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使其成为保留、传承民间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地域之一。安塞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安塞是文明全国的剪纸之乡、绘画之乡、腰鼓之乡以及民歌之乡。安塞剪纸、安塞腰鼓2006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民间绘画、陕北说书、沿门子、转九曲等项目于2007年起先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又将安塞民间绘画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就以安塞民间文化为例谈一些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粗浅认识和观点。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人类生命的记忆,生存的参照和根基。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的急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资料显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消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殖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由此可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大环境是相当严峻的,我们生活的小环境自然不容乐观,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如:打夯号子、祈雨歌、耕地歌等,民间工艺如:打铁工艺、石匠工艺、木匠工艺、毯毯匠工艺等都濒于消亡了。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消亡就永远地从人类生活中消失了,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显得更加珍贵。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
二、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是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建设工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与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积极筹划、落实措施、分步实施,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济保障。另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尤其是文化部门要充分调动新成立专门机构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组织实施好此项工作,安塞县新成立的专门机构即“安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普查、分类整理、建档入库等各项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一项时间跨度大、涉及专业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及社会广泛参与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搞出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即:“活态”保护
我们有许多文化是传承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承延续方式。比如,安塞剪纸就是这样的传承。过去一般是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又传给自己的女儿,这样代代相传。对于“活态”保护可以这样理解,就拿剪纸来说吧,剪纸艺人创作的剪纸作品相对于她本人创作作品时的构思、工艺流程及当时的创作环境这些鲜活的因素来说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如果一个剪纸艺人去世了,那她只能留下死的东西即她的遗作,而对于遗作的保护我们只能是将其存入档案室或展示于博物馆,而那些“活态”的东西诸如:创作构思、工艺流程及当时创作的文化空间、人文环境都将随着传承人的去世永远消失 ,离开了传承人也就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更谈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即“活态”保护。专家学者常把安塞剪纸比喻为“活化石”,就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现在传承人还在一代一代往下传的缘故。可以说对传承人的保护即“活态”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境界,然而,传承人的保护即“活态”保护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脆弱的部分,最难的部分。那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转变政府及相关部门观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为传承人的传承服务,为了扭转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无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的严峻现实问题,我们要切实关心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为她们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及身体健康状况,力争让传承人在她们的有生之年创作更多作品的同时,鼓励她们带徒弟,使她们得以完成传承技艺的心愿。二是保留真实的文化空间,使传承人不脱离结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因为传承人一旦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真实的文化空间,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褪色、干枯。现在许多年轻人由于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向往城市生活,进城打工或做生意,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城里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祖辈父辈所从事的手艺是“土的”、“丑的”,不愿意“子承父业”。就拿安塞唯一的一家腰鼓手工作坊为例,老艺人姓谢,已六十多岁,常年从事纯手工制作腰鼓的工艺,他经常是起早贪黑,因为一个腰鼓的制作完成就有二三十道工序,费时费工,所以他的销售价格相对于机器加工的腰鼓价格就要高一些,而商贩们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更愿意从河南等地批发机器加工的腰鼓,因为价格相对便宜很多,利润自然就大。谢老在传统与现代手工艺之间的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销路不畅,而且利润也不大,只能勉强过活。由于利润小又辛苦,他儿子自然不愿意走父亲的老路,继续从事手工腰鼓制作。对于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而作为传承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更好地、体面地生活,这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政府应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将这一手工作坊保留下来,以保留原有的文化土壤及文化空间,并将传承人留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还要为他们解决腰鼓销售等相关问题,使这一作坊进入良性运转。所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文化空间及其生存的文化土壤是保护传承人积极有效的措施。三是传承人自己的坚守。安塞民间艺术大师曹佃祥的外孙女 ,从小跟随外婆学习剪纸,技艺娴熟并继承了外婆的一些刀法技巧,可以说她是一个优秀的传承人,但她成了家以后,由于要跟随丈夫经营餐馆生意,便无暇顾及自己的剪纸创作及手艺的提升了,更谈不上将手艺传承给自己的女儿 。这是传承人自己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坚持走民间艺术创作之路而导致传承链条中断的例子。民间艺术家张芝兰生前将自己的剪纸、绘画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女儿樊晓梅,樊晓梅虽然历经了少年时父母先后病故,颠沛流离的艰辛苦难,但她并没有被生活的不幸所吓倒,她凭着一股闯劲,于1995年来到西安秦王宫秦汉城陕北窑洞从事剪纸表演,而这竞然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她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由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她与1998年、1999年先后随陕西民间艺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加拿大,她还曾为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在西安古城墙上剪过一幅“老汉拉驴”的剪纸,因为驴在美国代表民主党,而美国当时的执政党正是民主党,所以克林顿看到这幅剪纸作品自然十分高兴。从2002年至2005年间,樊晓梅数次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剪纸表演和教学,她的剪纸技艺日臻完善,传统中透溢着现代的气息。樊晓梅对她母亲技艺的传承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传承,是传统中有创新,创新中又有传统。她在安塞民间剪纸的对外传播交流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展现了亮丽的人生。樊晓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她身处逆境仍然坚定信念,不放弃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追求,坚守的必然结果。所以传承人本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关键,也是展现文化风采,成就自我的关键。四是加强传承人的学习培训工作。以老带新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是我们防止民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缺乏后继传承人非常有效的方法。安塞县文化馆从1982年起举办民间艺术学习培训班已二十余期。具体做法是利用农闲时间将县境内的老中青三代民间艺术人才及爱好者组织起来,聘请专家辅导,为她们构建相互切磋技艺、沟通的平台,鼓励骨干作者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同时以老带新让青年爱好者拜师学艺,向老作者学习手艺。采取举办学习培训班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家族式的狭隘传承,进入了中年骨干作者向老艺人学习,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的广义传承模式。通过学习培训班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安塞民间艺术品内容,而且壮大了民间艺术传承队伍。截止目前,安塞剪纸作品种类已有一万多个品种,绘画作品已有两千多个品种,泥塑作品已有一千多个品种,民间艺术传承队伍已壮大到三百多人。可见,举办民间艺术学习培训班不失为一种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有效的好方法。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国务院已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免费参观博物馆,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力度。对中小学生,文化部门应与教育部门联手,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引进课堂,安塞已经将民歌引入音乐课、民间剪纸引入手工课、民间绘画引入美术课、腰鼓引入体育课,通过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教材,引进课堂,使其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总之,我们通过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民间文化进课堂等形式,使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产生了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而不是认为传统文化“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使民众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从而激发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有了这样良好的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就相对容易一些,效果也就更明显。
五、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当代
保护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保护是保留旧事物,发展却孕育着新事物,而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利用 ,使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解决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关键。就拿陕北的窑洞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或许更愿意住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楼房,而不愿意住祖辈父辈居住过的简陋窑洞,如果我们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名,硬让年轻人住简陋的窑洞,就会剥夺他们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这样也是不符合常理的,但我们可以在不破坏窑洞这种建筑独特外貌的基础上,内部使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比如现在在陕北能见到的豪华窑洞宾馆,设施齐全先进的个人窑洞住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最好的例子。现如今,古老的窑洞仍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除了窑洞本身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良特性以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以这种独特古老的住宅建筑为荣,人们仍然愿意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保留下来的心理,实际上就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当人们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就能完美的结合,也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创新,更好的发展。保护并不是拒绝新事物,停滞不前,发展也不是对原有文化的彻底否定抛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 也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到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六、普查工作是基础,巩固成果是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覆盖面广,工作量大 ,做好基础工作很关键。认真做好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对采集的信息,收集的实物进行分类归档整理,并根据保护项目的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对已经系统整理出的比较完整的资料,应将其出版发行。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收集整理的部分珍贵文字资料分别出版了《安塞民间故事集》、《安塞民歌集》两本书籍。另外还可以将收集整理的声音和影像资料以光碟的形式出版。出版收集的资料不仅巩固了普查成果,而且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有效的措施。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只有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抱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具体特点和分布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规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分步实施,扎实工作,并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及社会的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能够搞出成效,古老文化一定能够再现新的风采。
(作者简介:吴小珍(1969.1-),女,陕西子长人,大专,馆员,就职于安塞县文化文物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文化遗产 物质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