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

时间:2022-11-01 15:5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iiz{tOiim5i^N4iiiM?iMw^M?iN4駮|_|iOm4iMwMwi馟m4iׯ8ׯy׾z׾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重新组建了由乱弹老艺人、乱弹爱好者和社会有识之士组成的威县乱弹协会;确定了八位传承人,并给予每人每年6000元的补助;编写出版了《威县乱弹唱腔》《威县乱弹曲牌》《威县乱弹剧本》等书;排练录制了《汴梁图》《高平关》《反潼关》《白逼宫》《黄桂香上坟》等乱弹传统戏;组织威县乱弹协会、威县冯庄村乱弹剧团每年下基层巡演……在种种努力下,威县乱弹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八位乱弹传承人,同时也是威县冯庄村乱弹剧团的骨干演职人员。演员有赵合增(50岁,须生)、时敬华(50岁,小生)、王书英(50岁,青衣旦角)、冯丙振(49岁,奸白脸),演奏员有郭维波(50岁,司鼓)、陈金亮(61岁,笛子)、张东海(66岁,吹笙)、付金华(63岁,吹笙)。他们都是这一行业里的精英,演唱和演奏技艺或得自家传,或习自名师,功力深湛。据团长赵合增说,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乱弹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后来县里出台了传承人补贴、重建乱弹协会、组建乱弹剧团、申请“非遗”等一系列政策,让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生存境况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威县冯庄村乱弹剧团有30多人,完整继承了30多出传统戏。大家平时排练,有演出机会就一起去。排练内容既有传统曲目,也有新创制的诸如新农村建设、社会道德、全民创业等题材的新戏,以乱弹这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配合政府工作,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他们每年约有300多场演出,群众基础十分深厚。目前,有十几个12-18岁的孩子在跟着他们学习乱弹,大多是本村的,也有清河、临西等周边县的孩子。

乱弹剧团排练时,赵合增等几位演员精心地上妆、披挂,几位演奏员操弄着各自的乐器,不时谈笑几句。72岁的吕保堂是有40多年经验的道具师傅,据他介绍,乱弹戏曲的道具共约40多件,根据戏的内容不同而使用得或多或少。道具存放在干燥之处,在六月份还要拿出来专门晾晒。

鼓点响起,一身戏服、披挂整齐的演员迈起台步,甩起水袖;管乐奏起,激越高亢、浑厚粗犷的唱腔响彻天际。这些平日里的普通农民,在画好妆容、踏上舞台的那一刻,即变身成为专注、执着的艺术家,浑身上下散发出令人动容的艺术感染力。在唱念做打之间,举手投足之际,他们不再生活于田间乡野,不再纠结于柴米油盐,而是变成日理万机的帝王名相,战场厮杀的元帅将领,纵马驱驰的独行侠客……

或许,这正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威县梅花拳:拳震神州 激荡历史风云

威县梅花拳亦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也叫梅拳,全称为“五式梅花桩”,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武术形式之一。威县梅花拳群众基础深厚,民间习练者众多。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威县梅花拳还与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密切相关。

义和团的领袖人物赵三多,即是威县沙柳寨村人。在这里,他拜师学习梅花拳,后来当了拳师,设场授徒,先后招收弟子二千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大家;在这里,他痛感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民教冲突,产生了反清的念头;在这里,他将自己的一支梅花拳改称“义和拳”;还是在这里,他广交各路豪杰,联络拳众密谋举义。因此,可以说,威县就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至今,威县沙柳寨村还保留着赵三多的故居和义和拳当年计议军机大事的议事厅。2000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将义和拳议事厅等义和团遗址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国务院公布义和拳议事厅等义和团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和拳议事厅位于村里两条拐弯胡同的中间,是一座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院子里,几位村中的老者在谈笑风生。其中一位胖胖的老人名叫赵金岭,今年73岁的他是赵三多的第三代近支族人,也是义和拳议事厅的管理者。另一位名叫郭银同的80岁老者,也是沙柳寨人,其父郭栋臣曾经作为赵三多的随从,一起参与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斗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郭栋臣做过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但是,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将赵三多起义的所有历史事迹资料整理出来,让后人得以了解那段史实。夕阳下,院落中,老人们悠然谈笑。历史的风云、传奇的故事,化作朴实平凡的乡言土语,散播在夏日的黄昏。此时此地,当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梨花大鼓:一弦一鼓 唱尽悲欢离合

梨花大鼓也是威县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又名犁铧大鼓、山东大鼓,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冀南一带的农村之中,在冀南的曲种上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据考证,梨花大鼓约产生于明代中叶,初期可能只是乡野农人业余演唱,后来逐渐演变,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足迹踏遍冀南、冀西、豫北、鲁西北的广大城乡,乃至京、津各处。梨花大鼓的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使得梨花大鼓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据老艺人孙金兰、郭玉琴说,梨花大鼓大部书有100多部,各种段子也有300多个,大部分为宫廷演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或讴歌正义,或叙述悲欢,或调笑嘲讽,情节曲折动人,富有教育意义。

梨花大鼓的唱腔音乐基本上是板腔体,板式虽然不多,但要求却非常严格。梨花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牙板(也叫梨花片)、矮脚鼓、大三弦。演唱者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月牙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

梨花大鼓唱腔独特,曲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既是一种说唱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不少曲艺门类仍保留着“梨花腔”。其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近年来,威县地方政府致力于抢救、传承这门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采用了种种措施:确立了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6000元的补助;整理编写《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有《梨花大鼓艺术》;扶持威县传承人张君丽成立威县梨花大鼓曲艺班;制定五年保护计划和保护方案……为威县梨花大鼓艺术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基础。

土布纺织:纵横交错 织就幸福人生

威县是闻名全国的棉花大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河北省对外出口棉基地,先后被评为棉花收购服务规范化示范县、科技兴棉先进县、全国棉花百强县,具有“冀南棉海”之称。

元末明初,土布纺织技艺传入威州(今威县),在此后的700年之中被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威县土布纺织技艺高超,工艺繁杂,工序繁多,主要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浆线、染线、络线、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大大小小七十多道工序。威县土布,按照花纹可分为平纹布和斜纹布;按照图案又可分有方格布、汉字布和图画布。方格布又分斗式方格布、竹节式方格和水纹方格布,汉字布就是把各种书法字体在土布上指出来;图画布是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织成图案,做成门帘、炕围子、被面等实用品,让子孙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启发教育。这种工艺体现出当地美丽传说和农耕文化,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民俗、信仰等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作用。2009年,威县土布纺织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县当地政府在2012年建成了威县土布纺织博物馆,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土布手工传统文化产品,搭建棉文化舞台,唱好棉产业大戏。目前,威县有“巧媳妇”和“老纺车”两家土布纺织龙头企业,老粗布专卖店20多家,传统纺车300余台,加工从业人数达4万余人,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和海外,年产值8000余万元。

生活在王母村的陈爱国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和丈夫高庆海在2009年建立了威县老纺车粗布织品有限公司,并注册“王母村”品牌商标,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土布纺织技艺。陈爱国在传承的基础上立志创新,将传统民间工艺与当代内容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现代人观念的商品。据陈爱国说,这些创新的土布产品十分畅销,吸引了不少客户前来购买收藏。

编辑/王 刚

(部分资料由威县文广新体局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威县 画卷 古城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