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课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亮点。概括地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体现自主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多样性。
一、设计思想
《戏曲大舞台》是初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艺术,我们决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本节课需要三课时,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大步骤。第一步,教师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第二步,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与提示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资源,进行预习、小组探究、完成小组任务;第三步,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交流知识,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课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曲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欣赏一些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
3.提高利用、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学习语文。
4.了解并探讨如何解决中国戏曲面临的困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戏曲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2.了解并探讨如何解决中国戏曲面临的困境。
3.让整个课堂充满民族艺术氛围,高效地组织学生完成各种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网上学习、协同作业
1.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选出组长、副组长各一名。
2.教师分别给这6个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戏曲简介、脸谱艺术、国粹京剧、广西壮剧、《花木兰》与《天仙配》鉴赏、中国戏曲目前面临的困境。
3.教师给出各个任务的参考信息与相应的资源链接。
4.小组内部分工,制定任务的计划,并安排一个小组成员把整个活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
5.各小组执行计划,并把小组协作学习成果用PowerPoint制作成小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与点评。
在整个“网上学习、协同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小组任务,对于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及时通告给全班所有学生。
(二)第二、三课时——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事前制作好本节课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以避免有些小组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完成。同时教师在课前10分钟把各小组制作的PowerPoint小课件与各小组活动记录表整理好,以便对各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各小组完成任务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再根据具体出现的情况,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播放歌曲《千古绝唱》。
师:你能把歌曲中讲述的6个故事找出来吗?
学生回答听到的6个故事。
教师展示《千古绝唱》歌词,总结歌曲中的6个故事。
师: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是通过什么方式广为传颂的?(启发学生回答“戏曲”二字)
师:戏曲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戏曲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设计意图:课程在优美的民族音乐中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展示
第一组用幻灯的形式展示戏曲简介。
师:感谢第一组同学的精彩展示,文化就像是一条不间断的河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内容与自己事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对第一组学生没有提到的重要知识进行补充。
第二组用幻灯的形式展示脸谱艺术。
师:脸谱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兰陵王作战时所戴的面具,后由面具发展为直接在脸上勾画,到明清时形成一定规矩,即成脸谱。如今的戏曲脸谱确为民族的瑰宝,艺术的结晶。
教师补充部分内容、点评学生作品。
第三组用幻灯的形式展示国粹京剧。
师:京剧是中华艺术的一绝,集我国戏曲之大成,它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补充部分内容、点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前三组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教师补充、点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壮剧,是广西壮族人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壮剧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金花和银花》、《莫一大王》、《百鸟衣》和《瓦氏夫人》等。
第四组用幻灯的形式展示广西壮剧。
教师补充部分内容、点评学生作品。
师:目前,在互联网上,关于广西壮剧的资料较少,下面我们用三分钟时间来欣赏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的片段。感受我们广西壮族人的民族戏曲与文化。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瓦氏夫人戎装,威风凛凛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自己民族的戏曲与文化,增加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第五组展示《花木兰》、《天仙配》、《西厢记》的唱段。学生介绍推荐《花木兰》的原因。
教师从曲调、情感、唱词三个角度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对《花木兰》、《天仙配》、《西厢记》进行鉴赏。
设计意图:学习赏析戏曲的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已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了。你们认为戏曲该如何摆脱困境呢?
第六组用幻灯的形式展示中国戏曲目前面临的困境。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作品。
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艺术。
3.教师点评
师:戏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除了它贴近民众、通俗易懂外,还在于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戏曲唱词工整押韵、优美上口、意境深邃,有些更直接化用了古典诗词和古名著原文,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大家听戏时多关注戏曲唱词。
学生发言、谈感受。
4.反思总结
师:想通过三节课完全了解戏曲不太现实,大家可到我们的语文课程网站的留言板上发言、谈谈学习感受、体会等;到一些戏曲网站上学习戏曲知识与欣赏中国戏曲。
学生谈本次活动的得失,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5.结束
播放音乐《说唱脸谱》。
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戏曲便有此特质,愿中国戏曲经久不衰!
设计意图: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戏曲和民族文化的感情。课堂在民族戏曲声中结束,余音绕梁……
参考文献
[1]孙前兰.网络课《孔子与〈论语〉》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07,(3).
[2]陈兴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人教网[EB/OL].
[3]蔡灏淳.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J]2005,(3).
[4]郑安君.《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课案例.课程.教材.教法[J].2007,(4).
(作者单位:广西育林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科学系)
点评
这是一个典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案例,其闪光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小组探究、完成小组任务;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学习成果、交流思想、自由发言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等主导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在《千古绝唱》、《花木兰》、《天仙配》、《西厢记》、《说唱脸谱》等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与媒体中,在师生的相互协作、会话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3.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选择、整合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也得了提高。
(点评人:李贽)
相关热词搜索: 戏曲 教学案例 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