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核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面临的压力,对核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一种推进核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核专业;就业市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6-02
一、引言
核能在我国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能源领域,近年来高校快速发展核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带来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核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就业主要面向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电技术公司等。因此准确把握核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探索核专业就业市场规律、开拓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核专业就业市场、挖掘新的就业途径,是当前核专业院校就业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核专业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1.就业现状。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减弱核能的发展,但是中国政府在“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的要求,近年来新建核电站逐步开始施工,整个核电行业存在较大的缺口。核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广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国核)以及国家核安全局、能源局、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我校核专业自2006年办学以来,即将送走第三届毕业生,共约400人,但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对口单位的人数比例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2.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学生实践能力储备不足。通过我校近几年的核专业办学效果发现,学生自身的素质较好,学习勤奋、刻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但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尚显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核学科的实践类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能广泛展开;二是核企业其自身特殊性的要求,学生实际实习、动手的机会极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②学生对核行业认识不全面。学生埋头于专业课本的学习,没有研究行业的需求,对于核行业究竟在哪些领域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范围并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当今不断发展的核能行业,除了掌握核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和安全应急事故处理等核能发展必不可少的衍生品,要学会通过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来融合企业发展。③学生就业心态不稳定。其主要表现在:很多毕业生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期望过高,再加上平时在专业知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工作地点在偏远地区的不去,待遇达不到预期的不去,工作性质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不去等等。某些学生受家长过多干预,造成就业观不明晰,在择业的过程中充满迷茫。④校企联系、合作力度不足。由于我校核专业属于新办专业,社会认同度还有待提升,在行业的社会服务上还存在不足,对学生就业也形成了一定的阻力。需要依托董事单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共建资源,增进校企质之间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体系。
三、核专业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1.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①积极完善专业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学入手,及时更新教材、自编讲义、补充实践案例;其次,积极向学生全面介绍和展示行业动态,让学生全面认识企业发展和需求;最后,完善就业指导体系,让学生明确就业和择业的要素,增加模拟应聘、企业宣讲的有效性。②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分类指导,毕业班老师或辅导员,应积极关注毕业生心理、生活、学习状态与就业意向,进行分类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国企可能对学生政治面貌有所要求,学生干部或社团活动丰富的学生可能会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培养等等。学院通过近几年与中核、中广核的接触挖掘了企业需求人才的部分特点,第一是对学生的身体要求,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高,二是眼睛,身高不能低于155厘米,眼睛不能存在色盲和色弱现象,同时对于眼睛近视程度超过500度的学生也不欢迎;第二是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熟悉程度,其考查无外乎两个方面,面谈和查看课程学习成绩;第三是学生的性格、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就业市场。①向企业充分展示学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向企业展示学生,也让学生有机会与企业进行交流。比如认识实习,就可以将学生直接送到核企业中参观,让企业人员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与现状,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开拓就业视野。②与企业共商“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是深入核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校方根据核行业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在教学资源、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联合培养”这种模式可以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减企业培训投入,节约成本。核专业应以“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深入校企合作来促进高校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核专业的著名高校在多年前均与中广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开创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我校核专业于2010年10月与中广核洽谈了“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初步意见,建立了很好的人才输送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③实行企业定期回访制度,针对学生就业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定期回访制度,整理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稳固已有的就业阵地。
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我校自2010年以来,非常重视校友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校友联络会,加强和历届校友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坚持与核专业毕业生的密切联系,建立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就业档案,针对个别在用人单位表现不稳定、工作情绪浮躁、不踏实的毕业生,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维护学校在行业的就业形象。
我校核专业办学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行业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通过对核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和就业市场拓展的探索,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需要以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拓展就业市场来促进和协调,以校友资源配合的方式来开拓核专业就业市场,遵行“立足西部、贴近行业、服务地方”的原则,保证其良性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左国平,于涛,等.深化核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144-146.
[2]张高龙.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63-64.
[3]贺楚华,阳鹏飞,等.加强核特色的化工专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化工时代.2010,11(24):70-71.
[4]刘迎云,刘泽华.核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8):27-28.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sxb151)
相关热词搜索: 市场拓展 探索 实践 就业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