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时间:2022-11-02 09:40: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在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分析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深入剖析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从制度改革的层面提出系统的优化路径,对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流动

作者简介:张平,男,经济学博士,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农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孙伟仁,男,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现代服务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3CJY092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2-0061-07

我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着重强调了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知识或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与行业总称[1]。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按照服务对象产业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可称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另一类是服务于农村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小型农具制造业、制药业等)的服务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农机服务业、农产品流通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农村交通运输业、农村金融保险业、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商务服务业等。

一、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有着较快发展:在总量上快速增加,类别上日趋细化,发展模式上日趋多样,并不断向农村经济的各领域延伸,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低

农业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905.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3170.1亿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3.3%,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但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没有明显提高,仅从2003年的3.05%上升到2012年的3.54%,2012年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则低至1.66%1,而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12.7%[2],由此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

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能够推动生产向规模经济和更高的效率发展[3]。由表2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2年,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性服务支出增加了1251.8亿元,增加幅度达到了31.75%,但我国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性服务支出占农业总生产支出的比重的上升幅度非常小,仅有0.29%;农村居民生产性服务现金支出占农村居民经营费用总现金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8.57%上升到2012年的10.92%,上升了2.35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个人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7.83%降低到6.51%,下降了1.3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总量有明显增长趋势,但相对农村生产总投入来说,增速缓慢,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生产性服务的大量使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能够反映在农业生产中单位总产出所消耗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同时也能反映农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依赖程度。如图1所示,我国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且从2005年开始上升幅度减小;我国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的数值为0.06,而美国同期达到了0.14,同美国的差距非常大,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量明显不足,我国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非常低。

(三)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作用[5]。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均达到了52%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入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由2005年的17.83%下降到2010年的13.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2005年的4.13%下降到2010年的2.45%。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无疑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

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6]。我国高层次人才主要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非常少,不仅如此,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严重短缺。如表4所示,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呈不断上涨趋势,从2003年的2901.5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319.5万人,增幅为48.9%;农村生产性服务从业人数占农村总人口数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3.78%增加到2012年的6.73%,提高了将近3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才相对短缺,农村生产性服务从业人数占农村总人口数的比重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二、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剖析

(一)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生产要素流动“瓶颈”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7]。对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来说,要素的有序流动对其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土地、资本、技术、人才四方面。要素的自发流动是以“逐利”为目的,表面上看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是我国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建立在诸多不完善、不公平的制度基础上的,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不畅、资本和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技术落后及推广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原动力。

1.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8]。我国长期实行分散经营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得户均土地面积小、地块零碎,导致新技术和大型机械难被推广应用,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广泛使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置出来的土地原本可以被集中经营,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加之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有过多的限制,造成了大量耕地被撂荒的现象,即使是流转起来的土地也是短期的、不规范和低效的,没能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严重遏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

2. 农村资本大量外流

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大量投入,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出现了资本单向外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发展为方向的,结果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减弱[9]。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较低,加之资本“逐利”的本性,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呈现“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农村的营业网点,涉农银行的涉农贷款显著减少,农村信用社已经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策、体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大量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较弱,同时资金也有逐渐外流的趋势。农村资本外流导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3. 人才流入农村困难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大。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农村在就业机会、发展前途、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加之受现行户籍制度城乡居民差别对待的影响,导致人才主要向城市聚集,即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的意愿也非常小。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得不到营销、信息、管理、技术等领域人才的支撑,其发展的举步维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4. 农村技术落后、技术推广困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农村科技财政投资不足、农村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科技发展水平普遍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城市占有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技术往往会在城市得到开发,所以技术一般都会从城市流向农村,这种技术流入将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受农村资本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居民意识不到位、农民支付能力较弱等因素的限制,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非常困难,科技成果转化受阻,不仅直接导致了农业科技服务业、农村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困难,也使其他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缺乏科技的支撑。

(二)农村生产性服务单项需求规模小

导致农村生产性服务单项需求规模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我国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我国有20.27亿亩耕地1,但户均耕地面积小,土地分散,农户个体生产性服务需求小,导致难以形成规模需求。第二,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支付能力不同,导致其对生产性服务需求参差不齐[10]。例如,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能够认识到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从而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服务需求大,而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户眼界相对狭窄,可能会产生类似售买猪肉精的低层次需求。第三,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尚存,加之对生产性服务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村生产活动的重要作用,导致其对生产性服务的使用较少。第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价格较高,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较弱,从而进一步遏制了农村居民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凯恩斯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能够阻碍经济的发展。单项需求小使得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多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或是分散的农户兼营,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供给价格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农村居民消费生产性服务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单项需求不足成为了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尽管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方案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水平普遍落后,严重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公路、铁路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通信网、传媒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限制了农村信息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厂房、办公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农村仓储业、农村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大型、专业机器设备投入不足阻碍了农机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农业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单一行业的滞后发展会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制度改革创新,推动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导致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流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政策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市场机制并不能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亟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深化制度改革,为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奠定基础。

1. 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对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在维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消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并建立完善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将农户手中零碎的土地连成片,促进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种植专业户流转,进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从而有利于形成生产性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为改变当前农村资本大量外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有必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首先,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与转型,鼓励其进行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村金融主体作用;其次,通过政策引导,采用利息补贴、税收减免或降低准备金率等方式,激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的涉农支农力度,使其对农村经济发展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此外,由于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为其提供“保护伞”,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力度。

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吸引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进入农村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之后,会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11],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城市“落不住脚”的问题,另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12],消除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同时,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或培养机制,吸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随着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将不断增大。

4. 加大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技术推广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应用

积极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提高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供给,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技术中心等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引入市场机制,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入乡入户开展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服务。总之,通过各种途径,使得技术要素能够顺利地流向农村,为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引导、激发、集中农村生产性服务需求

针对农村生产性服务需求主体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除了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的方法来扩大需求以外,还可以通过组建如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组织,将小型分散的需求主体组织起来形成二级需求主体,二级需求主体可以将分散的、多样化的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需求,再充当中介与生产性服务供给企业进行对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降低生产性服务的消费成本,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此外,还需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并通过对农户进行培训讲解等方式,使农户吸收消化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让其对生产性服务的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引导、激发农村居民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三)加大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占国家基础设施总投资额的比例却在持续下降[13],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额所占的比例也比较低。因此,加大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不仅要在绝对量上不断增加,还应在投资比例上有所提高,保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有企业和农户,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主体参与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的作用,吸纳社会资本来进行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以此弥补国家财政资金的不足。此外,应有专门的机构和资金用于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管护,这将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参 考 文 献

[1] 张振刚、陈志明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载《科研管理》2014年第1期.

[2] 韩长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7日.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现实 优化 农村 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