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推动依法治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推动我国公民的法治自觉,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法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3-0070-02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和国家通过建立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法治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有助于塑造更多富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公民富有法治意识,全社会才能够形成崇尚法律,弘扬法治精神的氛围。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从而推动我国公民的法治自觉,形成崇尚法治、运用法律的社会风尚。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根本保障
文化是一种精神资源和思想滋养,是对国民的素质素养乃至对整个民族的素质素养的积储和培育。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所需的文化环境。没有扎实的法治文化作根基,法治社会犹如空中楼阁。法治文化是指熔铸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律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法治文化建设,既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还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法治文化的正确方向。第二,思想领导是党的主要领导方式。党通过理论宣传工作和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形式,用说服、教育、榜样的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和繁荣,同样需要党的组织工作加以推进。通过党的基层工作的渗透,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从而影响身边的群众,以榜样法积极推动全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第三,我国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一方面,我国公民法治意识根基薄弱。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人们之间协作和交换意识缺失,疏离了商品经济社会中自由、平等的思想。同时老百姓人治思想和臣民意识深厚,以至出现不信任法律、权力崇拜、官本位意识,以及顺民思想。这种民族文化土壤的特点与法治文化自身的实践性质缺乏有效的契合,造成了法治文化塑造的困难。另一方面,当前公民法律诉求高涨但缺乏理性。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促使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和表达。然而,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公民的维权意识虽有一定的提高,但缺乏理性,甚至是信访不信法。多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但缺乏具体操作的法律知识。其间的落差,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党的领导工作优势及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的塑造。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实质作用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政方式,它需要有形的法律法规作为可执行的制度框架,更需要无形的法治文化作为行动支撑。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于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因此,依法治国要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就必须建设好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提高法治素养
法治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对同一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建立起一套共同的引导和约束标准,使其中的每个个体都遵守共同的准则。这种文化促成的统一性,使每一个人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道德法律,表现出趋同性。建立崇尚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文化,有助于促进公民对法治的内心确认和对法治信仰的崇尚。依法治国的过程伴随着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然需要对公民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使广大人民熟知法律,形成尊重法律的意识,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提高公民整体素质。而法治文化形成后,它会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环境中的有机组织部分,会影响、塑造、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法治文化通过其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内容规范着人的社会行为,制约着人的所有活动,进而通过这种文化氛围调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增进法治认同
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文化认同中的相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语言与风俗习惯所产生的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助于营造依法治国良好环境,巩固公民法治认知基础。法治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能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的形态而不加以改变。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法律的有效实施开始,一直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法治文化增进了人们思维认知上对法律的文化解读力,这就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宪法和法律的理解,保证宪法和法律能够被普通公民所接受,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进对法治的认同感。
(三)促进法治认知
法治文化的认知表现为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是法治文化有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运行效率,法治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物态的显性文化,更重要的是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性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尤其是对公民意识的自觉引导,随着传播和教育手段的加强,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减轻了法律的运行成本,提高了法治的效率,有助于培育崇尚法律的社会风尚。二是法治文化增进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当法治文化内化成为公民内心的自觉意识时,弘扬法治文化将成为社会公共的约束力,不断引导公民守法,从而形成人人守法的社会价值潮流。三是法治文化增强了人民对法律生活的自觉判断,公众会按照法律所倡导的价值要求去衡量判断生活的各项事务的是非对错,而这种自觉判断的形成有赖于法治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内化于心的信仰。公民的合法权益要依靠法律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同样需要人民去维护。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首先就要树立宪法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宪法,真正把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契合,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一切行为都必须在宪法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宪法,不得违宪,把宪法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指引和制度支撑,依法治国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与此同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个良好的宪法秩序。同时,要完善宪法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审查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全体公民行为是否遵守宪法精神,维护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
(二)推动法治程序公正
为人要正直,要富有正义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义的制度,法治社会更需要建立正义的程序,必须具有公正执行力的制度。法治的公正不仅法律条文本身需要体现正义与公平,更要求司法程序体现公正。没有公正的程序,建立公正的法治就无从谈起。法律自身的正义是因为法律体现对人的人文关怀,而司法的公正就必须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做到司法的公正,才能推进公共治理的透明性和高效性,才能让依法治国回到良法善治的轨道上来。法律不应只是冷酷的条文,在当今弘扬法治精神,必须崇尚法律对人的关爱,包含人性情感,让法律成为维护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正义制度。从法律的实体本身能够体现公平,法律实施的实体能够做到正义,这样,公民才能够守法信法用法,才能信任法治。
(三)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有赖于媒体传播的正确导向。法治文化的认知也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获得。传播法治文化,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贯穿到日常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通过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各地区、各行业媒体要增强传播本地区、本行业的主流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氛围。同时,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四)培植公民法治文化
培植公民的法治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情、国情。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广泛影响着大众思维和现实社会生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在吸收借鉴其他先进法治文化的同时,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肥沃的土壤。一方面我们应该逐步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完善,强调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主体参与,让公民明确自身的责任,塑造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另一方面,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将儒家“仁”的思想和现代人权观念相互融合,将社会道德、风俗习惯、乡规家风等与宪法和法律的精神相契合,从而扎实宪法和法律的群众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落实宪法和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推进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刘斌.当代法治文化的理论构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2]官蕊,张耀文,郑刚.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其建设[J].2013(1).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严励.法治建设的基石——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8(2).
[5]张晓琴.依法治国与宪法司法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
[6]钱国君,吴燕霞.试论培植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基点和路径[J].创新,2009(9).
[7]王华.论我国法治文化的现状与构建[J].湖南农机,2008(5).
相关热词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 领导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