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血浆替代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13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9 10:05:07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凝血功能障碍 DIC 血浆输注 血凝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4年底以来,共收治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3例,其中胎死宫内致DIC1例,不明原因药物所致5例,杀鼠剂中毒1例,维生素K1缺乏者1例,恶性疾病者3例,外伤所致1例。这13例患者共同特点是以出血症状为主,多数为皮下瘀斑、血肿,黏膜血疱,实验室检查均为血凝异常,血小板计数正常,骨穿检查正常。

入院后均以血浆输注为主,兼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量每日400~600ml不等,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400U,每日监测1次血凝。

结 果

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步趋向正常,临床症状逐步缓解,先是出血症状减轻,然后是体征消失。血凝达完全正常者8例,部分正常者5例,但临床症状均缓解。

讨 论

上述患者均以凝血功能障碍入院,病因各有不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前者与生俱来,多为单一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A、B,遗传性FⅪ缺乏症,遗传性FⅩⅢ缺乏症,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FⅤ、Ⅶ、Ⅹ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后者发病于出生后,常存在明显基础疾病,多为复合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肝病性凝血障碍、维生素K缺乏症、尿毒症性凝血异常。但上述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中,以导致DIC为最严重。

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

DIC的症状可不明显和/或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和/或血栓形成,其主要依据是纤维蛋白原形成和缓解的速度,常表现为手术后或外伤后伤口渗血,注射处或动脉内出血,持续性发热、低血压、酸中毒、蛋白尿、低氧血症,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先兆:广泛皮下瘀点、瘀斑、黏膜下出血、血尿、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肢端发绀,偶有干性坏疽。DIC病人常有3个以上不同部位出血,当小血管栓塞和纤维血栓形成时,会导致肺、胃、心等系统衰竭。

上述患者达DIC标准的仅仅胎死宫内1例,此病例为DIC早期表现,在尚未查清病因之前,行血浆输注获得了满意疗效;其他患者均未完全达DIC,仅表现血凝异常及临床上有出血症状,体征上有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黏膜血疱,无微循环栓塞和休克症状,考虑为多种病因导致凝血因子缺乏。

既往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多采用单纯止血,但疗效不佳,且易形成血栓。自从收治第1例误食变质食物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后,应用大剂量血浆输注,每日监测1次血凝,疗效显著。以后收治此类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即应用血浆输注,均获满意疗效。

原有病因明确者,祛除病因与血浆输注同时进行,疗效满意而显著;未明确病因者,尤以止血治疗不可取,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凝血障碍,而以血浆输注最为安全有效。

相关热词搜索: 血浆 性疾病 临床 功能障碍 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