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稻田养鱼是一种淡水鱼类饲养方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稻田养鱼的规模与技术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稻田养鱼;技术模式;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稻田养鱼是一种淡水鱼类饲养方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生产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但长期以来,稻田养鱼主要是在某些偏僻山区,技术水平和产量都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很快,曾经达到近67万公顷的规模;但随后因为农村土地政策和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化肥、农药用量的增加,稻田养鱼面积大幅度下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逐步恢复。1986年全国稻田养鱼达到100万公顷以上。国外开展稻养鱼最早的国家是日本,已有约 100年历史;印度、马达加斯加、前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美国等国于20世纪初也先后开始稻田养鱼的实践活动,但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较为盛行;非洲部分国家也于近年开始发展稻田养鱼。
1稻田养鱼的理论依据
稻田养鱼是充分利用种稻水田进行鱼类饲养活动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微型生态系统,把水稻种植业和鱼类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利用,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以获得稻鱼双丰收。稻田养鱼后,由于加固了田埂,有利于稻田灌溉,尤其是开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后,防洪抗旱的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调节稻田土壤和水的温度,增加溶解氧,促进微生物增长,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土壤养分转化率提高,增加水稻分蘖数,提高稻谷产量。其作用原理是养鱼后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增肥、松土;同时提高了水面利用率,减少了除草等劳动力投入,农药化肥支出也相对减少,种植和养殖成本降低了一田多用,稻鱼双丰收,稻谷增产5%~10%。另外稻田养鱼技术相对简单,容易操作和推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稻田养鱼的基本类型
2.1稻鱼共生
稻鱼共生是指在水稻生产季节,通过加固田埂,深挖鱼溜鱼沟,人工引进鱼种,使稻鱼共生于稻田中,形成新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该系统中的生物因子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有水稻植株、杂草和藻类;消费者较多,诸如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蚊子幼虫、水稻螟害 、鱼苗敌害等等。该系统中的非生物因子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水温、pH值、二氧化碳、氧气和一些无机物质。在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水稻是主体和中心。养殖的鱼类以草食性的鱼种为主,可适当搭养其他鱼种,也可直接放养夏花。
2.2稻鱼轮作
稻鱼轮作是指种植水稻与养殖鱼类轮流生产。一年中种一季水稻,其余时间则养鱼。先是稻鱼共生,待稻谷熟后收割稻穗,把稻草留在田里,灌水沤烂,培育水质。随后像池塘养鱼一样按比例搭配多种鱼种混养。如利用冬闲田、固水田及湖区的低洼田等,养殖鱼类以食用商品鱼或大规格(15cm以上)鱼种为主。
3稻田养鱼技术模式的演变
稻田养鱼经过2 000a的生产实践,其生产的规模、经营的主体、养殖的对象与技术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1)。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无公害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要求,稻田养鱼这一生态型的农业作业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新的养殖技术得到不断的总结优化和推广,并取得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浙江等省。新中国成立后,稻田养鱼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实施稻田养鱼的积极性,稻田养鱼地区也从上述传统地区扩展到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且稻田养鱼试验示范,技术水平和单产不断提高,如1990年原曲靖市科委、市水产站开展的养鱼示范,稻谷平均产量8 850kg/hm2,鲜鱼837.85kg/hm2,稻鱼纯收入5 303.25元/hm2。贵州省的默东南州把稻田养鱼作为“小水窖、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的“四小”工程建设,为稻田养鱼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稻田养鱼新技术作为农业部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挖掘稻田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保证稻田养鱼的规范化和水产品食用安全,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四川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局编制的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标准。
5我省稻田养鱼发展趋势
陕西省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约20万公顷,陕西省水利厅、渔业管理局从2002年起将生态化、工程化稻田养鱼正式列为全省渔业科技推广骨干项目。仅2003年陕西省渔业局、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先后在陕北、陕南和关中地区皇陵、西乡、镇安、富县、横山等8个区、县建设了13个3hm2以上的工程化稻田养鱼示范点,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8hm2,投放鱼种19 685kg,水产品总产量91t,平均产量945kg/hm2;稻谷总产量950t,养育稻田平均利润7 425元/hm2,最高达10 140元/hm2,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全省稻田养鱼发展势头良好,仅工程化稻田养鱼新增面积已近467hm2。随着工程化稻田养鱼项目的实施,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渔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以镇安县为例,镇安县水资源丰富,经过旱改水工程后水田面积已发展到2 267hm2,该县把稻田养鱼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并组织干部南下重庆实地考察学习,2003年选择永乐镇金花村和东川村作为示范点,共推广稻田种养鱼面积10.7hm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稻田养鱼平均产成鱼690kg/hm2,最高达810kg/hm2;同时稻田病虫害明显减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下降1/3,水稻产量增加750kg/hm2,可增收7 500元/hm2。再如汉阴县,2003年起汉阴县把工程化稻田养鱼项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骨干项目,在省、市水产站、市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该县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8.7hm2,分布于4镇1乡12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项目示范点投放大规格鲤鱼种225kg/hm2,草鱼夏花5 700尾/hm2。根据随机抽样测产核算,平均产量1 023kg/hm2;通过调查走访已收稻农户,增稻谷8%~10%。全县全年共产鲤鱼111.3t,新增渔业产值111.30万元,加上稻谷增产,项目共计新增产值130万元,新增纯收入92.70万元,平均产值较项目实施前高出89%,新增纯收入8 520元/hm2。目前,工程化稻田养鱼示范重点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势乐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养鱼 稻田 发展趋势 演变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