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西方道德哲学有关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影响下,斯密试图诉诸“看不见的手”解答只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增进社会利益的难题,结果将它变成了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理念。然而,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他的经典论述可以发现,斯密在通过揭示交易通义自发地指认了交易者兼有利己和利他动机的时候,已经看见了那只被他命名为“看不见”的手,我们则可以凭借这只手说明市场交易行为何以既有可能增进社会利益、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的复杂机制。
关键词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人利己利他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051-10
“看不见的手(无形之手)”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标志性理念,不仅引发了后世学者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大量探究,而且还从中衍生出了另一个与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的理念。不过,人们在从各种角度阐释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秘存在和神奇效应时,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斯密在有关交易通义的经典论述中,已经自发指认了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怎样的一只手了。本文试图通过研读斯密的原初文本,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他在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误导下如何将自己业已看见的这只手命名为“看不见”的自败悖论,以及这只手又是怎样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具有增进或损害社会利益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内在机制。
一、“看不见的手”的理念内涵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里讨论资本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的自觉目的和实际后果时,两次提到了“看不见的手”,原文如下:
尽管他们的天性自私贪婪,尽管他们只图自己便利,尽管他们雇用千百人劳作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永不餍足的无聊欲望,他们还是与穷人分享了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他们,……在既没有意愿、也不自知的情况下增进了社会利益,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生活资料。[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凱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9~230页。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在引用西方论著的中文译文时会依据英文本或英译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他通常既不打算增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正在什么程度上增进公共利益。……他只想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就像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去达成一个完全不是他本意的目的。也不因为完全不是他的本意,就总是对社会有害。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能比在实际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增进社会利益。[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8~30页。
显而易见,虽然两部代表作的主题明显不同(《道德情操论》偏重于探究人们主要基于利他同情心从事的道德行为,《国富论》偏重于探究人们单纯基于利己自私欲从事的经济活动),斯密在这两段话里陈述的是一个前后一致的见解,体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立场:经营者在从事以市场交易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时,其自觉意图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会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属于后来人们所说的单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利己经济人”。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经济研究》1987年第4期。可是,处于这种“既没有意愿、也不自知”的状态中,他们却能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奇妙方式,超出他们的本来意愿有效地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满足他人的欲望,为他人提供生活必需品等)。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见解不仅构成了斯密经济学的一个原创性理念,而且对于现代经济学也产生了深远广泛的重大影响。例如,当前流行的一本经济学教材便指出:斯密的这个见解是“全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12页。
进一步看,斯密将这只手界定成“看不见”的,至少包含了两层意蕴。第一层是说经营者们看不见这只手是什么或在哪里,因为按照斯密的陈述,他们是在“既没有意愿、也不自知”的情况下增进社会利益的,完全不了解自己基于利己动机从事的经济活动怎么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公众的实际后果。第二层是说斯密自己也看不见这只手是什么或在哪里,尽管他没有明白表达这层意思,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事实中略见一斑:他在这两部长篇巨作里都仅仅是点到为止地提及了这只他无疑认为是至关紧要的手,却没有再做出任何自觉的理论努力,围绕着这只手的实际存在和作用机制展开进一步的详细阐释,就是蜻蜓点水般地点到为止。无论如何,假如斯密认为自己已经看见了这只手,鉴于它对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实际后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他肯定不会单纯满足于这种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值得一提的是,在强调每个人改善自身状况的持续努力可以强大到足以克服种种浪费和错误、促进私人和公共财富的增长时,斯密还曾特地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类比:“这就像人世间虽然既有疾病、也有庸医,但总有某种未知的力量足以让机体自身恢复健康活力一个样”;[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24页。后来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曼也专门将这个类比与斯密看不见的手理念直接关联起来。[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美]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7页。从这个角度看,斯密或许是真诚地觉得自己无力解释这只手的神秘存在和神奇效应,所以才会用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将它的“未知”谜底敞开,留待后人去揭示。
无需细说,后世众多论者确实对这只看不见的手做出了种种解释,虽然细节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大致归结为市场经济通过自由竞争、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中间环节展开的“自发”调节。杨春学:《关于“无形之手”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然而,尽管这类解释的确从不同角度具体指出了某些有着重要作用的相关因素,却还是没能自觉地澄清这只手本身到底是什么以及在哪里,因为自由竞争、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是如何促使只想利己的经济人通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增进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关键原因,依然处于云山雾罩之中。毕竟,“自发”调节的流行说法就在很大程度上照旧回归到了斯密说的“看不见”那里,因为其潜台词等于是承认:无论经营者们还是经济学家,尽管都有“自觉意识”,却就是没法“自觉”地“意识”到这种调节是怎样展开的。换言之,虽然人们可以凭借直觉或猜测宣布这只手不仅实际存在着,而且具有无从否认的重大影响,但还是难以运用理性的术语明确指出它是怎样通过自由竞争、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中间环节,让单纯具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通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最终增进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斯密命名为“看不见”的那只手,迄今为止还是未被人们自觉清晰地看见,仍然处在某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状态之中:虽然知道它存在着,却不知道它存在于何处,也不知道它是如何发挥自身那种从自觉利己突然跃升到自发利他的神奇效应的。
相关热词搜索: 那只 看不见 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