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那种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学习,改变音乐学习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音乐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一、 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音乐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优美的曲调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如我在教唱《青藏高原》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完整的聆听,显示青藏高原的背景画面,课件展示反映藏族民俗风土人情的画面:珠穆朗玛的雄姿、布达拉宫的神圣、众多的寺庙、喇嘛、奇幻虔诚的宗教礼仪等等,配以教师感人的导入语:“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藏族人日夜倾听的歌,早已跨过时间,飞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们,它引领着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青藏高原。”一上来,学生就被这神奇的地方、风俗与神奇的旋律吸引了。学生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参与,一旦激发了他自身想学的愿望,那他就把学唱《青藏高原》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 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自主即为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领域,更体现为一种技能性特点,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如我在教唱《青春舞曲》时,先让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太阳下去/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朗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歌曲鲜明的节奏感,让学生随伴奏带自主的哼唱全曲,几遍下来,一般学生都能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演唱歌曲了。最后让学生欣赏新疆维族歌舞表演片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再让学生回忆、模仿、设计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如“托帽”“转手腕”“耸肩”“扭脖子”等,让学生从座位的束缚解脱出来,一起练习基本舞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最后大家随《青春舞曲》音乐律动,并通过对歌曲的创编,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分组练习,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演唱组运用改变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来表现歌曲;节奏组的同学运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伴奏音型;舞蹈组的同学合作表演,女生头戴小花帽,男生手持手鼓。通过各组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也极大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三、 鼓励创造,发展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教育应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良好的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如北京外国语学校姚凌凌老师的课例《电子空间站》课件展示了热带雨林的画面,要求让学生为画面配上电子音乐:从速度、节奏、音色等几个方面配以合适的旋律,让学生分析应给的速度是快还是慢,音乐是激昂的、快速的还是慢速的,对于学生的各种个性化的回答,老师不肯定也不否认。让他们自己逐个来试一试合适不合适,选择学生认为合适的。再让学生思考老师给《雨林》的配乐是否恰当,最后再与原来的配音相比较,学生自己从电子音源中找“天使”“弧形背影”“幻想”“小提琴”等种种不同的音色和乐器加以选择。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特个性,最后确定以“小提琴”“长笛”“木管”“幻想”这几种乐器和音色来给《雨林》配乐。允许学生置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四、 带着问题,体验音乐
新课标强调“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是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理解。
如我在教《茉莉花》时,充分关注了让学生体验这一现代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首先聆听《茉莉花》启发思考:你感受到什么?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歌名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体验、为新课作铺垫。听赏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启发思考:你的感受怎么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用心听赏及感受、体验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的特点,并进行交流。又从东北民歌《茉莉花》,男生四重唱《茉莉花》及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听赏千人交响《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不同风格;从演唱形式上引导,利于学生通过审美形式的不同对歌曲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国际音乐节上,世界各国艺术家会共唱《茉莉花》,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听后认为,纯真而美好的感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茉莉花的洁白无瑕、高雅真挚,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理想,《茉莉花》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当然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导向、策略,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琐碎。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包容的,他们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闪光 理念 探索 课标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