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王大娘钉缸》

时间:2022-11-01 11:10:10 来源:网友投稿

《王大娘钉缸》(又称《王大娘锯缸》)是一首产生于河南南阳邓州市的民间小调。歌曲通过补缸铁匠夸奖王大娘三个女儿的情节,来表现农村的生活趣事。

这首民歌共有八段歌词,用同一乐段的旋律反复演唱。歌曲采用了“一领众合”的对唱形式,使得音乐充满了活力与亲切之感。乐段两个部分均由6小节构成,呈对称结构,其内部根据“领、合”的演唱,构成“2+4”的结构形式,领、合穿插交替进行,情绪轻松、诙谐,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幽默风趣的挑担手艺人的形象,表现了民间市井的生活景象。由于它所歌唱的生活内容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再加上通过民间工匠在广大城镇乡村走街串巷的传播,而使得这首民歌逐渐广泛流行于北方的十多个省份。北方地区的部分戏曲、曲艺音乐还吸收它为唱腔曲牌,称作“云苏调”。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原本在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生活小调,因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改编,而使其一举成为20世纪末一首唱遍神州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金曲”。

赵季平摘取了《王大娘钉缸》的主题动机,并打乱原来的顺序,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将其融合在他的作品——1998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中。

通过两首歌曲乐谱的对比可以看出,《好汉歌》的旋法进行、节奏形态、衬腔设计等方面基本来自原民歌,但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空间的创新。

如在音乐的结构上,由原民歌的12小节扩充为27小节,乐思的表达更加完整,并富有层次感。音域由原民歌的仅一个八度扩展为两个八度又二度(十六度),壮大了音乐的气势。调式也由原民歌的五声调式变化为七声调式,调式的色彩更为丰富。

在音程上与节奏上的变化最大,相对原民歌中多为级进(穿插四、五度跳进)为主的平和进行,《好汉歌》中则频繁出现了六度、七度乃至八度的大跳,如每句开始均以“5 5”的八度跳进引入,使得旋律进行跌宕起伏;辅以跳进的上滑音则是对山东方言“侉”味的强调,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力求口语化,并以歌词的自然节奏为基础,词曲的结合基本是一字一音,这种叙唱性风格自然朴实、流畅上口。就衬词的运用而言,在保持原民歌“呀儿呦”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如“哇、哎嘿”等衬词,也更加突出了人物粗犷、刚毅的性格特征。

全曲的节奏紧凑,较多使用了前八分休止以及切分节奏,使其相较原民歌规整对称的节奏更具动力性,增加了豪迈、热情、爽朗的个性特征。

综上,原本表现一种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景象的民歌《王大娘钉缸》,经过作曲家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而成就的《好汉歌》,所展现的则是激情豪放、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音乐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两者已然不是一个风格。诚如音乐理论家梁茂春所言:“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等传统民歌既相似,又不同,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相似在某些旋律特点,不同在整体音乐形象。《好汉歌》所表达的梁山英雄侠义豪放的风格品性,它与《王大娘钉缸》的以级进为主、以平缓的节奏为特点的音调,已经相去甚远,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①

借鉴民歌《王大娘钉缸》而创作的《好汉歌》,是作曲家赵季平考虑到原民歌热情爽朗的基本风格与梁山好汉的性格特征较为吻合,以及对水浒故事发生地地域特色的考虑,综合山东郓城筝曲《呀儿哟》和豫东《王大娘钉缸》的音乐动机而成。所以,《好汉歌》是作曲家广泛深入学习、消化了民间音乐素材之后的再创造,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的崭新的艺术发挥,方使得原民歌焕发出新的生气,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的加花和压缩”。

随着传统文学经典名著《水浒传》影视剧的热播,加上刘欢高亢激越的精彩演唱,这首《好汉歌》一举获得第十六届“飞天奖”最佳歌曲奖,达到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多重结合,也唱出了20世纪末当代中国人审美视野中的梁山好汉形象。

注 释:

①梁茂春《扎根于民间的好歌——评赵季平的<好汉歌>》,《音乐天地》1998年第8期,第14页。

(作者附言:本系列论文为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待续)

施 咏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王大 娘钉缸
上一篇:一手好牌有哪些? 下一篇:粤语流行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