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静”“回避”牌分竖两边。十八般兵器排列有序,衙役分立两边,摆着文房四宝的公案庄严肃穆,官老爷惊堂木一拍:“还不从实招来!”这是我们在影视及文学作品里经常看到的情景。在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就是府衙,通常衙门的很多装饰都有着一定讲究,例如公堂上悬挂的“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公案后悬挂的“海水朝日图”象征着官员“清似海水,明如日月”。这样的办公“标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了约定俗成的官场制式,乃至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符号。
一、衙署的设置规制严格
不同级别的府衙,内部设施有不同的等级约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观念,对衙署的设置都十分重视,且有一定的规制。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在《大壮室笔记》中曾指出:“古者军旅出征,依帐幕为官署,故将军所治日幕府。若廷尉、内史、京兆尹、郡守所居,亦皆称府,县治则称寺。然汉官寺自九卿郡守,迄于县治邮亭传舍,外为听事,内置官舍,一如古前堂后寝之状,体制或有繁简,区布之法固无异也。”
明代规定:一、二品官员衙署的梁栋才可装饰成土黄色。明永乐间迁都北京并营建故宫后,这种规制显得更加严格、规范。各级官员府第的建筑结构和规模、以及油漆彩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制。明代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青碧绘饰,梁栋饰以土黄。明代官式体制的建筑法则,源自于明初凤阳、南京的宫殿衙署,从建筑的总体格局看:庭院宽阔,比例方正;有独立的东西配房;有钻山耳房加前廊;园林布局疏朗而规整。
清代对官员办公场所的规模及规格均分级。在总体规模上,除了花园、箭亭等游憩宴乐部分外,衙署的必备建筑,即官廨府邸部分,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清代就规定:京师部级衙门(一、二品官衙)规模为1.82公顷-2公顷(27亩-30亩);寺、监、院级衙门(三、四品官衙)规模为0.6公顷-1公顷(9亩-15亩);以上规定均不带官眷住所。据《顺天府志》记载,顺天府为三品官衙,带官眷住所,全部衙署面积占地19亩。
在建筑规格上,不同级别的官府也有不同的等级约束。《大清律例》将一、二品官厅堂由明代的五间九架青碧绘饰,提高为七间九架可以彩绘,“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九架,正门三间五架。”只是尺度的变化,等级制度更趋严格。
二、一砖一木皆有讲究
古代衙门遵循“前衙后邸”(迎合皇宫的前朝后寝)的建筑风格。衙署的大堂、二堂为行使权利的治事之堂,二堂之后则为长官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古代衙门的装饰和史册对清官的标榜都彰显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心理——“清官情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这种情结概莫能外。封建社会,统治者和老百姓历来都是对立的,但是在“清官”这个问题上却达成了出奇的一致。
贴楹联标明官德官风等为官之道。从宋代开始,为官者便在官署衙门撰贴对联,俗称“官联”,官员们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风、官声、官政等为官之道。
官联的内容,有的告诫自己不贪不贿,比如清代赵慎珍任桂林知府时,为了自勉为官清正,在衙门前贴上一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有的彰显自己爱民如子,比如清代王玉池任山东金乡县令时,也在衙门前贴一联以时时提醒自己,鼓励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弱者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还有的表达自己为政的决心、有的彰显自己的政绩等等。
被称为“中国古代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的河南内乡县衙三堂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据说这是内乡县令高以永自撰的。历史记载,高以永勤于政事,宽以待人,但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后来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多少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故周济,得以归葬。
官威的象征:匾额与屏风。通常,府衙大堂正上方可见一“明镜高悬”或“正大光明”的匾额。史载,“明镜”出自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据该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5尺9寸,宽4尺,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宫人,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在匾额下方,会设有一屏风,一般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山正、水清、日明,寓意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官员要廉明、公正。大堂顶篷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据说三十六仙鹤代表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太阳象征着皇权,后引申为:皇权统一,四海归一。
大堂内设置公案、座椅,公案上摆放令签、文房四宝和惊堂木。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绿色,一种是红色,绿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动用,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不过,知县没有判决权的,只有执行权,当时,只有皇帝一个人有判决死刑的权利。当断案有了结论,知县便宣布判决,同时将令签丢到堂前,由衙役执行处罚,丢出的令签不能收回,也即意味着已审的判决不能更改。
在一些历史题材小说和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古时候衙门在升堂审理案事时,坐在公堂上的官员,举起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朝案桌上急落直下,“啪”地一声响,公堂上威武的吆喝之声随之而起,威严之声震荡公堂,把堂下之人吓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这块用来震慑犯人的硬木就是“惊堂木”。各级衙门都可以在开庭时使用惊堂木,一般惊堂木都刻有象征权威的图案,清代以前最常见的是龙造型的图案,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款识标志。
除了公案上的物件,府衙大堂两侧,通常还立有“回避”“肃静”牌,堂边放置着笞杖、夹棍、长凳等刑具。
三、管窥古代省、州、县的办公处所
一座衙署遗迹,半部“吏治”写照。现存被列为古代三大官衙的,包括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分别代表了古代省、州、县的行政府衙,从这三处,可一窥古代官员办公处所的设施与特点。
省级官员办公室——直隶总督署。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总督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贳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目前尚存的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我国目前尚存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
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分中轴线、东、西副线三大建筑群。现存建筑由南至北分别为:“二龙戏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东厢房、西厢房、月台、抱厦、大堂及东耳房、西耳房、二堂、内宅、静怡轩等。
内乡县衙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整个县衙建筑。具有我国南北方古建筑的文化艺术风格,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
县衙坐北朝南,存房屋98间,建筑面积2704平方米,有大门3间,大堂面阔5间。木制构件上全部有花鸟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柱上嵌木联一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大堂中间悬挂“内乡县正堂”金字大匾,匾额下为知县审案暖阁,阁正面立一海水朝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三尺法桌放在暖阁内木制的高台上,桌上置文房四宝和令箭筒,桌后放一把太师椅,其左为令箭架,右有黑折扇。暖阁前左右铺两块青石,左为原告席,右为被告席。
相关热词搜索: 揭秘 办公场所 官员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