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介绍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特点,包括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不太平衡、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不高。最后分别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师生层面提出了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30-02
一、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改变了传统心理教育只注重改善学生消极心理问题的做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积极心理行为和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疗愈和升华的功能,而积极心理学下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挖掘和完善其内在的自我完善和升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乐观向上、勇敢执著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决定中职生创业成败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创业精神、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写作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每一个核心要素无一不和学生的个人心理品质息息相关。可以说,中职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个人心理品质决定了创业的成败。而对中职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更能够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人格的特质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人的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可以重复出现。其中,优势和美德属于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们的培养和形成能够带给人们积极的幸福感。而积极心理品质就是为了挖掘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将抑郁、愤怒、内向等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进而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指出: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优势和美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才能是持久的幸福感。
二、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总的来说,每个中职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积极心理品质或者优势心理品质。例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意志和信念比较强等,这也符合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多样的,同时也是独特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时,既要注重对弱势品质的针对性指导,也要加强对学生优势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不太平衡
尽管多数中职生都有一种或数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是整体上中职生在勤劳、智慧、坚毅、信任、领导能力等心理品质上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例如,以勤劳、坚毅为例,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长大,因此有些学生就产生了“四肢不勤”也能生活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不够勤劳,加之经历的生活风雨不足,进而导致他们意志品质不强。同时,还有些中职生觉得自己智慧不够,这可能因为一些中职生觉得自己学历比较低,根据自己目前的现状而得出的主观结论。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不高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准确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多数中职生对自我的认知不足,当问他们在自我认知、自信自强、坚毅勇敢等方面的能力时,很多学生都无法客观评价自己。而且有的学生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往往只会追求所谓“正确”的回答,至于自己是否像自己评价的那样,其实内心是不确定的。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积极地自我认知。
三、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社会层面——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来讲,这一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而大力弘扬引领核心价值观,必然能够丰富中职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力量,从而促进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首先,要让学生建立一种价值自信,要将“三个倡导”引入中职校园,并且对学生讲明白、讲透彻,使价值自信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要理想结合实际,打造信仰文化。信仰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念,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信仰的坚守必须依靠信念的支撑。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信念的培养,如果学生失去信念,也就无法坚守其信仰,就可能出现道德滑坡、迷茫焦虑、意义荒芜等现象。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其实就是一种修身与立业,在现实中坚守信念开创事业,在理想中坚守信仰不断反思自我。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最后,要加强制度创新。如今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思潮相互角力。同时中职院校又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因此,必须加强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将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有章可循,并且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学生发挥某一个优势心理品质带动整个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学校层面——明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道德理念和方式
严格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教育模式的一种良好的补充和拓展。它转变了传统心理教育病理式、问题式的教育理念,转而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保证建立完善的支持网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网络主要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四个主体构成。这四个主体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是这“四位一体”支持网络中的关键所在,学校对外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对内要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积极心理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当下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要强调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终极追求。要让学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并且主动帮助学生去开发挖掘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主动优化、主动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切莫拔苗助长,追求表面的提升与繁荣。心理品质的变化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学校既要主动、积极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干预和引导,同时也要耐心地、静静地等待学生内心盛开幸福之花。
(三)师生层面——共建促进学习的生态课堂
课堂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但是人的心理成长是脱离不开一个社会性的情境的。人的成长总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心理互动获取过程。因此,积极心理教育课堂必然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集各种挑战、冲突、惊喜和不断成长的学习情境和生态课堂。首先,应当以整体性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著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每个物体都并非是绝对的个体,所有物体都会与另外的物体存在某种义务的关系。反之,其他物体又是它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都是彼此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系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地和有机地整合和配置,才能让生态课堂中的各个生态因子产生有效的信息流通。为此,我们需要对课堂上的教师、学生、环境的角色和功能进行准确地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应以互动性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中职院校的课堂常常被视为制作产品的“工厂”,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就变得微不足道,大量封闭的、陈旧的、脱离实际的非生态化知识就弥漫于整个课堂,导致课堂变成了知识灌输的场所,这种环境是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讲,由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与互动、冲突与挑战,导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不足,生态系统必然失衡。为此,我们应该围绕师生互动去创设一些真实的、自然的学习情境,让师生在这一情境中大膽对话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真诚、合作、友善、宽容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将学生的技能培训教育工作做好,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来改善学生的精神风貌,这有助于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后,更好地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从而积极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郭淑芬.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3):153-154.
[2]陆春庚.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8):67-69.
[3]蔡燕燕.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7(2):102.
相关热词搜索: 中职 构建 培养 体系 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