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高校历史学专业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紧跟新课改步伐,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类特点、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途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为中学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师资。
【关键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2010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方案(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方案(实验)是新课改中的重要一环,是今后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方针,它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体现了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情趣,把握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就需要高校历史学专业要迅速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紧跟新课改的步伐,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为中学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师资。
一、优化已有课程资源,构建综合知识体系
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适应中等学校历史课教学和研究的历史教师,并且能够从事历史学初步研究能力的研究者。新课改形势下,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转变纯粹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这就不仅要求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备将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为此,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就不应坚持原来单纯的专业教育课程模式,应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对照新课标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在知识体系方面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以构建师范生的综合知识体系。这主要需通过优化已有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
1、建构文史哲通识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宽厚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全面、科学的知识结构
以文、史、哲一级学科为依托,开设大学人文教程、人文科学导论和国学经典导读三门相关学科基础课,加强文学、历史和哲学通识课程建设,帮助学生建构跨学科知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在跨学科领域寻找创造的突破口,并且培养良好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进一步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为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均衡发展与专业特长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集中时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等专业主干课,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从第三学年开始在开设诸如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古典文明史、国际关系史、历史文献学、训诂学与史学论文写作等其他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中国史和世界史方向系列限定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兴趣至少选择一至两个专业方向,从而为学生自由选择和促进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四学年主要以专业任选课为主。要进一步规范课程知识结构与逻辑联系,尤其突出专业限定选修课专而精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进一步突出学科前沿成果的介绍,并且对该课程主要问题有独立研究与独特观点,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均衡而富于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共享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资源,为拓宽学生专业口径与就业范围创造便利条件
在现有文科各专业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各个专业选修课种类,合并、重组,甚至创设一定数量的精品选修课程,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在文、史、哲乃至其他学科和专业领域获得素质拓展创造条件。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特点
在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传统培养方案中,仅设置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等少数几门教师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不够,已无法适应新课改对合格师资从教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上述已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历史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设置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解析、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解析、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解析、三笔字训练与测试、普通话水平训练与测试等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以拓展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其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重中之重。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从而按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以期实现大学教育到中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2、在已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大势所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技能,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方式方法。
3、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应在历史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分阶段长期开设,一年级主要通过各类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如诗歌散文朗诵、演讲赛等,寓教于乐,锻炼学生对讲台的感知能力。二年级以学生课外自主练讲中学历史课程为基础,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中试讲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课,班主任或教学论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通过上述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才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走上中学讲台之际能迅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环境。
三、加强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遗存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情感体验教育。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历史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文科专业的特点,那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注重原始文物、文献的印证作用。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见习作为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专业见习的直观性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消除现代化洪流冲击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感与陌生感,进而增强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定期利用周边地区的博物馆、历史遗存,特别是古都城市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见习。
通过专业见习,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尤其通过对重要历史遗迹、重要历史文物的参观考察,使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成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增加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专业见习,使学生深切感受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之历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炼和厚重。增进了书本知识和历史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培养了历史意识和史学精神。同时也对广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和专业见习观摩,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才可以为普通中学中学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具有明确教师职业意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知识面较宽、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具有熟练的从教技能、较高的教育学科素养、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合格教师。
【作者简介】
强文学(1976-)男,甘肃靖远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宋史、清代货币史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学 人才培养 新课改 理念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