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10-29 11:2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化学属于应用性学科,但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化学专业人才就业率仍然令人担忧.本文以赤峰学院化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从当前状态、现实意义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尝试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0-0147-03

作为机、电、土、化国民经济四大支柱的一个分支,化学专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国防、能源、材料、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化学是一门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在社会现实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存在大量化学专业的失业人员[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事业单位對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日益加大,而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应用型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显[2].如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理工学科,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将其转化为药品、化肥、合成纤维、化妆品等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工产品[3].化学专业学生在高校期间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通过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的能力[4].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呢?首先,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成熟的学科,在各高校每年的论文产量中,化学类论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化学研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毕业生很难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其次,化学仪器越来越智能化,对仪器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低,很多化学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者被其他非化学专业或低学历的人员所替代.所以,很多化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想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越来越难[5].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人才竞争激烈的结果.但是,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对化学专业学生在应用方面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不够,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脱钩、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普遍偏低,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6].如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与社会生产实际相适应的应用型化学人才,成为赤峰学院化学专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转型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但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很快就从金融危机的阴影里走出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应用技术人才的教育.比如,在德国高校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达到80%以上,研究型人才不到20%,而我国高校教育情况则恰恰相反,这就是导致我国应用型人才短缺的最直接原因之一[8].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部署教育工作时强调,“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总理的报告为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9].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赤峰学院作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顺应高校改革发展方向,在今后几年里逐步转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力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赤峰学院不可推卸的责任[10].

3 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决策为赤峰学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1].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地方高校的竞争必然会日益激烈,如何更好更快地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并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当今高校一直思考的问题.赤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以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无论是对学生负责,还是从学校的发展以及满足企业需要的角度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都应该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

3.1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主要体现,作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12].在课程设置、选修课的开设、学期学分设计等方面都应突出“应用型”,坚定不移地培育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3].

3.1.1 专、通课程有机融合

通识教育在赤峰学院已经基本实现普及,我们正在实现通识教育从“普及”到“深化”的发展,我校提出“大通识”教育理念,对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及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3.1.2 因材施教,公共必修课的走向

我校将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公共必修课分别实施分段、分级、分项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择业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可选择性,突显赤峰学院的育人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3.1.3 实行“2+小”学期制,推行学分制

针对赤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在人才培养上首先优化学期设置,调整学时学分安排,实行“2+小”学期制.我院正常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都是20周,我们把40周时间分成两个学期加上一个小学期,两个正常学期的学时分别为18周和16周,剩下的6周为小学期,正常学期安排常规的理论课和正常的实验教学,小学期则安排学生实习、进行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学期优化的基础上,合理的调整学时学分:理论教学由原来的18学时/学分压缩为15学时/学分;实验类课程由36学时/学分压缩为30学时/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多拿学分,学分学满即可圆满毕业.

3.2 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

化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验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我院已经摒弃了实践教学‘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直观性与创新性的特点,我院已经通过增加相关的实践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我院还应该加大校外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有质有量.

3.3 夯实教师队伍

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应该避免过于追求博士、教授的数量,而忽略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导致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均衡.对于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既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人才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也需要具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来自普通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因此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我院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岗培训,确保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把握专业方向与技术的发展需求;同时,我院也在通过积极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丰富教师队伍,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校企过渡.

3.4 因果而教,就业至上

高校之果即为优秀的毕业生.我院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书记—辅导员—班导师—教职工”为主体的目标责任体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理念,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我院还经常派教职工深入赤峰市、自治区乃至全国范围做化工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为毕业生提供了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并通过回访多家企业的往届毕业生择业和就业情况,总结其中的利弊,使应届毕业生少走弯路.

3.5 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建立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由于应用型人才在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社会价值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所以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我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4].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基地与校内平台相互协作,同时也可以结合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制订实习计划、指导毕业设计或者共同开发课程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和研发流程,在生产实践中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才干,能够更加了解社会、贴近社会,最终更好地融入社会.

5 结论

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是为了缩小企业用人标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真正实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所以,我院要从各方面入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真正适合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陶栋梁,崔玉民,陈继堂,等.与时俱进中的应用化学专业改革方向探索[J].山东化工,2014,43(12):135-138.

〔2〕孟丽萍.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22):191-192.

〔3〕于翠,刘雪凌,毕春燕,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22):235-236.

〔4〕李燕,冷平,罗萍.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初步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10-12.

〔5〕邹海燕.应用型人才特征的精细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考试,2014,(4):58-61.

〔6〕刘永建,张景富,常瑛.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00-101.

〔7〕蔡怀鸿,孟建新,杨培慧,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1):176-177.

〔8〕马祥英.校企合作模式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商贸人才,2015,186-188.

〔9〕王正胜.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硕本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08-110.

〔10〕陈艳辉,李超柱,黄学仁,等.基于地方高校实施转型发展中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5):179-180.

〔11〕刘凤.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市场调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9-61.

〔12〕陈彦芬.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思考——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4):96-99.

〔13〕伊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观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61-63.

〔14〕杨明平,曾坚贤,申少华.创新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6):173-175.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探索 化学 改革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