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肃是我国通往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古丝绸之路枢纽,境内绵延19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一条“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和“艺术之路”,曾经融汇着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和西北各民族纷繁异彩的音韵乐律。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典型的西音(秦音)音乐风格及陇原地方特色,流传至今仍散发着丝绸之路绚丽多彩的音乐芬芳。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民间音乐;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4-0068-03
[收稿日期]2018-01-25
[作者简介]黄 锦(1977— ),女,北京市人,硕士,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 730030) 在甘肃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封国林立,民族杂居。殷商时代,殷人五次迁徙,居于渭水、洮河流域。秦始皇統一六国后,甘肃大部分地域由秦统辖。陇上秦地的殷人后裔以秦音为标准,常常吟唱思念故处的民间曲子,始为西音(秦音)。由于地理环境、民族迁徙、人文风化、宗教传布、丝路贸易等客观因素,历史积淀深厚的西音文化、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上的异域文化相互交汇融合,对人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滥觞、形成、发展、衍变和乐律风格等产生决定性作用,各族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歌曲
甘肃各族人民群众流传的民间歌曲品种繁多、数量惊人,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十分广泛,音乐婉转优美,艺术特点鲜明。按照区域风格特色,可分为四个色彩区。
1陇东黄土高原色彩区。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地区,一般习称陇东。地处黄土高原的陇东是周祖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有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和革命老区的历史背景,其民歌享誉“黄土歌魂”。近世纪最有影响的是著名的革命歌曲《军民大生产》,该曲是以陇东传统民歌《推炒面》为基调填词改编而成,《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是贺敬之在陇东传统民歌《光棍哭妻》的曲调上填上新词谱成并发表在《解放日报》,陇东民歌《绣荷包》改编的《绣金匾》经过歌唱家李谷一、郭兰英演唱传遍了千家万户,陇东民歌《骑白马》改编的《东方红》当年唱红了解放区、唱遍了全中国。陇东民歌在句式、语言、词藻的运用上,历史的传承非常厚重,时代的印记十分明显,口语痕迹深重,通俗味道浓郁,随口叙事抒情。既有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有饱满热情的革命颂唱。
2陇南山区森林色彩区。陇南地区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与四川陕南等地接壤,地处偏远,山大沟深,森林茂密。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审美情趣等原因,造就了陇南一带风格独特的劳动歌、山歌、小调色彩,自古就有“陇南乐府”的称号。劳动歌主要有文县的《九声号子》,两当县的《两当号子》,成县的十三联套《筑城号子》,武都的《打夯号子》,宕昌的《铧匠号子》,康县的《吆牛歌》《锣鼓草》等。陇南的山歌具有鲜明的地区语言特点和风格,歌曲结构形式多样,音调悠扬婉转动听,旋律大多从低到高,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最受陇南群众喜欢的当属小调类民歌,以文县及武都区流传的“琵琶弹唱”最为有名,旋律舒缓流畅,歌曲调式多样,感情深刻细腻。
3临夏甘南民族色彩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众多,十几个民族杂居其中。临夏一带的回族、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群众喜爱演唱的“花儿”、宴席曲,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每年4月至6月期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莲花山举行的大型“游山·漫花儿”花儿会、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是当地群众每年民歌演唱的“重头戏”。热情奔放、激越动听、曲牌丰富的“花儿令”,方言土语巧妙恰当的艺术处理,充满令人迷醉的韵味,让人百听不厌、痴迷陶醉,极具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甘南草原藏族同胞的歌舞曲、酒歌、情歌、牧歌具有浓烈的草原粗犷风格,牧区表现为自由奔放、高亢嘹亮,农区表现为华丽悠扬、活泼流畅。甘南民歌感情充沛细腻,曲调奇特动听,歌词意境悠远。甘南民族音乐舞蹈更是歌伴舞、舞必歌,别有一番风味。
4河西异域风情色彩区。河西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方文化的杂会交聚之处。当地各民族吸纳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异域文化,最终形成了各民族自有的独特艺术特色。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的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歌、牧歌、割草歌、织褐子歌、捻线歌、情歌、婚礼歌、酒歌等,曲调优美动听、委婉深情,歌词诙谐风趣、琅琅上口。河西地区的民歌演唱,具有不同于本省其他地区民歌的特点与风格,特别是流传在古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地区的大量社火秧歌曲,以及响遏行云、荡气回肠的信天游、民间小调、叙事歌等,风格特色鲜明,听者十分喜爱。
二、品类繁多的民间戏曲音乐
甘肃境内流传的民间戏曲,都是在敦煌变文、西凉乐杂曲子、刘知远诸宫调、鼓子词的重大影响下,吸收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历史时期俗曲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曲种名称众多,有三十多个曲种。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戏曲有以下几个品种。
1陇东道情。陇东地区的陇东道情以“特产”皮影戏为唱腔,其演绎的各类戏剧人物以加工过的牛皮雕刻并染以色彩而成,可表现多种不同的人物情感。剧目十分丰富,板式曲牌丰富,音调委婉优美,唱词热情质朴,十分动听感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皮影戏在甘肃中部地区也较流行,多以当地民间小曲、小调或秦腔、眉户演唱,在当地被称为“影子腔”,唱腔曲调华丽,特别是尾句的伴唱腔调十分热烈活泼,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2陇南花灯戏。陇南地区文县玉垒乡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花灯戏”,其唱腔非板腔体,由一些角色专用唱腔及部分民间小调组成,唱腔音调明快舒展、热情火辣,一般每段唱腔四至六句,且都是较严格的上、下句对称结构,最后一句由幕后男女声伴唱尾句以z结束。乐器有筒子胡(近似二胡)、笛夭扬摹等及锣、鼓、钗打击乐伴奏。演出形式虽较原始简陋,但音调高亢动听,好看有趣。另外,陇南地区武都县的鱼龙乡一带流传着的“高山戏”,唱腔音调有着粗犷昂扬的山野味,听来高亢奔放。
3甘南草原藏戏。藏族同胞不但喜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甘南夏河一带流传了数百年的八大藏戏,主要反映一些藏族历史传说及宗教神话故事。藏戏唱腔以藏族民歌的曲调为基础,民族风格浓郁,主要在春节期间及一些宗教节日演出,由拉卜楞寺院的僧人进行表演。为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加工和提高,在唱腔及音乐伴奏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了藏戏的发展。
4中部地区民间戏曲。在甘肃中部地区,一些地方民间小戏如泾川曲子、兰州鼓子词、兰州小曲、河州下弦、定西杂曲、渭源段撒拉、景泰三弦弹唱、秦安“曲子戲”,还有西北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和眉户戏等,最受汉族群众喜爱的是有着板腔体成套唱段的秦腔。这些民间戏剧曲种,多以当地民间小调构成戏剧人物的唱腔,是一种较原始的民间戏剧形式,较能深刻细腻地表达各类戏剧人物的感情,一般在春节期间穿插于社火表演中进行演出。
三、风格独特的民间器乐曲
甘肃全省各地所蕴藏的民间器乐曲,虽然数量不及民歌众多,但在品种及演奏的曲目、风格、特点等方面十分丰富多彩。
1汉族民间器乐曲。在全省汉族地区,民间乐器有唢呐、笛子、管子、二胡、板胡、筒子胡、琵琶、古琴、古筝和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锣、鼓、钗、板鼓、梆子等。陇东、陇中、陇南及河西地区的民间器乐存在较多,有较多的民间小乐队组织(主要是“吹打乐队”),多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主要服务于农村中的婚丧嫁娶。民间乐队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这些乐曲或欢快热烈,或抒情悲伤,既有革命历史歌曲,也有新时代流行的通俗歌曲,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
2藏族民间器乐曲。寺庙宗教音乐是藏族民间器乐曲中的主流,演奏的一般都是宗教传统乐曲,曲目比较丰富。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是全国藏传佛教四大寺院之一,有喇嘛组成的专业乐队,使用的乐器有龙头琴、八音锣、根卡(拉弦乐器)、四胡、扬琴、笛子、唢呐以及木鱼、碰铃、锣、鼓、钗等。乐曲民族风格浓厚,节奏徐缓柔美,曲调平和动听,舞蹈情绪欢快,歌唱风格悠扬,音乐的美感使人陶醉其中、如痴如迷。在甘南草原牧区山区,藏族牧民还有龙头琴、鹰笛和牛角琴三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乐器。古老的龙头琴也称六弦琴,属于弹拨演奏乐器。鹰笛是用巨大的雕鹰的翅骨钻开四个或六个音孔而制成的吹奏乐器,多吹奏一些牧歌或舞曲,音调流畅华丽、悠扬自由。大牛角制作的牛角琴以弓弦拉奏,音色明亮别致。
3其他少数民族民间器乐曲。少数民族器乐方面,不仅甘南藏区蕴藏丰富,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器乐有咪咪、口弦、牛头埙等。河西走廊肃北县的蒙古族、肃南的裕固族、阿克赛县哈萨克族都有民族乐器演奏活动,民族乐器冬不拉适合表现快速的乐曲,库布孜声音细腻深沉、音乐典雅,尚库布孜琴弦与铃声汇为一体,节特根音色优美动听,色布孜克音量较小、音色柔和,阿萨塔亚克富有节奏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民间器乐品种较多,演奏风格特色多样。
四、结 语
丝绸之路赐予甘肃地域的莫过于以敦煌为代表的无数璀璨瑰丽的艺术文化,以及各地迁徙而来定居的众多民众及其品性各异的文化形态,民族杂糅中转蔓延,艺术风格奇特独具。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促进了陇原音乐艺术的衍化与发展,造就了光芒耀眼的音乐文化。甘肃民间歌曲浩如烟海,民间戏曲十分丰富,民间器乐风格奇异,特点鲜明自成一体,极其富有地方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传播、伦理道德劝化说教、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的作用。可以说,以敦煌为源流,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的甘肃地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海洋。
[参 考 文 献]
[1]陈 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2]张炳玉.敦煌·丝路·多民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3]李文衡.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4]马自强,雷志华. 陇原艺术探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5]陈 艺.体验民歌地方色彩区及其唱腔比较[J].乐舞论,2011(12).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热词搜索: 优美 海洋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