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石油新动态

时间:2022-10-28 15:2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与国际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占有具有重要地位,国际油价直接影响其他能源的价格走势。近年来石油金融特性日益显现,石油期货带有金融衍生品的特点,风险日益增大。中国石油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事关国计民生。本文论述了国际政治经济中呈现的石油新动态。

【关键词】国际油价;石油供应链;

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

一、国际油价跌宕起伏,严重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一)国际油价跌宕起伏,断崖式下跌

近十年来国际油价跌宕起伏高位震荡,从每桶130美元跌到谷底每桶30美元,断崖式下跌,又重新反弹至50美元。2016年原油价格有所上升,但是仍低于2015年平均水平。

(二)石油产业的并购速度加剧和规模扩大

国际油价低迷,阻碍了很多国家能源开发项目。油价高位震荡和断崖式下跌,严重影响石油企业效益,导致石油产业加速并购。2014年底,全球第二大油服公司哈里伯顿(Halliburton Company)以3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第三大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用股票和现金支付对价。2015年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以约470亿英镑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BG集团,这是近10年来油气行业并购规模最大交易,其次是陶氏化学和杜邦合并,这两大并购事件引发了化工行业的一系列并购。

二、石油供应链中,美俄新崛起,打破OPEC平衡

近几年来,石油市场供给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油新供给者出现打破了OPEC对国际油价和石油供应链一言九鼎局面,原油供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中东还是重要的原油供给者,但北美逐渐形成新的国际原油供应中心,俄罗斯增加原油出口量,美国解禁石油出口,出口国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俄罗斯与OPEC和沙特就减产政策达成协议,旨在共同抵抗美国的原油库存增长和岩页油增长。另一方面亚洲替代美国和欧洲成为原油进口的重心,亚洲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50%,其中中国更是原油进口大国。

(一)美国解禁石油出口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连续推出紧急石油分配法案、能源政策和节能法以及能源管理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限价限量原油出口。因能源利用率提高对石油需求增长减缓。美国页岩油资源丰富,出现了结构性的石油供应过剩乃至产生原油供应与炼油结构之间的矛盾。美国目前完全有能力石油自给,有分析认为到2023年,美国有可能实现能源独立,能源出口超过进口。美国家情报委员会《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指出,页岩革命将推动美国实现“能源独立”。

据IEA统计,2016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自197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美2017年有可能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美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在2014年7月美国首次出口凝析油后,2015年美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先后投票通过解除美国原油出口禁令法案,随后奥巴马签署该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出口原油潜力高达150万桶/日,从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转变为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201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5.2亿吨,比2013年增长15.9%,石油消费8.36亿吨,比2013年增长0.5%,其消费量占世界的19.9%,原油进口3.65亿吨,同比下降5%。2016年美国汽油价格位2004年以来最低点。美国解禁原油出口后,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供需产量和国际油价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基准原油价格体系有了重大变化,WTI-布伦特价差波动的区间范围将取决于美国国内石油供需基本面的波动、原油的炼制成本、原油跨区运输成本和其他竞争原油品种的供给。

(二)油气资源大国俄罗斯实行油气产业改革

俄罗斯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其石油工业从1873年创立后100多年,石油天然气一直都是俄罗斯“权力的支柱和国家恒久不变的根基,是俄罗斯生命的血液”[1]。俄罗斯石油体制改革后,油气产业迅速发展,1988年俄罗斯产油6.28亿吨,成为世界上提供油源的新生力量,打破了OPEC对国际油价一言九鼎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俄罗斯石油工业在国际石油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其石油和天然气占出口产品将近70%。在高油价时期,俄罗斯经济有了较快增長。俄罗斯21世纪更是积极发挥其能源战略的作用,不仅在经济上获益,而且借助其庞大的油气资源,提升了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当然由于过度依赖于能源经济并非可持续发展,在油价断崖式下跌后,俄罗斯也遭受重大损失。2013年,俄罗斯原油产量为5.23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原油出口量约为2.35亿吨,占国内总产量的44%。2014年,俄罗斯原油开采量为5.27亿吨,同比增加0.6%;原油出口量为2.22亿吨,同比减少5.7%。

经营体制上,俄罗斯在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基础上,对石油企业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改造。俄罗斯进行了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启动了第一轮私有化。俄罗斯石油规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权力和股份制改造两方面。1992年俄罗斯撤消石油部和天然气部,成立国家油气公司,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及上下游一体化股份制石油公司。国家统一管制原油出口,政府通过对税费以及财政补贴的调整,对俄罗斯原油的生产和出口进行调控。

(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石油需求不振

欧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多年来原油进口需求持续下降,而且势头不减。2014年欧盟进口原油4.47亿吨,德、法、意原油消费量分别为1.1亿吨、0.77亿吨和0.57亿吨,同比分别下降1.7%、3%和6.9%。尽管石油消费依赖进口,但是日本加速开发石油替代产品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原油进口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2.47亿吨下降到2014年的1.97亿吨。中国希望让更清洁的天然气取代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更大的比例。2017年1月份中国发改委在发布能源行业五年计划时表示,到2020年预计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将降至2亿吨,中国对国际原油的需求仍然是重头。

(四)高油价导致加速开发新能源

目前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5%左右,但化石能源消费增长已经被新能源替代所抑制。新能源替代压制了国际油价,新能源汽车动摇了石油在交通运输业的垄断地位。欧盟各国编制中长期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超高容量电池、核电、光伏领域取得突破。2015年,全球核电增长1.8%,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升至4.4%;水电增长2%,占比升至6.8%;风、光、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球占比达到历史高点3%。新能源将成为其减排的主要驱动力,为全球提供了50%的新增电力产能②。

三、石油金融属性日渐显现,其价格不仅取决于供求关系

石油金融属性日趋明显,石油成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近年来石油金融属性具体表现为:

(一)国际油价与美元指数负相关

国际油价与美元的关系错综复杂,向来有硬美元软油价,硬油价软美元之说。国际石油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石油与国际货币体系休戚相关,汇率变化影响马上波及石油价格。石油市场金融属性既体现了石油与汇率的密切联系,又揭示了石油衍生品市场体系与世界石油定价机制关系,同时还受各国国家层面的石油基金数量影响,更具风险的是国际对冲基金对石油市场的投机所引致的冲击力。威廉·恩道尔把石油提高到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高度。从1945年开始,美国的石油公司操控了能源市场,美元作为石油标价的标准货币成为国际惯例。因此,国际油价突然上涨,意味着购买石油的美元需求量同样会急剧上升。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提出石油峰值论的哈伯特主张把决定生活标准的因素从货币改为能源。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石油价格上涨4倍的情况下,顺利实现“石油美元再循环”,把美元从金本位改为石油本位,使原本颓势的美元扶摇直上[3]。在经历了硬油价软美元又到硬美元软油价的态势下,石油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进入21世纪,国际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高度渗透,大量投机资本和对冲基金进入石油市场,巨额的石油交易利用了金融市场杠杆来完成。石油价格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以边际成本来确定,国际油价也并非完全由石油供求规律来决定。石油经济日趋金融化,既包括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操作金融化,也包括跨国石油公司借助金融工具实施兼并。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场外衍生品市场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除了石油美元,石油期货也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退出持续6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美元汇率,而当金融市场充斥着美联储加息消息时,美元坚挺,加大了国际油价跌的压力。

(二)国际石油价格体系及定价机制金融化

石油金融属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石油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依据,石油期货交易价格已经由过去引导现货交易价格发展到对现货价格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层面的石油配置已经被石油期货的虚拟价格所左右。

(三)国际石油基金的金融化运作

国际石油市场原油均为期货交易,石油期货交易量远远大于现货市场的供需规模,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进行投机和操纵,大量机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参与到石油期货市场。在供需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只能从巨额投机资金找原因。对冲基金流入原油期货市场后,国际油价已经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国际投机资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运作越来越活跃。在石油具有金融属性之后,世界石油市场从来就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在OPEC增产或减产的时间差、季节性需求的影响、运输等原因影响石油供求时,往往是国际投机资本参与炒作的机会。原油价格上涨有两大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二是各种基金介入原油期货市场,攫取了原油溢价的利润。石油是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幅度相对平稳,不可能导致油价大起大落。国际投机资本导致了油价跌宕起伏。尽管投机不能决定油价长期趋势,短期内完全可以兴风作浪。市场看跌时,只要投机资金跟风操作,就会加速油价一落千丈。这几年石油价格跌宕起伏从最高点140美元跌落到35美元,目前在50美元徘徊。

(四)石油期货投机资金冲击国际油价

石油产业的金融属性导致国际油价不完全是由供求规律所决定,放大了价格风险,即期货市场1比10的运作机制,导致石油市场十倍风险。根据期货交易保证金规则,保证金仅为交易金额10%,石油期货放大十倍效应。期货交易的未平仓合约价值,反映了市场多空双方博弈油价涨跌方向时的资金力量。表面上期货和现货是两个独立的市场,由于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作用,锁定了期货市场的未平仓条约,增加未来现货交割数量。

四.中国石油产业改革新动向

中国石油产业一直是高管制态势,尽管加入WTO后原油的非国有贸易配额增加,但是从上游油田到中游炼制直至下游加油站,基本还是垄断态势。中游少量民营炼制厂基本集中在山东,夹缝中生存。下游加油站经过几次清理整顿后,理论上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也有一些挂两大集团牌子实际上由外单位或私人经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3%,高油价时经济负担重,低油价时两大集团炼厂涨库。中国高油价时进口多低油价时进口少的怪圈一直未能打破。一方面中国国内油价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另一方面两大集团享受国家高额补贴。当然这几年低油价,中国最大的受益是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的改善。

(一)环保问题对石油品质提出高要求

近几年,中国环保受到严重的考验,尤其是雾霾天气的增多,尽管未能最终确认汽车尾气对雾霾的影响程度,但是对成品油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石油焦和高硫原油进口问题都不容忽视。因此也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推出一系列能源环境政策,出台中国能源行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有关能源行业长远发展的政策,例如2014~2020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还将出台一系列有关能源价格改革的政策措施。

(二)中国石油产业垄断的铁板一块局面将有所改变

中石化对对油品销售系统实施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经营,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打破中国石油产业行政垄断一体化态势的一个信号,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听到了冰裂的声音,不久的将来中国石油产业将会有一个关键性的改变。2017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采矿业放宽油页岩、油砂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以及矿产资源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对外合作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和市政工程等。

(三)中国逐步参与国际能源治理

2015年5月,在国际能源宪章的部长级会议上,中国签署了《国际能源宪章》,由受邀观察员国变为签约观察员国。在国际能源署(IEA)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正式与IEA建立联盟关系,以加强双方在能源安全、能源数据和统计、能源政策分析等领域的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伊斯诺米迪斯.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M].华夏出版社.

[2]杨晨曦.2016年国际油价走势及影響因素[OL].大公网.2016-02-18.

[3](美)威廉.恩道尔.石油大棋局[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经济 格局 石油 动态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