前,已报道的乌鳢细菌病主要有腐皮病、腹水病、烂皮病、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脓疮病。
3.1腐皮病
曾慷等[20]报道乌鳢腐皮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流行高峰季节是6~9月。其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鳞片脱落,皮肤溃烂,有出血和炎性渗出物。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应和坏死;肝、肾组织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糊,细胞呈空泡化变性[20-22]。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适量高锰酸钾浸洗20 min;不投腐烂变质的动物饵料,多投新鲜的活饵料;治疗方案:每100 kg鱼内服克瘟灵50 g,连续用药6 d。
3.2腹水病
舒新华等[23]报道乌鳢腹水病的病原体为费氏枸缘酸杆菌(Gitrobacter freundii),该菌为条件致病菌,通常是在池塘淤泥过多、水质不良时引起病原菌大量滋生,病原菌从鱼的受伤皮肤和肠道入侵,感染发病。乌鳢腹水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竖鳞,皮下积水,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肝内严重脂肪变性;脾小体细胞疏松,淋巴细胞向外迁移;肾间质增生;心肌纤维显得有些松散,心腔积血;骨骼肌纤维均质化;小肠固有层高度充血,粘膜下层水肿;鳃上皮下有较多的大单核细胞浸润[24-27]。
预防方法:鱼池及时清淤,放养前用消毒剂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要先用15 g/m3的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泡10~20 min,适当控制放养密度;治疗方案:发病初期用固体二氧化氯0.4 g/m3全池泼洒,连续3 d,隔3 d后进行第二个疗程,方法和剂量相同;按每100 kg鱼每天用2 g恩诺沙星、鱼用复合维生素1~2 g加粘合剂拌料投喂,分两次进行,连用3~5 d。
3.3烂皮病
益鸣[28]报道烂皮病大多是乌鳢体表受机械创伤及寄生虫叮咬致伤,伤口感染水中荧光杆菌(Pseudodomonas fluorescens)而发病。每年5、6两月出现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乌鳢体表的一些部位出现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出血点处鳞片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伴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严重时,溃烂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腹壁,可见内脏器官。
预防方法:每隔10~15 d用25 g/m3生石灰和
1 g/m3漂白粉交替对乌鳢专养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治疗方案:发病乌鳢池应该采取先杀虫后灭菌消炎的治疗策略,具体治疗方法是先用适宜浓度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虫,隔两天后用1 g/m3漂白粉灭菌,同时每100 kg乌鳢用恩诺沙星2 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 d为1个疗程。
3.4诺卡氏菌病
常藕琴等[29]报道乌鳢诺卡氏菌病(Nocardiosis)是由诺卡氏菌(Nocardia)引起乌鳢的一种慢性全身肉芽肿传染病,发病高峰为6~9月。发病初期,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肿大。随着病情发展,病鱼眼球突出,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2 cm,大者可达0.5 cm以上[29-32]。
预防方法:667 m2放养量控制在3 000~5 000尾;对水源水进行沉淀、消毒等,以确保养殖用水安全;定期使用生石灰等一些水质及底质改良剂进行养殖水质调控;治疗方案:对发病池大量换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 g/m3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同时用罗红霉素拌饲投喂,用量为每kg鱼体每天用0.1 g,连续服用5~7 d。
3.5细菌性脓疮病
丁雷等[33]报道乌鳢细菌性脓疮病致病菌为一种革兰氏阴性链球菌,该病大面积发病的时间在9~10月,病鱼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池边缓游,腹部膨大,有时可见眼部有瘤状结节,偶尔出现头下尾上沿池环游症状,还有10%左右病鱼出现身体弯曲现象,一般病鱼在1周左右死亡[33-35]。
防治措施:驯化乌鳢苗种摄食配合饲料或新鲜小鱼投喂;坚持稀放稀养,勤换水,维护良好水质。
4其他病
4.1“爆发性”出血病
潘立新等[36]报道乌鳢“爆发性”出血病发病原因为养殖水质较差,养殖密度过高。6~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鱼种和成鱼均易感染此病,患病鱼体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后约3~4 d即发生大批死亡现象,患病鱼体的腹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胸鳍基部至鳃盖后缘两侧有与侧线相垂直的出血条纹。有些患病鱼体的眼球、眼框与肌肉皆有充血现象。严重者全身出血,鳃丝发白,腹部肿胀,肛门红肿,体腔有无色腹水,肝脏有淤血,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36-38]。
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消毒,冬季干塘后进行冻晒,以杀灭病原体,降低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或10~20 μg/m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选用优质的饵料鱼,投喂前用3~5%食盐水浸洗10~20 min,并将其投放在饲料台上,投喂3 h后及时清除残饵;调控好养殖水质,6~9月间要勤换水,保持养殖水质清新和较高的溶解氧含量,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以改良水质;发病季节,每隔15~20 d全池泼洒225~300 kg/hm2生石灰1次。治疗方案:乌鳢发病时,首先要对水体进行消毒,可用生石灰300~375 kg/hm2或甲醛20~30 μg/mL、三氯异氰尿酸0.4~0.5 μg/mL、溴氯海因0.2~0.3 μg/mL、聚维酮碘3 000 mL/hm2全池泼洒,连用2~3 d;其次要使乌鳢内服药物,每100 kg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三黄散”300~600 g,连用3~5 d。
4.2萎瘪病
茆键强[18]报道萎瘪病在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现。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饵料不足,使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致死。病鱼鳃丝发白,严重贫血。
防治方法: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4.3类立克次体感染
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组织细胞(特别是肝、脾、肾、眼和脑等)大范围的坏死、溶解和内脏器官的小血管炎[39-42]。目前有关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治措施尚未见报道。
5展望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只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就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水产科研工作者还应加强基础理论应用的研究,积累知识和经验,控制乌鳢的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疾病的发生,以提高乌鳢的养殖产量。
参考文献:
[1] 倪勇,伍汉霖. 江苏鱼类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37-738.
[2] 师玉环. 乌鳢养殖的发展前景[J]. 农业科技通讯,2003(10):28.
[3] 刘红. 乌鳢的池塘养殖技术[J]. 养殖与饲料,2008(4):39.
[4] 沈维德. 名贵优质鱼类养殖技术之八——乌鳢[J]. 内陆水产,1994(8):25-26.
[5] 饶发祥. 乌鳢生物学特性及其饲养[J]. 河南水产,1995(3):30-31.
[6] 李生武. 乌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 中国水产,1999(10):28-30.
[7] 周义斌. 乌鳢生物学特性及其高效养殖技术[J]. 江西水产科技,2006(3):43-48.
[8] 谢从新,周洁,熊传喜,等. 乌鳢早期鳞被的形成及鳞片形态特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5(1):68-72.
[9] 杨小强. 闽香鳢遗传生物学研究I.子代和亲本形态比较[J]. 福建水产,2004,10(2):41-44.
[10] 秦伟,倪建国,张学斌,等. 乌鳢及鳢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J]. 水利渔业,2004,24(5):14-16.
[11] 张诚,刘年峰,杨小强,等. 闽香鳢及其亲本染色体组型的比较[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5,14(2):103-107.
[12] 郝泗城,彭永康. 乌鳢组织内三种同工酶的研究[J]. 动物学杂志,1995,27(1):3-6.
[13] 贾伟章,周秀霞,黄容,等. 乌鳢(Channa argus)干扰素刺激基因Viperin和ISG15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特征分析[J].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1): 1481-1491.
[14] 林国材. 乌鳢尾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科学养鱼,2009(7): 51.
[15] 钱龙,艾涛谢,恒修. 乌鳢苗小瓜虫病治疗方法[J]. 淡水渔业,1999,29(12):28-29.
[16] 杨成胜,孔凡超,牟长军,等. 乌鳢夏花车轮虫病的防治[J]. 科学养鱼,2010(1):58-59.
[17] 周之武,刘君国,王延学. 乌鳢肾脏增生病(PKD)疫情控制及效果[J]. 齐鲁渔业,2002,19(6): 8-9.
[18] 茆键强.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8-99.
[19] 蒋黎. 乌鳢病新经验[J]. 渔业致富指南,2002(23):43.
[20] 曾慷,舒新华,金燮理. 乌鳢腐皮病致病细菌的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5(5):396-399.
[21] 江为明. 乌鳢腐皮病的防治[J]. 湖南农业,2001(7):25.
[22] 舒新华,曾慷,金燮理,等. 乌鳢腐皮病病理形态学研究[J]. 淡水渔业,1999,29(8):8-10.
[23] 舒新华,刘红旗,金燮理,等.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腹水病病理形态学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1998,2(2):148-150.
[25] 何共善,张政军,刘伟. 乌鳢腹水病的诊治[J]. 湖南农业,2009(10):20.
[26] 李进村,刘建国. 乌鳢腹水病的综合防治[J]. 科学养鱼,2005(4):58-59.
[27] 舒新华, 金燮理, 肖克宇, 等. 乌鳢腹水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4(4):286-287.
[28] 益鸣.乌鳢烂皮病的防治[J]. 渔业致富指南,2001(10):51.
[29] 常藕琴, 石存斌, 潘厚军, 等.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J]. 水产学报,2008,32(3):209-216.
[30] 侯宜中. 乌鳢诺卡氏病及防治[J]. 科学养鱼,2008(9):56.
[31] 吕伟清,孙伟杰,谢荣林,等.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J]. 科学养鱼,2008(1):57.
[32] 劳顺健,沈乃峰,冯小根.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J]. 渔业致富指南,2009(15):61-62.
[33] 丁雷,岳永生. 乌鳢细菌性脓疮病的病理研究[J]. 水利渔业,1999,19(5):46.
[34] 丁雷,岳永生. 乌鳢细菌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2000,1(1):121-122.
[35] 丁雷,岳永生,谢光伟. 乌鳢细菌性脓疮病病原的研究[J]. 水利渔业,1999,19(6):27-28.
[36] 潘立新,郑善坚. 乌鳢暴发性出血病的诊断和治疗[J]. 淡水渔业,2004,34(4):8.
[37] 金学萍. 乌鳢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措施[J]. 中国水产,2005(7):51.
[38] 金学萍. 乌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J]. 农业致富,2005(3):40.
[39] FRYER J L,LANNAN C N,GARCES L H,et al. Isolation of a rickettsiales-like organism from diseased coho salmon(Oncorhynchus kisutch) in Chile[J]. Fish Pathol,1990(25):107-114.
[40] MAUEL M J,MILLER D L. Piscirickettsiosis and piscirickettsiosis-like in fections in fish:A review[J]. Vet Microbiol,2002, 87(4):279-289.
[41] CVITANICH J D,GARATE N O,SMITH C E. The isolation of a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causing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Chilean salmonids and its confirmation by Koch's postulate [J]. J Fish Dis,1991(14):121-145.
[42] 郭琼林,贾伟章,孙晓凤,等.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07,31(1):45-5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病害 诊断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