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西南隅的百面山下,距市区12公里,是我国第一座古人类洞穴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分洞穴和展馆两部分。在洞穴与展馆之间,耸立着一尊白莲洞人的雕像。雕像作者把白莲洞人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那浑身饱含着野性力度的肌肉泛着灰褐色的光芒,突出的眉骨下那双鹰一样的眼睛,流出一种前瞻的睿智,肩上扛着粗糙的环形穿孔石制器具。他满怀希望地从苦难的历史中走来,身后是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在茂密的蒿草、藤蔓、荆棘丛中,几头庞大的野象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在奔走。置身其间,人们仿佛能听见白莲洞人从洪荒中走来的沉重足音。
白莲洞口的大厅内有一块巨大的洁白钟乳石,状如莲花,白莲洞因此得名。洞长1800多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洞内岩层跌宕,气势恢宏,钟乳千姿百态,如画如歌;内有暗河与柳江相通,河中螺蛳无数,游鱼成群;这里冬可御寒,夏可避暑,的确是远古人类集居的好地方。
本世纪初,德国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先生在香港的一家中药铺买到了两颗巨猿牙化石,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1956年,斐文中教授率领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科学考察队挺进八桂大地。此次考察,不仅得出了“广西是巨猿的原地”的科学结论。而且还发现了白莲洞。于是,白莲洞就自然而然地与斐文中、贾兰坡、周国兴等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考古工作者们经过多年发掘,共采得古人类牙齿化石两颗,石制器具500多件,动物化石30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并发现火坑两处。据说,白莲洞的篝火是永恒燃烧、亘古不熄的。在那堆火苗旁边,与生活搏斗了一天的白莲洞人,正两腿八叉地坐在地上,美滋滋地吃着火烧的香喷喷的兽肉。女人、孩子、老人都喜笑颜开,其乐融融,那是一种自由放纵的生命形式真诚地袒露在历史的走廊上。然而,历史愈是发展,文明愈是进步。白莲洞人这种坐姿却被后来的史书称为“箕坐”,是不符合中国古代礼教的生活行为的。“坐”的文明被“跪”的文明所替代,古人说的“席地而坐”实际上是“席地而跪”呢。试想,一个跪着生活了几千年的民族。那艰难困苦是足以令天地颤栗的。到了宋代,凳子椅子才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人们才又可以像白莲洞人那样自由自在地坐在地上或者坐在椅子上,享受着人生的乐趣。
1985年,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成立,为我国的人类洞穴研究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白莲洞里的暗河有570多米长,岸边矗立着一尊白莲洞人捕鱼的塑像,渔者正举起石制鱼叉向鱼群掷去。洞内暗河里有许多鱼,这些鱼长期生活在黑暗中,其视力早已蜕化,故被称为“盲鱼”。盲鱼体态晶莹,细鳞,其前半截形似鲤鱼,尾稍长,体重0.3~O.5公斤,是我国罕见的珍贵鱼种,其价值胜过黄金。1993年,有一家工厂的废水渗入白莲洞的暗河,结果使得一条近半斤重的盲鱼中毒死亡。为此,厂方只好给博物馆赔偿损失费5万元。白莲洞的另一宠物是蝙蝠,它也同盲鱼一样享有盛名。据动物学家统计,白莲洞里大约有四五万只蝙蝠。蝙蝠和盲鱼,曾经是白莲洞人的朋友,它们与白莲洞人共同生活了若干万年。大约在3~5万年前,白莲洞人已经开始懂得使用简易的石制工具,走进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走进了史前的文明和进步,而蝙蝠和盲鱼却还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因而被誉为白莲洞的“活化石”。
白莲洞内有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幔,其上隐隐呈现出各种化石的形状,特别是那些白莲洞人食用过的螺蛳壳的化石,今天依旧在把历史的底蕴向人们展示:白莲洞人是最早煨食螺蛳的“美食家”。现在。柳州人依然完好地继承和弘扬着白莲洞人创造的“螺蛳文化”:柳州满街遍布螺蛳摊贩,满街飘逸着螺蛳的腥香。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到柳州不吃螺蛳,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柳州;没品尝出柳州螺蛳的腥辣之味,就不懂得历史的辛辣之味。掀开白莲洞神秘的面纱,人们会看到柳州饮食文化极其厚重的历史沉淀。
中科院院士贾兰坡教授指出,白莲洞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它集中地展现了跨度在3万年左右而又互相联系的旧石器文化时代、中石器文化时代和新石器文化时代的人类遗址,这在中国和世界都是罕见的。1981年,他欣然为白莲洞题词:“中国是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白莲洞以它丰富的内涵证明了它在世界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1985年,白莲洞文化走向美国;1989年,在柳州召开了“国际洞穴研讨会”;1993年,白莲洞文化东渡日本;1994年,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日本别府大学主办的“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柳州召开。根据中日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会议指出,日本人的祖先最早可能就住在柳州,后迁至今天的日本。这一论断如果获得最终证明的话,我们将如何评介白莲洞人开天辟地似的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呢?面对茫茫大海、滔滔巨浪,他们是怎样升起智慧之船的风帆的呢?莫非人类幼年的蹒跚步履实质上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奔跑吗? 我们相信,科学最终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白莲洞,人类幼年的故乡!
(责任编辑/程景)
相关热词搜索: 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