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全球因冠心病和卒中死亡的人数为1750万,在每3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死因的首位。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2500万,其中的1900万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为遏制这一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心血管病疾病防治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危害;预防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根治的可能性不大,需要长期的反复的治疗。临床发现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许多易发因素与日常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精神过渡紧张、情绪激动、疲劳、寒冷刺激、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等。为了能更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起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积极措施,做好心血管病人的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1.心血管疾病的特征
1.1心悸
心悸(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征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1.3紫绀
紫绀(cyanosis)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4眩晕
眩晕(vertigo)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感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
晕厥(syncope)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心血管疾病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
疲劳(tiredness)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1血脂异常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给身体带来众多的不健康因素。可是对这个被医学界称为“隐形杀手”和冠心病“元凶”的血脂异常,人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知道,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会导致肝部功能损伤、冠心病;严重者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在血浆中沉积,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导致血管硬化。
2.2糖尿病
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尿病性心脏病并不少见,特别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并发或伴发冠心病、自主神经病变者很多。糖尿病性心脏病包括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微血管疾病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引发心脏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内膜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腔变窄,使心肌发生广泛而持久的慢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退行变性和广泛的小灶性坏死,最后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和各种心律失常。
2.3高血压
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还增加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有效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就能大大减少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发生,延缓肾脏病、糖尿病的进展,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病残率。
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3.1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同时,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g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可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切记,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300毫克以下为宜
3.2科学生活
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经常性运动有助于减缓心脑动脉变窄,提高“好”胆固醇的水平,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特别指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得低于半小时,因为前半小时消耗的主要是血糖,半小时以后才开始分解脂肪。如步行、太极拳、健身舞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形式。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3.3安全、合理地服用药物
遵照医嘱,定时、定量地服用药物,治疗慢性病,切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觉不适才吃药,稍微好转就停药,使药物治疗断断续续,造成病情反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参考文献:
[1]李楠,刘晓洁,闫颜.浅谈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06)
[2]杨延宗.心血管病的4大危险因素[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1,(06).
[3]Ranganath Muniyappa,Monica Montagnani,Kwang Kon Koh,et al. Car-diovascular action of insulin[J] .Endocr Rev,2007,28 (5) :463-491 .
[4]蔡筱英,李韵.心血管病病人相关指标的描述分析[J].中国病案,2009,(11).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心血管疾病 预防 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