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199-05
(注:作者简介:李景玉(1967- ),上海嘉定人,双学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与公共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 要: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在这块地形狭长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民歌。而且,由于受地形地貌、人文环境、风土人情等影响,甘肃各地的民歌在风格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文章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在甘肃省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三个地区各取了一个点,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在这三个点上所收集的75首小调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小调从调式、音阶、旋律音域、骨干音、旋律结束形态、曲式结构等六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在狭长的甘肃境内从东到西所分布的不同风格的小调在音乐形态上的差异。
关键词:甘肃;小调;音乐形态;地理分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Local Allocation Concerning the Musical Forms of Gansu Folk Songs
LI Jing-yu,WANG Xin-xue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形狭长,自东南而西北,长一千六百多公里,而南北最宽处为五百三十公里,最窄处仅二十五公里。东与陕西交界,西与新疆比邻,南接青海、四川,北连内蒙、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全省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民族众多,现代甘肃境内主要的民族有汉族和回、藏、东乡、裕固、蒙、哈萨克、保安、萨拉、满、土、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在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由于受地形地貌、语言、民族以及习俗等的影响,从陇东革命老区到阿尔金山下的阳关古址,处处都可听到不同旋律风格的民歌。甘肃民歌可分为:而“小调是甘肃汉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色彩最绚丽的一种民间歌曲。” [1]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甘肃“花儿”的研究较多,却对其小调的研究甚少,对甘肃小调在音乐形态上的地理分布差异的研究则更是空白。“这些反映各自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歌又以各种形态上的异同表现出了与其他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 [2]。这些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民歌,其音乐形态在地理分布上有何差异?有何规律可寻?
笔者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为资料基础,以甘肃小调为研究对象,在甘肃的东部、中部、西部各选取了一个点。试图对这三个点上的小调从调式、音阶、旋律音域、骨干音、旋律结束形态、曲式结构等六个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求从东到西甘肃小调在音乐形态上的地理分布规律。
所选取的东部的点是地处甘肃最东面的庆阳地区,包括其所辖的镇原县、庆阳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环县等七个县;所选取的中部的点是兰州地区,包括其所辖的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安宁区、白银区等九个区县;所选取的西部的点是地处甘肃最西面的酒泉地区,包括其所辖的玉门市、酒泉县、金塔县、敦煌县、安西县、肃北县、阿克塞、嘉峪关等八个县市。(注:文中所采用的东、中、西这三个点的地理行政区划以及县、市等地名,直接来自于1994年7月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而这些地名及行政区划如今有了些变动,如:庆阳地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峰区。白银区现在叫白银市,已形成独立的区,从兰州地区分离了出去。酒泉地区辖的酒泉县现在叫酒泉市,敦煌县现在叫敦煌市,嘉峪关已独立出去,不再归酒泉地区所辖。而文中所选的三个点,其行政区划及名称等还是以1994年1月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为标准。)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共收编了庆阳地区的小调44首;兰州地区的小调20首;酒泉地区的小调11首。从收编的情况可以看出,甘肃东中西三地的小调在数量的分布上就存在差异,东部的小调最多,占到总量的56.7%;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可见,在数量上甘肃小调从东至西呈递减状分布。
一、调式的分布差异
调式是音乐的灵魂,宫、商、角、徵、羽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主要调式类别。而在某一调式中由于上句终止音的不同,它们各自又具有了不同的性质与不同的表现功能。“北方多宫音支持的七声徵调式,粗犷、强劲,南方多商音支持的五声徵调式,细腻、柔和。两种同为徵调式,却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 [3]因此,用什么样的调式,对音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民歌的调式运用既是当地人们审美旨趣的反应,也是音乐风格在地区间的差异的反映。
表1 甘肃东中西三地调式分布一览表(注:关于表格中数字比例的计算说明:由于笔者在东、中、西三地所采集的小调数量不一,东部44首,中部20首,西部11首,总数为75首。所以,每一地区所比例都是单独计算的。以徵调式在各地所占比例的计算为例:东部,15÷44×100%=34.1%;中部,8÷20×100%=40%;8÷11×100%=72.7%;总比例,31÷75×100%=41.3%,文中所有表格中的结果,都以这种计算方式得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甘肃小调中,徵调式小调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3%;商调式小调次之,占总数的33.3%;东部地区商调式多,中部、西部地区徵调式多。
东部地区商调式的小调,上句往往结束在羽音上,如合水县的《看姑娘》“上句的羽音是羽群体中的主音,因此终止较强,下句在低音区上行终止,显得柔弱”,风格显得“轻柔而压抑”。 [4](P.33)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陇东与陕北相接壤,陇东的音乐也具有陕北信天游的风格,带有苍凉而孤独的特点。
中西部地区徵调式的小调,上句终止往往结束在宫音,如敦煌县的《麻母鸡下了白蛋了》“上句的终止比下句的终止明亮而强劲,下句的终止亦能强劲而稳定,上下句都强” [4](P.33) 因此音乐多呈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西部地区与内蒙、新疆、青海相接壤,这些地方的人民性情多粗犷、豪放,而这种性情与审美习惯也折射在了音乐中。
二、音阶的分布差异
音阶是调式的基本材料。“我国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即便出现了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其旋法也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是五声性的六声音阶或五声性的七声音阶。” [4](p.41)“音阶中fa、si的出现,或者是作为特殊音,如山陕和云南等地;或者是经过音级;或者如二黄腔一样构成变宫为角或清角为宫的调性变化。” [5]而在五声音阶中由于偏音的加入,而出现了小二度、大七度音程,从而使音乐显得更加曲折。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甘肃小调中,以六声、七声音阶居多、五声音阶相对较少。而东部地区六声、七声音阶居多,西部地区五声音阶居多。从甘肃小调调式音阶的使用可见,东部的小调相比中西部的小调而言要显得棱角分明。
表2 甘肃东中西三地音阶分布一览表
三、旋律音域的分布差异
旋律音域是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一般而言,音域越宽,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自由度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音域就是思想域、就是情感域”。 [6]然而,并非所有的音乐,音域越宽越好。音域的宽窄也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环境、当地人的审美意识等相吻合。
表3 甘肃东中西三地小调音域分布一览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甘肃小调在旋律音域上以十一度的小调数量最多,基本占到甘肃小调数量的一半。东部小调的旋律音域宽窄并存,除了以十一度为主外,还有八九度及十二度以上的。而西部的小调则以十、十一、十二度的宽音域为主。
东部小调的旋律音域宽窄并存,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东部地区既靠近陕北,又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所以当地人具有粗犷中带点含蓄的性格,这种双重的性格及这种性格所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便体现在了音乐中。甘肃的西部地区为河西走廊,到处是沙漠、戈壁、草原,地广人稀,因此,音乐舒展、音域宽广。
四、骨干音的分布差异
骨干音是构成不同旋律线的基本支架。它在旋律中出现次数较多,而且常处在重要的节奏位置上。“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在汉族民歌中,一般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四、五度结构的,一种是三、五度结构的,此外还有这两种的结合,有时还可能有它们的转位形式” [7]骨干音的体现方法、具体形态和结合特点等是民歌旋律地方特色的特征之一。
表4 甘肃东中西三地小调骨干音分布一览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甘肃小调的骨干音,其结合形式东部比较多样,西部较为单一,从东往西呈递减状分布。
甘肃小调的骨干音以sol-la-re为主,这类小调占到了总数的45.3%;而这类小调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地区;骨干音为sol-la-do的小调占到了总数的16%,而这类小调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到了西部地区小调的54.6%。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小调的骨干音为do-re-mi,如安西县《抖精神》,这种骨干音结合形态相对比较特别,这在东部及中部地区的小调中没有出现过。
五、旋律结束形态的分布差异
一首民歌采用什么样的旋律结束形态,是上行结束还是下行结束,是级进结束还是跳进结束。这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当地人民的审美习惯所制约的,它也是表现音乐地方风格的特征之一。表5 甘肃东中西三地小调旋律结束形态分布一览表
从表5中可以看出:甘肃小调的旋律结束形态比较丰富,且旋律结束形态在数量上从东往西呈递减状分布。
甘肃小调的旋律结束形态以下行结束为主,这种结束形态约占总量的72%,且主要以下行大二度结束为主,如:东部镇原县的《十对花》,中部西固的《刮地风》,西部敦煌县的《麻母鸡下了白蛋乐》等。而这种结束形态的小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中部较少。
在上行结束的小调中,以上行大二度结束的小调为多,这类小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较少。
六、曲式结构的分布差异
甘肃小调的曲调大多比较短小,一般均为单乐段曲体结构。以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和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的“四句头”式的一段体为两种基本形式(如表6所示)。也有以三个近似的乐句并列而成的单乐段曲体。大多数曲调都加衬词或不加衬词而重复最后一个乐句。这种重复有的是完全重复、有的是变化重复;有的在句中有扩充,使结尾出现了较新的因素,从而扩大了音乐的结构;还有的用补充结尾的手法使结尾扩大了规模,增强了表现力。除了单乐段结构外,也有双乐段的结构形式,这种双乐段曲体结构不同于联曲体,其两个乐段是一个整体,各自不能独立。它一般是在单乐段之后引入新素材发展而成,与前一乐段形成明显的对比,如合水县的《十里墩》、宁县的《宾郎捎书》等。
表6 甘肃东中西三地小调曲体结构分布一览表
三句体36.8%05%045.3%加尾声010四句体1234.1%550%672.7%3344%加尾声352双乐段体40045.3%从表6中也可以看出:单乐段的两句体结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地区,西部较少,从东往西呈递减状分布。单乐段的四句体结构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从东往西呈递增状分布。双乐段的曲体结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七、结语
小调是甘肃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甘肃民歌中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的一个类别。它们比较典型地描写、勾划出了甘肃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七彩情结和内心世界,表达了甘肃人民质朴、纯正的美好向往以及哀怨、悲伤的内心呼唤。在甘肃小调中含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黄土文化风情,尤其是浸透着甘肃人民豪爽、憨厚的精神气韵。本文的研究可能有点粗浅,但从中我们也可能会发现甘肃小调在音乐形态上的一些分布规律。诚然,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下去。(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7.
[2]赵磊、李文珍.甘肃民歌与异地民歌的历史传播探微[J].中国音乐,1994,(4):69-71.
[3]刘正维.从音乐的遗传基因为皮黄腔寻宗探源[J].音乐研究,2004,(2):43-57.
[4]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正维.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31-39.
[6]孟华.音域与学术派别[J].读书,1996,(2).
[7]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352.
[8]李春娟.论东方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相关热词搜索: 地理分布 甘肃 小调 形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