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强不吸,拒不服雾

时间:2022-11-01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见到阳光蓝天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好的奢望,PM2.5持续爆表才是坚硬的生活本身。雾霾就像死亡一样,飘在空中,一视同仁地俯看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当空气污染成为常态,很多人选择了默默接受。“横竖改变不了,那还折腾啥?”但也有一群人选择积极迎战、“拒不服雾”,想尽各种办法排除雾霾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他们斗志昂扬地去了解自己的敌人雾霾,比较各种防护措施的效果,在人群中传播自己的敌情发现,寻找战霾盟友。

对他们而言,对抗雾霾是生存战斗,也是打怪游戏,甚至还是学习和创业的机会。

本刊采访的自行车教练方达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博士Thomas Talhelm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者变成了“雾霾生存专家”,后者则成了DIY空气净化器的达人。

一怒之下建了个雾霾生存账号

3个月,方达做的“雾霾生存手册”公共微信账号粉丝数就破了3万。他本人也从铁杆骑友变成了“雾霾生存专家”。

29岁的方达是自行车队教练,他和人合伙办了一个自行车网站,业余时间大多花在户外骑行上。

他开“雾霾生存手册”这个介绍雾霾科普知识以及防护措施的公微,是“一怒之下”的决 定。

那天是2013年11月22日,杭州PM2.5数值达到275,属于空气严重污染级别。他戴着口罩出门办事,一路都是脏兮兮雾蒙蒙的空气,一旦摘下口罩,吸入鼻子里的空气还渗着股焦油味。等他办完事回到家,躺在床上,嗓子里如有蚁爬。

“一肚子的脏话不知道对谁去骂。”在他居住的杭州,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这样的雾霾天气已是家常便饭。“每次户外骑车回来都会咳嗽半天”,后来他开始带口罩,情况才有所好转。

而在此之前,因为雾霾原因,他所在的车队大幅降低了组织户外骑行和比赛的频率。以往每周都有骑行活动,现在变成每月活动,有时还会因空气糟糕临时取消。

“我的习惯是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会花太多时间在抱怨上。”决定“自强不吸”的他从2013年10月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雾霾防护的资料,还把“学习心得”写成文章,发在朋友圈。他呼吁大家在PM2.5数值达到150以上时绝对不进行户外运动,真要运动,就开车进山玩;出门必须带口罩,室内则装空气净化器。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花了一两万,把家里的空气净化器数目从原来的两台增加到四台,还买了新风系统。

身边不少哥们儿觉得他小题大做。他们看到方达在朋友圈里PO的四台空气净化器的照片、使用心得后,还留言调侃他身子娇贵。

在2013年11月22日那一晚,一直以来对雾霾天气的反感和对身边人无视雾霾危害的忧心,让他满心烦躁,干脆从床上爬了起来,打开电脑,登录微信公共账号的注册页面,建了一个叫“雾霾生存手册”的账号。

他解释说,之所以叫“雾霾生存手册”,是因为他觉得目前国内空气质量已经不是“生活”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最初他在这个微信平台上发布的,都是从国内外网站上搜集到的有关雾霾防护的新闻以及科普文章。但很快他不满足于此。

他想知道雾霾天室内外PM2.5的浓度有何不同,汽车空调是否能过滤PM2.5,地铁里的PM2.5浓度有多高,不同品牌的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有效度到底如何……

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创业的他,行动力和好奇心一样旺盛。

他迅速从淘宝下单,买了个空气质量测量仪,开始一项一项做相关测试。在做PM2.5 室内外浓度比较测试时,他耗了一天时间,去健身房、电梯间、车库、商场、高档写字楼等多个地方测试空气质量,“我喜欢自己找答案,这个过程超好玩”。

每次“找完答案”,他都会把过程和结论写成文章,发在“雾霾生存手册”上。“我觉得我关心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些原创的文章获得了大量转发阅读。

他的粉丝数也保持着迅猛的增长。“粉丝增长数和空气质量指数的数字大小直接成正比。”在那些空气污染爆表的日子,他的微信账号粉丝数一天内能增加一两千。

在微信后台,常常有人给他留言,问他如何说服自己不戴口罩的家人戴上口罩。

留言者们不知道,这也是方达自己头疼的问题。为了让父亲戴口罩,他差点和父亲发生“暴力冲突”。他还花钱给父母买过空气净化器,但后来发现,这不过是给父母家添了一个昂贵的摆设。

“劝爸妈抗霾”这件事最终得到解决,是靠他买的那台空气测量仪。他把空气净化器打开,让父母每隔一小时看测量仪上显示的空气中细颗粒数目的变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从高变低的过程”,直观看到数据之后,父母终于也开始用空气净化器了。

有时候,他会感慨“知道太多似乎也不好”。有次他去做按摩,本来想推个背,进店后他把随身带着的测量仪拿出来一测,显示空气污染严重,于是他只好改成戴着口罩洗脚。

“最可恶的是那些自己知道但假装不知道,不管别人死活的人。”他说在后台看到有学生留言,抱怨在雾霾天气里,学校还要求他们在操场上跑步做操。

今年2月初,他在公共微信上宣布自己决定再开一个“直击国内水、土壤及食品污染”的新号“天朝生存手册”。

他估计,未来十年,国内雾霾状况都会持续存在,每个人都该加强应对雾霾的防护措 施。

常有人问他这个账号以后打算怎么发展、运营。他则在想,“什么时候没雾霾了,‘雾霾生存手册’自然死亡了,这事才好。”

空气净化器,能否DIY?

28岁的美国人Thomas Talhelm是社会心理学博士。他在2012年8月拿到一个奖学金,来中国做一年交流。

为了在雾霾天里也能锻炼,方达花8000元买了一个骑行台,在家骑车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年,他学到最多的不是社会心理学,而是空气净化器的制作原 理。

去年他写了个“166元DIY空气净化器”的帖子,至今依然在网上被疯狂转载。他创立的卖“空气净化器DIY工具包”的Smart Air公司,如今每月营业额已有八到十万,产品时常卖到脱销。

这一切要从2013年1月说起。那时他整天咳嗽,还时不时感冒,一直不见好转。常有朋友半关心半调侃地问他:“嗨,你是不是得了肺结核?”

但他此前在美国极少咳嗽感冒。他于是猜测自己生病可能和北京空气污染有关,因为那段时间北京PM2.5经常爆表。在北京的老外们还专门发明了一个意为“空气末日”的新词“airpocalypse”,来形容北京空气污染的状况。这个词是由英语单词世界末日“apocalypse”变化而来。

为了拯救自己的健康,他决定买一个空气净化器。他上网看了几款评价不错的机子,发现价格都在一千美金左右。他算了下,如果要达到理想净化效果,他得在家里卧室和客厅各放一台净化器,两台就是两千美金。

考虑到自己再待半年就能回美国了,他觉得这笔钱花起来十足肉疼。但问题是,他也不想在这半年里,破罐破摔地持续做人肉吸尘器。

“能不能自己动手做一个?”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开始上网查资料、看论文,想搞清楚空气净化器的原理是什么,自己做难度大不大。

一番研究后,他理解空气净化器的核心装置是风机和滤网。工作原理是风机将污染空气抽入滤网过滤后,再通过风机将干净空气送出。

而常用的过滤装置有三种,分别是紫外线过滤器、活性炭和HEPA网。前两种不专门针对PM2.5;但HEPA网是可以有效过滤掉绝大多数PM2.5的,而且价格也不贵。

如果用电扇加HEPA网,是不是就可以去掉空气中的颗粒物?Thomas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淘宝上买了58元的电风扇和108元的HEPA滤网,开始自己DIY空气净化器。

主要步骤就两步:一,拆掉电风扇的保护罩;二,用带子将HEPA网固定在风扇扇叶前面。一个极简版空气净化器就做好了。

qm!ߊبޤq�qiC<͹3nv@?ciC!N{6׫wi3nC!~!m5F82?F'j@aky基础版卖200元,升级版卖450元。基础版和升级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一个选用的电扇风速更大。

Thomas把“DIY空气净化器”这件事商业化,在网上引起了争论。有人觉得他设计的测试方法不够科学严谨;有人担心他DIY的净化器净化速度太慢,在真实使用环境中,无法达到有效净化空气的效果;有人指出他使用的测量仪测的不是PM2.5的数值,而他在网站上把这些数据标成PM2.5,有误导消费者之嫌;还有人觉得他的净化器设计不完善,有造成二次污染的潜在危险……

Thomas 则回应:“我想让大家都能看到公开的信息数据,然后自己做判断。”

有网友在看完了各方争论观点后,评论说:“依然搞不懂这个DIY空气净化器是否真的有效,但还是为Thomas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跟我们一起抵抗PM2.5的精神点赞!”

确实有不少人在购买他的DIY空气净化器。Smart Air公司的合伙人Gus统计,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初,他们一共卖了3700多台DIY空气净化器,最多的一天卖过100多台。“雾霾越严重,销量越大。最近,我们的产品就卖到断货。”

Thomas Talhelm说自己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我们想把赚的钱投资到新产品的研发上,希望能够制造出普通人也能买得起的更有效的空气净化器。”据他透露,目前他们已经在和设计团队谈合作。

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传递给大家这样的信息:“其实净化器的原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因为想赚一大笔钱就让有需要的人无法保护自己的健康,我觉得不应该。我希望我能够让更多人买得起干净的空气。”

相关热词搜索: 自强 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