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从研究水平评价、教育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国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我国探索出符合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从而达到拓宽思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国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目的明确、评价过程客观、评价结果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关键词]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国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9-0038-03[ZW(N]
[作者简介]周琪(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助教。
20世纪40年代,泰勒将教育评价解释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至20世纪60年代,克隆巴赫认为,教育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枯巴教授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及评价对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统一观点的过程,而评价结果是双方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不同教育评价理论的反复论证,各国教育学者对教育评价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教育评价是参照一定价值标准对教育相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了解国外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将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提供思路。本文将从研究水平评价、教育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角度对国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阐述。
一、研究水平评价[摘要]
(一)对高校研究水平的考核
英国研究评价考核(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简称RAE)的主要组织机构为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评价组成员通常由科研协会、学术团体、专业机构和企业构成,评价对象为大学院系。评价调查平均5~7年一次,最近一次调查结果于2008年公布。RAE通常将各大学各专业的学术水平分为五个级别:四级(世界领先水平)、三级(世界较高水平)、二级(世界认可水平)、一级(国内认可水平)、U/C(未达到国内认可水平)。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评价是RAE的特点之一,评价组通常按照科研类别划分学科,参照国际水准对参评大学提交的材料(研究人员总体情况、研究氛围、研究成果、学科声誉、学生及奖学金情况等)进行审查及分析,评价组由相关学科的国内外专家构成,同时还包括企业的专业人士、政府官员等。同时,评价组成员的流动性很强,通常最多只能连任两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RAE反映了各大学的科研水平及科研贡献,为政府科研经费的划拨提供主要依据,评分越高,获得的资助就越多。英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英国大学的科研力量,提高拨款效益,同时一定程度上引导全国大学的科研发展方向。
(二)对科研学会研究水平的考核
德国高校认为教学才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德国高校重教育,而由专门的研究机构承担科研任务。与美国、英国不同,除了国家层面的科学院与工程院,德国还有四大科研学会,包括马克思普朗克学会、莱布尼茨学会、弗朗霍夫学会和亥姆霍兹学会,四大学会各设立了百余个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当然,这些研究所与大学有广泛深入的合作,这样既使研究所与大学各自的职责明确,又保证人才输入与输出畅通。为更全面地了解德国科研水平的评价方式,本文主要以马克思普朗克学会(以下简称“马普”)科研评价为例。
马普共有八十多个研究所,其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事后评价与国家系统评价三部分。事前评价主要针对新研究所成立及所长任命前的一系列评价,事后评价包括每两年一次的研究所自评及六年一次的同领域研究所互评,国家系统评价指五年一次的官方评价。[1]这里着重介绍事后评价。
两年一次的小型事后评价以学会外聘专家组成学术咨询委员会的方式展开,其成员构成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层科学家。评价过程主要分两步:1.阅读研究所提交的报告。此报告由科研活动、研究管理、对外合作三方面构成。2.举行会议。会议分为两天,第一天推选本次咨询委员会的主席,第二天则听取研究所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研究所发展概况、上次评价的意见落实情况反馈、青年代表汇报本部门及个人工作情况。在此过程中,评价组还会对各研究所汇报内容进行抽检以搜集实证。六年一次的大型事后评价整体步骤与小型评价相似,只是将几十个研究所按领域划分为15个。
小型事后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研究所的研究质量,探讨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领域,改进管理方式合理分配资源。大型事后评价则全面评价各研究所及其基于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资源利用情况,重点是对该领域内各研究所进行比较。[1]
二、教育质量评价[摘要]
教育质量评价通常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和高校内外部共管三大类,外部评价由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成立的评价机构负责实施,用以监督高校的管理情况、总体质量以及运行情况。内部评价由高校自主进行,主要目的在于确立高校的发展方向及管理制度,发挥高校内部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2]
(一)内部评价
以美国为例,其内部评价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主要为院系自评。高校通常在校级层面设置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用以负责全校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标准由学术委员会负责设定。[3]在此之下为院级质量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院内部事务的管理协调与执行,由教授委员会把握各学院运行的质量标准。学院以下设系级质量管理基层机构,主要由专业委员会操作。虽然是基层机构,但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最为重要,除执行质量监控政策外,还需对本专业的发展负责,参与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3]
因此,在美国的内部评价中,学术委员会及其分支既是质量标准、政策的建议者,又是质量监控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理念来看,美国高校内部评价通常遵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即通过过程监督、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及质量改进等一系列方式,协调高校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实现从决策到执行再到评价的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投入保证绩效最大化。
(二)外部评价
以德国为例,其外部评价主要由三类机构组织开展:1.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或政府授权认可的评价机构;2.半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如联邦大学校长联盟;3.学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评价组。
评价分四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专家阅读各受评机构的自评报告,并依据材料考虑随后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准备的问题及运用的方式。[4]第二阶段为同行评议阶段,此阶段为外部评价的核心,专家组将通过观察、访谈和讨论的方式了解院校情况。第三阶段为评价结果的执行阶段。高校的各院系要根据外部评价报告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制订具体发展目标及计划,于三年内执行,并依据完成情况撰写报告并提交学校。第四阶段为后继性评价。收到院系提交的执行报告后,学校要依据整改情况对院系进行审查,起监督与验收的作用。
德国的教育评价的宗旨在于:1.建立高校的自我管理机制;2.发掘高校特色,帮助其找准定位并发挥特色竞争力;3.为高校领导层提供信息源以确定正确的高校发展战略;4.真实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为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提供佐证;5.加强校领导、基层人员、学生之间的交流;6.提高大众对高校的认知,加强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摘要]
(一)教师教学评价
侧重教师教学评价的代表国家为芬兰,其教育模式素来为欧洲国家推崇,甚至有“奇迹教育”之称。芬兰通常从七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果予以评定:
1.教学反馈和目标完成。教师是否给予学生明确、详细、具有建设性的反馈,课堂教学对课程目标及目的的完成度。2.整体引导与因材施教。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授课过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此项指标意在考查课堂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清晰有条理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沟通能力,对教学目的的阐释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此项指标意在考查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师生间能否进行有效沟通。4.教学技能。教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5.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发展元认知(自我管控)的能力。包括教师解决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遭遇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控力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能力,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此项考查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性,发展其能力,为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保障。6.课堂氛围。教师关注到所有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当要求并寄予厚望。此项指标意在考查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会合作,完善学生人格。7.课堂管理。教师能否使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建立清晰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纠正学生不当行为。
(二)学生学习评价
与芬兰不同,美国课堂教学评价倾向于对于学生学的评价。美国高校教学评价主要由各高校的研究协会(AIR)实施,AIR是对高校发展战略及质量进行监督的一个重要机构。不同高校采取的评价制度往往不同,有通过开展全国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NSSE)进行评价的,也有通过大学学习评价测试(CLA)进行数据搜集的。因此,其教学评价可概括为两种类型——调查型、测验型。
1.调查型
以发布调查问卷研究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效,如NSSE。截至2008年,参与NSSE调查评价的高校累计达1300多所。NSSE是一个非官方的跨校调查,其目的是超越传统的大学排行榜,真切地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教学改革。NSSE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等五个机构共同执行。评价时,NSSE将从受评单位任意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问卷设计侧重于学生个体在高校的学习经历。其中,学生面对学术挑战时的态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生师互动水平、学生教育经历的丰富程度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2.测验型
此类评价模式主要以测验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CLA。CLA主要采用操作测验和写作测评来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书面能力、交流能力等。高校大一和大四的学生为CLA的测评对象,这样既可以做横向对比,又可以纵向观察学生通过大学学习产生的变化。在CLA中,参与测试的学校在指定年级中挑选100名学生进行90分钟的测验,通过测验考查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由技能型任务和分析写作型任务两种题型构成。
如果说NSSE更关注于学校环境与学生个体的主观经历,CLA则更关注于学校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并从中推测出影响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因素。
四、国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特点[摘要]
(一)评价主体
从外部评价来看,欧美各国评价主体通常有四类:政府及其认可的评价机构;半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如高校联盟;非官方委员会,如行业协会、媒体公司等。从内部评价角度来说,评价主体通常由学术委员会、教授、教师、学生、企业构成。
(二)评价目的
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理念的选择、评价方案的制定,甚至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国外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始终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发掘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帮助其找准定位并发挥独具特色的竞争力;监督高校管理与运行,监督经费使用情况;真实反映高校水平及教育质量,为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提供佐证;为高校领导层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三)评价过程
国外高等评价通常秉承多地域、多语言、多学科、多人员构成,重教学的理念。正是这种对差异、细节的注重,对多元化的追求,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全面、透明度高的特点。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通常是多个机构合作,广泛搜集数据。值得一提的是,各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是十分明确的,这样既有利于各机构发挥其专长,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信息的共享。从评价体系来说,通常分为政府考核与社会考核两类;从评价内容来说,更关注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在指标设计上,定量指标较多,以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另外,评价方式以外聘专家、同行评价为主,对于教学质量的考核以搜集学生的信息为主,对于科研实力的考核以同领域专家访谈为主。
(四)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生成流程:评价机构撰写报告—召开会议—与被评院校代表、评价机构代表讨论—向社会公示评价结果—被评院校按照报告要求进行整改—几年后进行后续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报告不只定等级,还会由专家提出具体的可实施的整改意见。同时,各国较注重后续性评价,从而起到监督高校整改情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4):274-303.
[2]王桂艳.美国高校内部质量指标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3:4.
[3]陈超,闫广芬.美英荷三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6):86-91.
[4]吴艳茹.德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及其特点[J].高校教育管理,2008(3):22-25.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教育 简述 评价体系 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