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中,国家统计局以“改革创新的中国统计”为主题,在社会公众和统计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提出:中国统计将继续努力建构全方位开放透明的新格局,大力强化规范统一,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提高统计能力和数据质量,努力迈向中国统计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征程。
的确,统计能力建设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改革创新的中国统计”无疑在当下给统计部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笔者坚信统计部门将以此为契机,终实现“守得云开见月明”。
统计能力建设,已时不我待
何为能力?《史记·李斯列传》中曾云:“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剖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统计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导致为政者不知其国力。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曾指出:“统计能力建设是国家基础建设,是国家重要软实力建设,是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需要统计数据客观反映现实,为政府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统计工作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这迫切需要统计部门加强能力建设,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统计能力建设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不能再禁锢在自身发展前行的桎梏中,要成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使命,承载历史和人民的重托,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提升统计能力水平,实现统计现代化,统计部门时不我待。
统计能力建设,需包罗万象
统计工作自成体系,政府统计部门要完成统计方法制度的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分析、统计数据的解读、统计工作的监督等全部统计活动。统计能力建设的内容要逐步实现由简约到规范、由粗放到精细、由单一到全面的转变。
统计活动的管理能力。统计活动需要用有效的组织、协调、宣传等管理手段来确保统计活动有序推进。其一要善于组织管理,控制整个统计活动,发挥保障作用;其二要善于宣传发动,达到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积极支持,调查对象主动配合的目标;其三要善于沟通协调,确保人、财、物的到位,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得到社会组织的支持。
统计数据的采集能力。数据采集是统计的基础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的成败。一要坚持依法统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开展统计活动、规范统计工作,坚决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二要坚持把握采集数据质量,严格控制数据采集的每个环节,在强化基层单位不报假数意识的同时,提高数据审核技能;三要坚持应用信息技术,探索城镇住户和消费品价格调查电子化数据采集的新技术,逐步应用于大型普查、调查的数据采集工作中。
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统计数据分析是发挥统计职能的最直接手段,是统计部门当好各级政府“参谋部”的有力抓手。首先,结合市情区情,围绕当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物价走势、民生改善、综合改革等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诠释经济社会现象,剖析内在规律;其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搜集数据资料,剖析存在问题,提出有一定量化依据和可操作的建议;再次,综合利用统计方法,要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因素分析、综合指数等统计方法综合运用到统计分析中,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状况。
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统计部门应善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解读统计数据,让政府部门了解发展背后的问题,让社会公众感受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统计知识更加科普化。第一,解读统计抽样方法的科学性,解读不同的抽样方法,都能代表不同的调查对象,都可以全面反映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都能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解读统计指标内涵的实用性,结合社会公众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包括统计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或百姓生活的哪些方面,涉及哪些行业或群体,如何计算、推算或核算,数值的高低说明哪些问题,怎么解释统计数据与公众感受的差异等;第三,解读统计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大多数人看到统计调查结果会认为统计关系等同于因果关系。例如:统计资料显示,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数的事故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这说明大多数人以中等速度开车,因此大多数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但并不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统计数据的监督能力。统计部门要将统计监督作为维护和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及时性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科学执法。增强统计的法制执行力,推进统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二是丰富统计监督手段。统计部门要根据地区特点,可通过统计督导、统计巡检、统计专项检查等方式,将统计监督工作日常化;三是拓展统计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监督组织的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监督,提高监督效应。
统计能力建设,要巧夺天工
统计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兼修,需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智慧,与潮共舞,与时俱进,真正成为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强大助力。
统计部门必先“修内”,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统计部门要以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快现代统计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探索“四大工程”应用范围拓展的渠道和手段,继续深化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建立起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并努力实现统计工作基础资料来源的重大转变,为全面推进统计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统计工作者要紧密结合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统计能力建设的内容,围绕统计数据的采集方式、获取方式、传输方式、监测方式、发布方式和统计管理体制以及统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方式等方面,努力培养终身学习、主动实践和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学用结合,做到一专多能,将积累的知识、先进的经验应用在统计工作中,并转化为提高统计能力的生产力,实现统计能力的新突破,全面推动统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统计部门还需“修外”,积极营造公众支持氛围。统计系统在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舆论环境的培养,努力营造全社会了解统计、理解统计,从而配合统计、支持统计的良好氛围。“中国统计开放日”已经成为搭建在社会公众和统计部门之间的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是将统计宣传工作融入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统计部门创新宣传工作的新探索。统计部门要将这种形式不断发展,努力研究和大胆尝试与媒介、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的渠道,不断探索统计工作大众化、科普化、生活化的宣传模式,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参与到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数据的分析等数据生产过程中来,做到更为开放和更为公开。将统计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地展示给大家,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统计、支持统计,使统计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笔者认为,如今统计能力建设已经站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统计事业必将蕴蓄力量、昭示未来,必将“凤凰浴火终涅”。
相关热词搜索: 彩练 当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