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小说《三国演义》到电视剧《三国》

时间:2022-10-28 18:1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世人对于鲁肃的形象多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其笔下鲁肃忠厚老实、胆小怕事,而电视剧《三国》中,不仅将鲁肃与东吴主要人物的关系改良化,也大大凸显其正面形象。从文化意义上,对于鲁肃的重塑摆脱了其形象单一化的现状;从伦理意义上,对于鲁肃的重塑由拥护正统转向揭示人性。该剧虽有诟病之处,但以时代背景来看,其突破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束缚,重新定义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无疑仍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名著翻拍佳作。

关键词:小说《三国演义》 电视剧《三国》 鲁肃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2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生于汉灵帝平元年(公元172年),享年46岁。史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性格豪爽,更是具有长远眼光的谋略家。

世人对于鲁肃的形象多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其笔下鲁肃忠厚老实、胆小怕事,与正史里的鲁肃南辕北辙。而到了电视剧《三国》,鲁肃的形象更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基因,重新被世人所解读。

一、小说《三国演义》对鲁肃形象的塑造

1.“孙刘联盟”中的鲁肃

1.1庸碌无能的老实人

《三国演义》中,首倡“孙刘联盟”的功劳转移到诸葛亮的身上。虽然鲁肃战前力排众议,借江夏吊丧之名欲联盟刘备,也成为诸葛亮意料之事。诸葛亮有意与东吴结盟却刻意吊胃口,在鲁肃不明其意耐心劝说下才同意。引亮见权前,鲁肃反复告诫诸葛亮不可言曹军强大,其满口答应却在孙权面前大肆夸耀曹操,惹得孙权大为不悦,令鲁肃诚惶诚恐地在二人之间斡旋。这两回中皆以诸葛亮的八面玲珑反衬鲁肃的憨厚老实。

1.2顾全大局的长者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被削弱但仍称霸北方,而孙、刘两家还需结盟以自保。因此,鲁肃依然坚持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极力保全两家的和谐共存。周瑜欲举兵夺回荆州时,鲁肃马上阻止并亲自前往討要,诸葛亮允诺刘琦去世后即还荆州,鲁肃便妥协答应。之后,鲁肃借吊唁刘琦讨要荆州却被诸葛亮一通数落,其只能委屈表达怕因此事触怒孙权而大动干戈。最后,刘备立下借据,请鲁肃作保,周瑜识破此计,鲁肃仍相信刘备。面对荆州,鲁肃始终打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但因此夹在两家之间的窘态和委屈更能体现出其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1.3软弱无能的懦夫

诸葛亮请鲁肃坐船同去取箭却不告知其欲往何处,当船只迫近曹军水寨时,鲁肃恍然大悟后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诸葛亮却笑着料定曹操因大雾必不敢出兵。一惊一笑间,更加突显鲁肃的胆小慎微。在孙刘两家为荆州即将开战的千钧一发之际,鲁肃邀请关羽商讨解决,会上鲁肃先是被其驳斥得默不作声,后又被其假意醉酒挽住其手,拉至江边,鲁肃被吓得话都说不出,何等懦弱。

2.“瑜亮斗法”中的鲁肃

2.1才智逊色的愚者

鲁肃引亮见瑜时,周瑜假意赞成归降曹操,急得鲁肃赶忙与周瑜争辩。周瑜知道诸葛亮识破自己给蒋干下圈套后,又令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从让鲁肃帮助自己再到一同取箭,其都是被蒙在鼓里,最终才方然醒悟,鲁肃面对瑜、亮计谋几次都是后知后觉。

2.2深明大义的仁者

周瑜夜请鲁肃共商杀亮一事,鲁肃晓以利害,又提议让诸葛瑾劝其投吴以宽解周瑜。游说失败后,周瑜又让其断曹粮道以消大患,鲁肃不便言说又担心其安危,后被其用智据实以告。周瑜气急败坏,鲁肃只好再次以抗曹之际劝解周瑜。周瑜施苦肉计后派鲁肃去探问诸葛亮是否识破此计,鲁肃帮其隐瞒了事实真相,使得周瑜释然。鲁肃应诸葛亮的请求帮其皆船只等物并遵照其嘱咐没有告知周瑜,这才让诸葛亮免遭杀身之祸。从中可知鲁肃也并非一味老实,虽然他平时显得愚钝,但为了东吴的长远利益极力保全诸葛亮是他的底线。另外,仁义的鲁肃或许也看不惯周瑜一直暗害诸葛亮,因此才会就识破苦肉计一事帮其隐瞒,正因如此,忠厚老实的鲁肃才得到诸葛亮的信赖,否则也不会将关系到自己安危的借船一事托付鲁肃办理。

二、电视剧《三国》对鲁肃形象的重塑

剧中鲁肃以吊丧为名登场,对其的介绍由《三国演义》的周瑜换成了诸葛亮,称其为江东第三号人物(周瑜、张昭之后)和今后领袖江东的主角。电视剧一开始,便极力衬托鲁肃的正面形象。

1.“东吴集团”中的鲁肃

在《三国》中编导将鲁肃与东吴主要人物的关系加以改良化,由《三国演义》中孙权责他、周瑜怪他、吕蒙贬他变成了《三国》中孙权信他、周瑜助他、吕蒙敬他。这是该剧的一大创举,编导另辟蹊径,颠覆性地演绎了一个别样的鲁肃。

1.1信赖有加的肱股

与《三国演义》不同,剧中鲁肃和孙权的君臣戏码加重了。诸葛亮说孙权经过鲁肃的教导,从此脱胎换骨,可见是鲁肃帮助孙权坐稳江东的第一把交椅。在东吴生死存亡之际,鲁肃直言孙权下场让其放弃归降的念头,孙权也正是此意。以上可见鲁肃不仅和孙权心意相通,更是在孙权每次的关键时期起了莫大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明为何孙权如此信赖鲁肃。之后的剧情里,也能看出孙权十分信任鲁肃,甚至超过信任周瑜。孙权担心周瑜用兵,鲁肃建议佯攻合肥一计立解孙权的燃眉之急,连吴国太也暗示应重用鲁肃,也借孙权之口表明鲁肃深得东吴两代君主的信任。在鲁肃任职大都督后孙权道明此前因周瑜罢免他的官职就是为让周瑜产生愧疚,好让他将大都督之职心甘情愿交给鲁肃,孙权可谓用心良苦。需要决策之事孙权都会送到病危的鲁肃面前,可见电视剧将鲁肃作为孙权的肱股之臣贯彻到其一生。

1.2惺惺相惜的挚友

虽然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提到了鲁肃对周瑜有大恩和周瑜推荐鲁肃事吴的事情,但剧中又加入了一些情节来凸显鲁肃的正面形象以及二人的深厚情谊。鲁肃言语讨要荆州在前,周瑜操刀武力夺取荆州在后,二人为了共同目标相辅相成,默契合作。鲁肃被罢后,周瑜愧疚,登门造访,清贫的鲁肃以貂裘换酒相待周瑜,在谈话中可知他们虽政见不一但依旧是密友,且都是为天下之事争执,从大方向来说是“和而不同”的君子。

1.3恩同再造的老师

与《三国演义》不同,吕蒙对待鲁肃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鲁肃日夜操劳致双脚浮肿,时任副都督的吕蒙不忍而为其洗脚,说其是恩同再造的老师,鲁肃阻止不得。直到鲁肃去世,都是吕蒙在其身边悉心照料。

2.“孙刘联盟”中的鲁肃

在缔结联盟有关情节上,电视剧《三国》几乎未改动;而在维护联盟有关情节上,一方面将鲁肃从庸碌无能的老实人发展成有原则性的老实人形象,另一方面从顾全大局的长者发展成顺势而动的智者形象。

2.1有原则性的老实人

鲁肃一讨荆州,以生意论说明刘备借吴军克曹,东吴救其性命却寸利未得的不合理。诸葛亮面对伶牙俐齿的鲁肃,以罚酒敷衍。鲁肃说“情急之下,老实人也会张口咬人。”诸葛亮以荆州为刘琦所有才下手将其夺回,鲁肃并未向《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默不作声,而是质问诸葛亮设计夺城是否是不信任东吴。诸葛亮反驳东吴背叛自己在先,点明周瑜南下不仅为了取荆襄,更为了攻江夏,不得已才取荊州保命。而后,鲁肃提出刘琦去世即还荆州,诸葛亮敷衍,其步步紧逼并以周瑜威胁后才允诺。鲁肃在二讨荆州中一一反驳诸葛亮的陈词,更是要求刘备和诸葛亮签字画押,并非像《三国演义》所写诸葛亮凭口舌令鲁肃乖乖作保并画押,鲁肃在讨荆州中提升到更加主动、积极的位置。

2.2顺势而动的智者

赤壁之战后鲁肃探营,看破诸葛亮不会处置私纵曹操的关羽,为了孙刘联盟不得不配合演戏,出面为关羽求情。而后,其恐刘备赴甘露寺有杀身之祸而夜访,欲秘密送刘备回荆州。鲁肃看破并讥讽诸葛亮吊丧周瑜的惺惺作态,可为了不动干戈,鲁肃只能上前安慰诸葛亮。担忧关羽被杀,激起孙刘大战,鲁肃主动敬酒让关羽挟己而走,关羽知其意而敬佩其为人,自愿交割长沙三郡。较于《三国演义》,这里的鲁肃可谓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动被挟变成了主动被挟,胆战心惊变成了泰然自若,更是加入关羽对其的钦佩之意凸显鲁肃。

三、鲁肃形象重塑的意义

《三国》自播出以来就处于“亮点与败笔共存,鲜花与板砖齐飞”的尴尬境地,对于其中语言的过于通俗化、历史事实的误读、场景的过分暴力血腥是主要为大众所诟病之处。[]但以时代背景来看,突破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旧版《三国演义》的束缚,重新定义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三国》无疑仍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名著翻拍佳作。

1.鲁肃形象重塑的文化意义

罗贯中考虑到面对孙、刘两家和周瑜、诸葛亮两人的矛盾,需要一个媒介人物调和矛盾的同时贯穿和丰富情节,增加情趣,这个人就是鲁肃。他竭力完成孙权给予的使命,在刘备为难时又多有退让,尽一己之力维持着因利益随时可能破碎的孙刘联盟;他猜不透二人的心思,但他必须一面竭力阻止周瑜陷害诸葛亮,一面又被诸葛亮当成气周瑜的工具。鲁肃在小说中的窘态读之令人不免会心一笑,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然而,对于小说中艺术形象的绝对化塑造,如以鲁肃的“愚绝”衬托诸葛亮的“智绝”,使得鲁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自《三国演义》后基本定型。

而在电视剧《三国》中,编导“用现代人文精神重塑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可以说,《三国》的鲁肃形象更加贴切正史,这也反映了编导在拍摄时尊重史实的创作倾向。不仅如此,编导还将自己对于鲁肃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添加细节描写、原有情节重新诠释来改造鲁肃形象的基因,使鲁肃摆脱了形象单一化的现状,成为“活生生的人”。

2.鲁肃形象重塑的伦理意义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正统者,蜀汉也。僭国者,吴、魏是也”。[]20正是秉持着正统论的立场,罗贯中的笔下显示出尊刘贬吴的倾向。在围绕孙刘联盟和荆州展开的事件,对于刘备集团,将刘备的行为“正义化”、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形象“神化”;对于孙权集团,将孙权的行为“强盗化”、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形象“矮化”。虽是作者所处时代才造成了这样的创作倾向,但如此不仅限制鲁肃形象的发展,更是造成后世对于鲁肃的误读。

电视剧《三国》编导正是看到这一弊端,因此剧中才通过拔高鲁肃等人的形象来极力显示出反正统论的倾向。不仅如此,其以电视剧形式宣扬“等观曹刘”的思想这在三国故事传播史中还是首次。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观之令人为之眼前一亮。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使得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快、越来越强,正统论不再局限于当下社会。从新版《三国》的取名便可知它是以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为参照进行的自由度较大的艺术创作,影视剧作为文化消费的产物,免不了受到大众化、通俗化的影响,但新版《三国》能在追求好看的同时力求耐看,已经难能可贵。

另外,剧中的思想核心也由拥护正统转向揭示人性。剧中的虽然大力凸显、衬托鲁肃的正面形象,但鲁肃依然有其性格上的缺陷。在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秉持着这一观念,编导着重描写了“孙刘联盟”中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如鲁肃建言孙权三十年内孙、刘必须联盟以免被曹操吞并,可见鲁肃并非想永久维护联盟,一旦时过境迁,东吴也会毫不犹豫除掉刘备集团。另外,剧中将《三国演义》的鲁肃“荐统助刘”改编成“阻统助刘”,表明鲁肃面对人才还是以东吴的利益为先,无奈诸葛亮从中作梗,无法阻止庞统投奔刘备。鲁肃死前对吕蒙明确今后战略方针:“刘弱曹强,联刘抗曹;刘强曹弱,联曹抗刘。如此,东吴才是永远的胜者。”以上可见,“孙刘联盟”是以利益为导向,曹强时,孙、刘抱团取暖;曹弱时,孙、刘便会相互厮杀。

四、结语

电视剧《三国》对于鲁肃形象的重塑体现在将鲁肃与东吴主要人物的关系改良化,并大大凸显其正面形象。从文化意义上,对于鲁肃的重塑摆脱了其形象单一化的现状;从伦理意义上,对于鲁肃的重塑由拥护正统转向揭示人性,赋予了新时代的基因。该剧虽有为大众所诟病之处,但以时代背景来看,其突破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束缚,重新定义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无疑仍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名著翻拍佳作。

相关热词搜索: 演义 电视剧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