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分层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社会分层的源头上,为这种分层的思想找到一个合理的公平性的理由,那就是为使国家的公民各行其是,各尽其能。教育在理想国的建构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此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更多的是以斯巴达的教育为原型建立起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理想国》 社会分层 教育 斯巴达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辩论,始终贯穿着一种正义和不正义的探讨。而对于正义的探讨正是他建立理想国的思想基础。大家常常质疑柏拉图的社会分层,认为这是一种独权的象征,由此也成为了后来发展起来的国家主义的一个渊源。可是,这种社会分层思想背后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力量促使柏拉图有这么明确的社会分层思想呢?本文一方面试图对这一疑惑进行解析,另一方面想通过探讨来发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
一、分层就意味着不平等
正义一词从一开始的“正义就是把有益的东西提供给朋友,把有害的东西提供给敌人”①到进一步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②再到“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③逐步递进。柏拉图指出:“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④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为一己之私利谋利益的欲望,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得不同而已。因此,柏拉图初步提出了他的理想国中的子民的形象:“我们不从不正义者身上减少不正义,也不从正义者身上减少正义,而让他们各行其是,各尽其能。”⑤柏拉图说:“有个人的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⑥于是,城邦的建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分工随之而形成,一个理想的国家也随之建立了起来。罗素称:“《国家篇》名义上是要给‘正义’下定义。”⑦实际上看来,对正义的探讨首先应该回到对正义的国家的探讨。一个好的国家建立了,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正义。对正义的追求促成了柏拉图对公民进行社会分层。
有特色的社会分层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波普诺在分析社会分层时,是以对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的分析开始的。他给社会分层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这种“有价值物”更多的应该是人所具有的四种品质: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公民因为拥有不同的品质而被划分到不同的阶层中,去做自己该阶层应该做的事情。在柏拉图的眼里,“如果我们的城邦已经正确地建立起来,那么她是全善的。……那么她显然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⑨柏拉图采用在公民身上加入黄金、白银、铜和铁的方法把国家中的人民分为许多个层次,安排他们各司其职。柏拉图试图用故事的形式把这四种金属的归属讲给国家中的人民听,让他们相信。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让人产生怀疑:柏拉图建立的国家是不是太专制了?这要回到前面对于正义的探讨部分。辩论中,柏拉图提出正义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能”。如果大家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⑩也就是说,“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11}于是,柏拉图便提出了分工,设想每一个公民都有他自己独有的能力去做不同的事情。这一设想的前提就是为了体现一种正义性的存在,体现在国家中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分工协作是要靠社会来筛选和完成的,而不是单凭一己之念来实现,相信柏拉图也并不是想独断地进行阶层的划分,而是为了寻求理想国在结果上的完满。
从另一方面来说,柏拉图年轻时期目睹了雅典在斯巴达压迫下的堕落,内心深感失落。这种社会经历激起了他寻求一种更好的治国方法。在对当时众多的城邦政治体制的分析中,柏拉图发现了德性的重要性,并且发现在国家中人民的团结是很可贵的。在最初建立城邦时,柏拉图是这样界定这种社会分层思想的:“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邦。”{12}为什么要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呢?柏拉图称:“那么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的人,或者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每个人却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13}由此看来,这种分层对于国家中的具有德性的公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接受的。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种社会分层来使大家在国家中各司其职又相互依赖,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由此也实现了人民的团结。想必,这也是柏拉图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14}由此可见,他是给予子民以充分发展的机会的。柏拉图认为,当一个国家被管理得最像一个人时,是管理的最好的时候了,即:“管理得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一个有机体。”{15}有机体中的个体不是零散的,是有机结合的。柏拉图的国家管理思想,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充满着强制和一厢情愿。他也是在追求一种尽善尽美,使国家中的子民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发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作最大的贡献。
以护卫者为例。当阿得曼托斯质问柏拉图,如果护卫者为了保卫国家必须放弃所谓的享乐等幸福,那国家还能称其为正义和幸福吗?柏拉图认为正义、幸福的国家是相对国家的整体来说的,他称:“只要护卫者称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而那些和我们主张相反的人,并不是在履行对国家职责的公民。”{16}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并没有否认护卫者的幸福,他随后指出:“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17}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里同样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18}可以这样理解,所谓一个国家的幸福,即只有整个国家得到和谐发展之后,国家中的臣民才能得到他们所应该有的幸福。国家是公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后来,柏拉图在提到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时指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19}因此,所谓的分层,只不过是一种能力实现的最大化,并没有否认各种分层的利益体现。相反,真正的管理者和护卫者身上的压力和责任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能者多劳,一个理想国家的建立体现了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
二、教育是理想国中的大事
柏拉图是非常重视教育和培养的。柏拉图25岁那年,雅典被迫与斯巴达作了可耻的交易。作为一个敏感的雅典贵族的子弟,他看到雅典正在绝望地衰落和堕落。为了恢复自己城市的道德精神,给青年人一种新的理想和希望的教育,柏拉图寄希望于理想国家中的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熔炼和塑造人的工具。因为,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使公民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做事情会随时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能有效保持国家中人种的进步,进而促进国家的进步。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柏拉图的经历使他看到了教育优于政治,于是他便开始关心学校建设,致力于通过教育来改变政治和社会的工作。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最初理想国的建立,教育是一种工具,一种国家建立的重要工具。后来,教育则被提升到可以改变政治的地位。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生长、开花是离不开国家的土壤的。也就是说,国家提供什么样的土壤,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长模式和趋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到教育是在第二卷中对于如何教育护卫者的问题展开的。堕落的雅典是受到斯巴达的打击才造成的。柏拉图似乎看到了军事在国家建立和保卫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对于护卫者的教育是柏拉图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柏拉图明确指出:“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0}“在教体操之前,我们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21},进一步论证了“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意思”{22}。对于护卫者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理想国家在建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保卫工作。只有安全的护卫才能保持国家的正义。因此,在涉及理想国的教育问题时,柏拉图首先提到的就是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对于卫士的教育思想与早期斯巴达的教育有着相通之处。在斯巴达人的理念中,教育与城邦军事目的相一致:“凡是没有受过法定教育的人,都不能成为公民集团的成员,也不能获得国家的管制。”{23}斯巴达教育的全部特征就是追求军事效力的愿望决定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在培养合格的护卫国家的卫士方面,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斯巴达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理想中有音乐等艺术的熏陶。也就是说,在单纯培养军事人才的斯巴达城邦里,公民的艺术兴趣的发展是受限制的。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是分三个层次的,因此广泛的美学和艺术兴趣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柏拉图看来,“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24}心灵方面的节制对于护卫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心灵的熏陶和体育锻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是柏拉图的进步之处。有了社会的层级分工,护卫者的守护,接下来就是需要找一些既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又能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来管理这个国家。这些管理者是来源于护卫者的,同时他们又要确保受到“真正好的教育”。{25}
为了实现真正幸福的理想国,柏拉图赋予教育以重大的责任,认为国家中所需要的智慧和勇敢的人才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这个源头性的观点一直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夺取国家的领导权时,对教育的控制则使该政府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便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后来者对教育作用的“发扬”夸大了教育的实际作用,他们更强调在结果及未来过程中教育的服务作用。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教育是在国家建立之初就具有责任了。教育走在了前面,更加说明了建立一个理想国家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中的哲学王是教育来培养,劳动者后代中的金质者也是通过教育的培养体现出来进而得到地位的提升,甚至进入国家的管理阶层。由此也体现了教育的超前性,似乎教育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又拥有着实现国家不断完善的权力。也就是说,教育不仅是国家的附庸,还是国家的先导:它确保了国家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当培养教育的土壤供给了教育足够的养分后,教育成熟和发展了,便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长环境——土壤。
三、理想国的现实原型:斯巴达
柏里曾称:“对于一个像柏拉图那样地思索着政治学问题的哲学家来说,斯巴达国家似乎是最接近于理想的了。”{26}“柏拉图的国家和近代的许多乌托邦不同,它或许是想要付诸实行的。……它的许多规定,包括一些我们会认为是完全不可能实行的规定,实际上是在斯巴达已经实现过了。”{27}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仅是理想中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斯巴达。前文中也提到过,理想国的教育模型与斯巴达的教育具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要了解后来许多的哲学家,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达的事情。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一方面是通过神话;而两者都是重要的。现实曾使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28}
(一)神话上的依据
在希腊人的眼里,“斯巴达城邦是一座严肃与纯朴之美的殿堂”。{29}另一方面令希腊人感到敬仰的原因是斯巴达稳固的城邦。而“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30}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最大的“善”就是智慧和正义。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在为世界追求目的论的解释时,“善”便被柏拉图奉为最高目的。一个完美的、最好的国家,它的统治者应该是最能理解永恒的“善”的人,这就是拥有无上智慧的“哲学王”。当论及国家中的其他公民,尤其是护卫者的教育时,进行必要的体育和道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毕达哥拉斯派曾经力图为入门者订立一条规矩,而柏拉图所希望的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是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训练才能实现的。
柏拉图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都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只有社会的一部分人拥有了闲暇时间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追求智慧。这是一种典型的贵族思想。这也为柏拉图提出社会分层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依据。
(二)现实中的依据
对于斯巴达人来说,“战争是他们的生活,征服是他们的职业”。{31}因此,斯巴达的教育也被称为“军事教育”,甚至连柏拉图自己也不否认这种教育的合理性存在。当他在论述对于女子的教育时便提到了对于女子也施以与男子相同的体育训练项目。这在斯巴达的教育思想中也是认同的。斯巴达注重对于儿童的教育,强调国家对于教育的控制作用。并且坚持认为国家只准许身体和情绪合格者结婚生子。由此反映了斯巴达人对于身体训练的重视。同时进行音乐和文学的训练,并以此作为进行社会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充满了斯巴达教育的影子,包括国家护卫者的培养、对于男女的教育、孩子的培养等方面二者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仅仅是一个理想的模式,似乎是不合理的,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斯巴达的统治在当时种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存在的情况下,能始终保持团结和稳固,无异是一种成功。由此也增强了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信心。
斯巴达的现实存在,给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蓝本,也正是因为斯巴达的成功才促成了柏拉图在建立理想国时能够充分参考其治国思想。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
②③④⑤⑥⑩{11}{12}{13}{14}{15}{16}{17}{19}{20}{21}{22}{24}同①,2002:18,36,47,48,57,156,156,58,58,129,197,134,134,133,70,71,71,113.
⑦[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47.
⑧[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⑨[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3:400.
{18}浦兴祖,孙关宏,王邦佐.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65.
{23}[英]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25}[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正确的教育,使他们不仅主要能够对他们自己温文和蔼,而且对他们所治理的人们也温文和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0.
{26}柏里.希腊史卷一.P141.转引自[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5.
{27}{28}{30}同⑦,2006:160,131,144.
{29}{30}同{26},2006:135.
{31}[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张俊洪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英]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张俊洪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热词搜索: 理想国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