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性学习,也是语文课堂拓展中的一种,要求教师和学生把视野放大放宽,不是拘泥于语文课本,而要更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旨趣是相符合的。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面对社会质疑和时代需求的双重拷问之后,开始重视审视,进而达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更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化而为之,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拓展视野、关注生活、融入社会的一种终极学习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拓展课堂内容,根据生本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建构一种“源于生活”的探究性语文学习模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建构钱梦龙式“三主”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开发校本课程应体现教师主导
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在于学生对教材有陌生感、距离感。毕竟教材编排是面向多地区多层次的,这也就必然无法兼顾到学习者的“乡土情感”。如果有一种语文资源,让学生感觉自然亲近,那么,从中进行语文学习,或许会事半功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
基于以上想法,再结合福建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时专家学者们的前沿理论,前不久,笔者进行一次微课程资源开发尝试,从楹联入手,通过一次探究性学习,进行拓展训练。笔者通过调查、筛选,决定从寻觅乡村文化中进行选题,首先从普遍存在的楹联入手,通过吸纳乡村本土文化,了解家乡文化历史,培养大语文观。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联系、交流、沟通、协调、合作等素质,在活动中自觉锻炼,逐渐形成社会交际、资源调查、知识探索的综合兴趣,拓宽视野的能力。通过对楹联的初步接触,学习鉴别、分析、欣赏,丰富楹联知识。通过全程参与、全面接触,形成对校本课程理念的初步认知,逐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自觉意识。
教师立足于语文素养的训练培养,着眼于语文资源的发现发掘,选定课题,制定目标,交给任务,明确要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既不包办,也不放羊,调控有节有序,凡此种种,正是体现教师主导的原则。
二、开发校本课程须突出学生主体
活动过程不单单是课堂交流,还包括课堂之外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有责任心,必须全面收集本村的固定楹联。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我们去鼓动、去催化,事实上,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首先是调查,学生可以询问家长或自己到村里面去寻找,必须实地考察本地寺庙宫观、祖厝祠堂、名人故居,才能抄录整理对联。其次是采访,由于这些乡村楹联多少都与当地民俗风情历史人文有关,学生必须通过采访询问老一辈,才能初步读懂楹联内容。三是学习,楹联所涉及的除了语文、历史知识外,还有书法。很多学生在一次次的抄录过程中才渐渐领悟到楹联的特征,如上下联的位置区分、词性的相同、左右的对仗、联意的表达等,对于不懂识别的书法或字体,如繁体字,还必须拍照后去查字典请教他人才能弄懂。四是整理,除了按位置抄录楹联之外,还必须保存活动资料,记录参与心得。五是制作,把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以便于和他人交流使用。这些活动,需要时间精力的主动积极投入,付出和收获呈明显正比例,因此,参与的成就感特别强烈。
综上,学生欣然接受任务,这是意动;之后必须亲自到村子里去寻找楹联资源,这是脚动;必须虚心请教询问,这是口动;必须抄录或拍照,这是手动;必须琢磨意思,这是心动;到课堂上来讲析,分享体验,这是情动。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要强化训练主线
课堂展示交流时,用幻灯片展示所抄对联,让全班学生进行轻声自由诵读,交流阅读心得,评说楹联优劣。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可从联语字数、对仗、平仄、典故、意义等方面入手。如以怡晴同学所抄录的一联为例,设计并完成三个层次的语文能力训练。例:
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
养公昔日留偈□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
1.勘误纠错
你知道这副对联缺了一个字吗?你能补上吗?
因为粗心,抄录时下联漏掉一个字,导致上下联字数不同。通过纠错,温习巩固楹联的基本特征,即应该遵守“六对”、“四相”原则。当学生记住对联上下字数必须相同后,即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从上下联对仗的角度逐词进行揣摩,并进行补充训练。
2.读联解联
你知道对联是哪所寺庙的联语吗?你知道联语中的典故吗?
从联语中学习判断对联出处(“伏苍岩之白虎”的虎岩寺,虎岩寺,古称伏虎岩),进一步发掘对联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忠惠,指蔡襄,忠惠是他的谥号。蔡襄,两次来当泉州知府,著名的洛阳桥就是在他主持下修建的,蔡襄是仙游人,怎么会跟伏虎岩结下缘分呢?他母亲卢节,娘家是现在的泉港峰尾,他的外公是圭峰卢仁,卢仁在虎岩寺收徒讲学,蔡襄童年时曾跟随外公在伏虎岩读书。蔡襄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所以说“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养师,指北宋的道养禅师,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伏虎禅师。他道法高超,能降伏凶恶的老虎,所以说“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让学生从联语学习中可以获取审美愉悦,在品读对联的文化内涵中,增长乡村历史文化知识。
3.质疑问难
这副对联据说是蔡襄写的,你信吗?有人认为这幅对联有瑕疵,谈谈你的看法?
不可能,因为忠惠是蔡襄去世后的谥号,蔡襄不可能在活着撰联时就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本联中,“此读书”和“留偈语”对仗不工,上下联同一个地方重复用“之”字。
其余学生所抄录的楹联,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研读,进行学法迁移,及时交流,自由发言。事实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人人参与,个个都想讲、爱讲、会讲,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得一见的氛围,没有发言的难度,只有思维的深度,让执教者和听课者都“也是醉了”!
探究性学习绝不是一节课的概念,它首先突破一直以来被封为圭臬的“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本位意识,形成泛课堂大课堂概念。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乡村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增强语文观念,加深家乡情感,同时,采访中的口语交际能力,查阅时的资料运用能力、整理时的书面表达能力、赏析时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凡此种种,正是以能力为主线的综合训练。
四、开发校本课程 检验学生能力
从自发到自觉,尽管这只是开始,但无疑是一种尝试,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检阅和锻炼。这样的暴露,不需要老师说什么,学生自己都会明白些什么。如:抄录过程存在的漏字,或不懂繁体字而抄错,不识书写体,上下联抄错等,不懂对联特征和价值,意味着当下高中学生脱离现实生活的尴尬。
其实,探究性学习,从语言文字中发掘有关历史文化的元素,进而强化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真实感悟,这是回归语文学习最本质最真实的重要环节。如,学生读懂联语后,便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乡村久远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祖厝祠堂的联语,一般是歌颂先贤启迪后人、展示荣耀标榜道德;寺庙宫殿常常使用嵌头,宣扬教义传播文化、劝善世人祈福庇佑。
探究性学习,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楹联的抄录,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提升的基础。如继续收集,主动请教当地文化人士,进一步解读联语含义。利用网络资源对相关文史词汇作进一步探究。学习撰写对联,尝试结合地名、历史、掌故等地方元素模拟创作。
这样的拓展,是符合钱梦龙先生实践的“三主”原则的。当然,目前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多少还只是佐料的地位,更多只能作为兴趣培养的一种辅助手段,也许不太可能受到学校的赞许,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很麻烦,这其中有诸多因素,前者是受高考制约,后者是惰性使然。因此,语文课堂的拓展,开发校本课程,更多地可能是带着镣铐跳舞,还有待于制度性的、经常性的开展。
(郭丹燕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362800)
相关热词搜索: 校本课程 拓展 语文课堂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