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藏两种云南旧方志稿本:《(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及《(民国)文山县志》进行介绍,认为二志分别为当时首轮及二轮修志成果,其中《(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编纂方法上与传统旧志有所不同,并未单纯采用“卷目”式结构,而是将卷、章、节三者结合,以卷统章,以章驭节,这种结构的编排很明显具有旧方志向新方志过渡的色彩。而《(民国)文山县志》虽仅存二卷,所存内容编排少见创新,体例一依旧志,但此稿本或正是滇藏稿本之缺卷。
关键词云南 方志 县志 稿本 中图分类号 K2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6-11-15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所藏古籍数量众多,珍贵善本即达一万余册,其中尤以西南地方志收藏为其特色。在近两年开展的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研究人员整理发现馆藏未刊云南方志稿本两种:《(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及《(民国)文山县志》。二志至今未见相关书目著录,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曾收录云南方志293种,所收号为宏富,却并未言及二志。何磊、何斯民的《云南地方志叙录》一文,曾专就云南存世方志93种进行分类介绍,上自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下迄民国间修昆明、宣威等地县志,梳理极精,考证极密,然亦未见二志。又如新近出版的诸葛计《稀见著录方志书目过眼录》[2]一书,旨在补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录之方志,不但详细罗列名目、所属之时代及修、纂、撰、辑者,修纂年代、版本以及现存藏处,而且于书后编制索引以便查阅,可谓近年方志目录研究之集大成者,但该书于云南稀见方志一节,亦缺上述两志。此外,诸如朱士嘉、李硕、梁之相、甘友庆、宋永平、李肇予等人所著均只字未提[3]。而近年来台湾开发的“中国大陆各省地方志书目查询系统”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等网络检索系统,也未见收录。特别是《(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一书,就连曲靖地方志办公室主办“曲靖史志网”所列历代旧志成果中都未有片语述及[4]。鉴于此,笔者今就二志相关情况宛述备陈,虽为一孔之见,仍期通过本文所论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持续展开。
一、《(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
该志书为十卷,今仅见七卷,分装十册。钤印“晋树绩”、“抚辰”、“西南博物院藏书”。竹纸线装,未见界格板框。半叶6至8行不等,行16字。无牌记。首册扉页题“民国十九年编纂,民国三十三年李天柱敬录”。其后列“续修曲靖稿姓氏”,言“主修:曲靖县县长段克昌,宜良人。编纂:李占魁,邑人。孙天枢,邑人。采访:李天和、晋树藩、丁正身、许万寿、陈文明、杨受之”。再后接该志凡例:
曲靖前于明清两代均为府治,管辖八属,南宁县为首县。过去既无府志,民国成立裁府改县,以后更无府制之存在。魏巍名郡,愈远无徵,爰将府之部分,择要加入。
丁祭乐章,乡饮宾具,前以详在会典,略而不载。以后会典日少,钜典无徵,乃将从祀之先贤、先儒之姓氏、位次,及咸丰以来举行之乡饮宾具参考列入,一见了然。
越州即昔有志,县志即略而不载。谨案:越州。旧志康熙六年即已裁撤。自咸丰以来至宣统三年之六十余年,行政系统既未独立,越州部分自應归纳于县志范围,以使县志保持完整。
编志于民国十九年,而裁止于清末之宣统三年,此十九年中不但人文政治之演变,甚至即种种建设破坏之改观亦甚速。如交通、水系、官职、寺观、闸坝等,宣统三年如彼,民国十九年如此,当保存实际真像,编者按时纪实,此时代之关系也。
旧志体例极为严谨,除原壁保存外,所得材料均依原有材料逐一增入,其有不能究纳者,另作附记于后,以备后来之参考之用。
新增材料均根据《大清一统志》、《云南通志》,各项旧志,各先达遗稿,及地方各方人士之帮助,一一均有来历。惟时隔多年,难竭力采访,挂漏仍所不免,其有湮没者,亦喻芳余先生所谀,未如之何也。阅者赐教,幸乞谅解。
邑人李占魁谨识
就凡例所述来看,该志于民国十九年(1930)修成,旨在补充前志之缺,记事主要以曲靖县事为主,但因曲靖县曾为府治,故又将“将府之部分,择要加入”。至于记事之时间起止,诸门目各有不同,但大体尤重于咸丰以后及至宣统三年(1911)间之事。部分门目如交通、水系、官职、寺观、闸坝、艺文等,则因念及“宣统三年如彼,民国十九年如此”之现实情况,时间下限延至民国中期,如艺文志中所存《民国丁卯兵灾纪略碑》一文,即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亦即志成之前一年。
该志既然名为《(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本身是为续前志而来,而此中所谓前志,凡例中言曲靖“过去既无府志”,又“管辖八属,南宁县为首县”,恐是指称《(康熙)南宁县志》《(咸丰)南宁县志》,亦或包含《(同治)古越州志》等乡邦旧志。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于己著言续修方志之要时说,“(续)修志者,当续前人之记载,不当毁前人之成书。‘即前志义例不明,文辞乖舛,我别为扔制,更改咸书,亦当听其并行,新新相续,不得擅毁。彼此得失,观者自有公论’。仍取前书卷帙目录,作者姓氏,录入新志艺文考中,以备遗亡,庶得大公无我之意,且吾亦不致见毁于后人矣”[5]。今观《(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之凡例中所谓“旧志体例极为严谨,除原壁保存外,所得材料均依原有材料逐一增入,其有不能究纳者,另作附记于后,以备后来之参考之用”,这一修志观念,可以说正是对于章学诚有关续修方志理论的忠实践行。另外,此志纂修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大清一统志》《云南通志》以及各类旧志,并摘录曲靖先达遗稿,应该说此志材料的采择是较为广泛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旧方志均是“自有篇卷,目录冠于其首。[6]”但稿本志书未见目录,更无序文、跋语,故于修志之缘由、成书过程、经费筹集、付梓情况等等,均无法详考。惟于“续修曲靖县志稿姓氏”之外,再详列参与修志者姓名,共分纂修、评议、事务、协办四类。其中主修者列“李蓉、张熙瑞、杨本仁、张师圣、庄明馨、雷德泰、郎嘉佑、包德先、尹绳武、李世瑸、冯咏仁、赵开甲、高登祚、傅夔龙、李天植、刘正乾、魏树森、张绍渠、曹学孔、王朝柱、王绍清、张变生、张习武、吕金荣、潘桂芬、汤锡龄、唐有能、俞绍清,以上均邑人”。评议者列“孙天策、薛毓祥、唐鉴忠、那崯、赵文渊、杨树阶、丁德荣、李国选、孙坦、焦维邦、晋树绩、李天柱、曹学林、王凤鸣、俞树琪,均邑人”。至于事务则载为“晋树玉、杨应培,均邑人”。协办“杨懋清,昆明人。陈洛书,邑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评议者列有晋树绩之名,而前文所见稿本钤印中,则有“晋树绩印”,故此稿本恐为誊录评议本,而非最终定本。
这里要说明的是,该志编纂方法上与传统旧志有所不同,并未单纯采用“卷目式”结构,而是将卷、章、节三者结合,以卷统章,以章驭节,这种结构的编排很明显具有旧方志向新方志过渡的色彩。须知,清代方志纂修,基本秉持“志为史体”[7]观念,大多采用卷、门、目三级结构,这样虽显条分缕析,便于叙事,但亦有明显弊端,那就是部分志书过分强调沿袭旧有体例结构,在内容取舍及剪裁上造成偏颇,故民国开始新修志书体例改革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及至民国中期,章节体因“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又能分门别类叙述多方面的史迹,兼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长处,而又能弥补其不足”[8],故成为新修志书之主流。相較于卷目式结构,“章节体”更能完整地叙述有关事项及其之间的联系,并“能分门别类地讲清有关问题,方法灵活,层次清楚,有利于把有关成果记述下来。同时,也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9]。而从《(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一书的结构安排来看,其明显受到新方志编纂理念的影响,但同时旧体志书色彩亦较为浓厚,故结构安排中才出现“卷、章、节”糅合并存的现象。而对于这一点,在该志内容设置上也有体现,通览全志,内容设置大体如下:
卷一:第一章地理:第一节沿革,第二节治乱纪事(附兵事始末),第三节疆域,第四节分野、气候,第五节灾祥,第六节山脉,第七节河流(附名胜),第八节风俗(婚礼、丧礼、葬礼、祭礼、房舍、交易、称名、岁时),第九节古迹,第十节古碑迹,第十一节塚墓(附漏泽园)。
卷二:第二章建置:第一节城池,第二节公署,第三节学校,第四节学额,第五节学田,第六节书院(义学附),第七节津梁,第八节闸坝(附圩帝含(涵)洞)。
卷三:第九节关哨,第十节市集,第十一节坊表(附园亭)。第三章祠祀:第一节坛庙,第二节寺观。第四章赋役:第一节户口,第二节田赋,第三节经费,第四节物产。第五章官师:第一节勋封,第二节官制,第三节职官表。
卷四:第六章人物:第一节乡贤,第二节忠烈,第三节宦迹,第四节孝义。
卷五:第五节文学。第七章人物下:第一节列女,第二节流寓,第三节仙释(方技附)。第八章艺文:第一节骈散文上
卷六(未见)
卷七(未见)
卷八(未见)
卷九:第九章艺文下:第一节骈散文下(序记)
卷十:艺文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该志主要分为地理、建置、祠祀、赋役、人物、艺文等六门八章,每门之下再有若干节,每节之下则分记诸事。这种结构与传统旧志编排并无二致,无非名称不同而已。而实际该志所列诸节中,很多亦均旧体志书定例。比如人物门内所见列女、流寓、仙释等。建置门内列城池、公署、学校、学额、学田、书院、津梁、闸坝均可谓传统旧志之标配。惟该志因以节统篇,故在内容安排上更为灵活,如学校一节后紧附学额,并将学田单独成节列出,使读志者对于曲靖教育情况一目了然。另外,首章地理一门中,对于气候、灾祥、山脉、河流的叙述,尽可能引入当时自然科学调查结果,较旧志所论,更具说服力。
当然,此志毕竟非终稿本,因此错误缺点在所难免,特别是在结构安排上稍显杂乱。比如,卷三第四章赋役部分列四节,中有物产一节,然所述却杂入风俗条目。又比如卷五第八章艺文部分,收列朝骈散文,但章中又见有大量近体诗文收录。另外,作为稿本,此志恐怕并非完本,比如卷一第一章地理部分共八节,其中第八节风俗,本拟列婚礼、丧礼、葬礼、祭礼、房舍、交易、称名、岁时等,但稿本中仅具标题,而未见内容。同样,第九节古迹亦所述甚略。从该志结构的逻辑安排来看,卷五之后,卷六至卷八,本应同为艺文之骈散文上,且均应属第八章所载,但此三卷稿本中并未见录,而是直接接续卷九第九章内容。上述缺漏,志中还有很多,今恕不逐一列举。
二、《(民国)文山县志》
《(民国)文山县志》,存二卷,竹纸线装,行楷书就,8行,行28至31字不等,无封面,修撰、凡例、序跋、目录等信息均无存,全志仅见“西南博物院藏书”印一方。不同于《(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此志之修纂粗有记述,惜多显语焉不详,故至今不得知悉全志之要。
据笔者查知,现有史料涉及该志之修纂者主要有四处:其一是2002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该志第六卷人物传略部分记文山县举人陈价事时有载,言其曾“倡修《文山县志》,惜未竟而谢世”[10]。其二是云南省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施甸县志》所载。该志记李郁高事云,“二十三年(1934)初,(李郁高)主持编修《文山县志》,历时两年纂成”[11]。其三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所载龙开甲事所涉,“民国三十一(1942)年,县长李墉为前任纂修《文山县志》,志稿虽成而苦于无钱付梓,相商于龙,龙即慷慨捐出国币1.5万元以为印费。民国二十五年(1936),龙征得县长同意后,秉烈、露结、红甸三乡自马塘析出,成立第七区,县政府委龙任区长。同年,《文山县志》脱稿,原编8卷,现存6卷7本及大事记共8本。同年,麻栗坡特别区对汛督办避免征兵时边民流入越南,呈请省府缓征兵,省府允”[12]。其四为方国瑜先生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所记,“《文山县志》民国初年纂辑,云南通志馆藏抄本。按一九三八年冬,瑜入通志馆任编纂时,曾记馆藏志目录有四十余种,迨馆结束,所有图籍移交图书馆,今取旧时之目校对,诸本悉在,惟已无《文山县志》,不识何时失去”[13]。
综合以上四处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大体可以初步得出如下判断:《(民国)文山县志》一书,初由文山县举人陈价倡导修纂,但事未竟而身死,后由文山县县长李郁高主其事,于1936年修成脱稿。因无钱付梓,继任县长李墉于民国31年(1942)乞当地士绅龙开甲捐国币1.5万元助印,但钱虽捐而事终未成,此志最终无印本流传,仅以稿抄本传世。1938年冬,也就是志稿修成之第三年,方志学家方国瑜入云南通志馆任编纂时,曾目睹此志稿本,但后来再入滇,“诸本悉在,惟已无《文山县志》,不识何时失去”。后再据《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纂者所考,此志“原编8卷,现存6卷7本及大事记共8本”。也就是说,该志稿本于云南所藏今仅六卷,缺二卷。
对于云南所存六卷之内容,1999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文山县志》时,于晚清民国部分多有引录。据该志所引,大体包含地理、官制、宗教、民俗、物产、民族、大事记等。惟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存二卷:第二卷“建置”门、“山川”门及第某卷“人物”门[14],未见引录。另外,“建置”门内有多处提到“今县长李郁高”,且志中记事止于民国二十年(1931),故当可推断,此稿本或正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中所称缺失之二卷。
今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二卷之内容,其中卷二“建置”门下设置沿革、城池、仓库、公廨、坊表、院所、亭榭、古迹、金石、冢墓、造像、匾额、寺观等目。“山川”门下置山脉、水系、名胜、桥梁、道里、交通、区乡等目。另外一卷“人物”门下则有科举、学校、乡饮、选举、名宦、鄉贤、忠烈、孝友、宦迹、封荫、文学、武功、耆隐、方技、仙释、流寓、善良、男寿、女寿、贞烈、节烈、节孝、节寿等目。
就笔者寓目之二卷体例来看,《(民国)文山县志》修纂虽晚于《(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但是该志少有创新,体例安排一依清志。仅以“学校”目为例,据新纂《文山县志》记载,文山县于“民国六年(1917),遵照新学制规定,学堂改称学校,县城设三所高等和一所初等小学校,并在明伦堂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校,农村有12所小学校。县劝学所统管东西南北四学区,设劝学员9人。民国十二年(1923),全县共办29所高初等小学校。由于地方动乱,时办时停。民国十五年(1926)地方稍安,学校复课,学生入学日渐增加。城区学校因升学衔接失调,县将三所高等和两所初等小学合并分设为四校,其中三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等小学。民国十九年(1930)和民国二十年(1931),遵照省教育厅训令,积极兴办义、民两教,取缔私塾。经筹措经费,培训师资,选择寺庙、公房作校址。全县划为八个学区,合理布局,扩大国民学校和民办学校。全县共建小学164所,超过省下达的指标,省政府传令嘉奖,发给奖金2500元,并颁给‘文石腾辉’匾额。县长李郁高,又奖给遍行农村兴办学校饱尝艰辛的县督学欧阳宗‘义教勤劳’匾。民国二十二年(1933),城内四所小学合并,一、二校为兴华小学。三校为启秀小学(女生),四校为毓材小学(男女合班)”[15]。可以看出,清民易代之后,文山县学制发生很大变化,从学者日众,办学层次亦日渐提高,教育规模于云南省内亦可谓名列前茅。但《(民国)文山县志》于此目中仅列本贯内周崧、刘祖武、朱绍曾等入高等学校者数人,于本县学校人才全未涉及,且该目所加按语,述学校源流时多言科举、及旧体官学情况,而对民国以后学校之制略而不言,仅谓“二十九年科举停,专办学校。科举所得人才,录至岁贡生止;学校所得人才,录至大学毕业,与大学毕业有同等资格者为止”。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撰者所备注的编选范围而已。当然,虽存上述缺憾,客观地说,该志于保存文山一地史料方面,价值还是很大的,同时此稿本本身亦具有重要的文物及文献价值,值得研究者所珍视。
三、余论
一般认为,“民国时期云南方志的纂修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6]。第一个阶段,是从民国肇始至民国十六年(1927)。此次修志源于民国六年(1917)北洋政府内务部感于朝代鼎革,“事迹多据传闻,不足征信,而凡属政典,如洋务、盐矿、裁兵诸大政,竞付阙略,未便咨送,故议改修”[17]。于是会同教育部,通知各地纂修方志。此轮修志云南一地有据可查者,宋永平先生认为有《路南县志》《续修马龙县志》《龙陵具志》《续修新平县志》《大姚县志稿》《蒙化志稿》《续修建水县志稿》《丽江县志》等八部县志。如将上述八志之体例与《(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宋列八志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体例类同处颇多。特别是在门目设定上,诸志基本上均奉行了北洋政府的修志要求,“似宜仍由各省按照地方风土及特殊情形自为编定。但期不悖党义,不违史裁,新旧融通,即为编纂合法。至于地方制度之递嬗,社会生活之变迁,以及文化高低,工业优劣,交通畅阻,物产盈缩,均宜酌古准今,兼收并载。而统计一项尤当列为专门,是在地方长官延聘通儒,督率办理。若遽以定例相绳,诚恐事变滋繁,反难隐括。倘为慎重计,拟请钧院通饬各省政府,将所定志书凡例先送本部审核。如有违反党义及新旧偏重之处,由本部随时会商修正。其余体例上之因革损益,不必强其从同,庶可博采众长,蔚为巨典”[18]。虑及《(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修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因此,该志很可能亦即此次官修方志风潮中所出之成果。云南修志之第二阶段是民国十七年(1928)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共22条,令各省着手纂修通志。云南于次年2月成立通志筹备处,9月又设立通志馆,“集历代旧志,复者删之,逸者访之,阙者苴之,乖谬者订正之”[19]。通志馆还负责制定《修志概要》及《全省各县志纲目草案》,对新修方志体例结构、文字文风、资料取舍,甚至图表数据都做出详细规定。据前文所引史料记述,《(民国)文山县志》于1936年修成脱稿,加之方国瑜曾于云南通志馆见此志抄本,故可认定,此志正是云南二轮修志之产物。
总的来看,新获见云南二志虽为民国时期所修方志,但所存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云南地方史仍有较大助益。比如《(民国)续修曲靖县志稿》所列冢墓、古迹、津梁、书院诸目,记载了曲靖当时所存之名胜古迹,这些古迹因距今时日尚近,通过修复或复建,完全可作为今日发展旅游之资。又,《(民国)文山县志》“人物”门下,所载地方人物数量众多,完全可补史传记载之缺漏,而“山川”门所述之详,不但可作为地方旅游研究之参考,其所涉民俗诸事,更可视为民俗调查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由此可见,二志所包含的内容,确实是十分丰富而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中华书局,1985:8.
[2]诸葛计.稀见著录方志书目过眼录[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3]详见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M].商务印书馆,1937;李硕.云南地方志考[M].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行,1988;李硕.民国时期云南编修方志考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梁之相.云南方志考简编初稿[M].全国人大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行,1954;甘友庆.云南地方文献事业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宋永平.解放前云南方志的纂修[J].史学史研究,1994(4);李肇予.云南地方志书录解题[M].云南省图书馆抄稿影印本,1987.
[4]有关《(民国)文山县志》,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M].1984.)一书曾有提到,但言久已亡佚。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新修《文山县志》“后记”中亦称有《(民国)文山县志稿》,但仅见志名,别无介绍,引文亦不列出处。
[5]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M中华书局,1985:819.
[6]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文物出版社,1985:252.
[7]章學诚;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16.
[8]王嘉良;张继定编著:新编文史地辞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45.
[9]沈松平.方志发展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70.
[10]马正元主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53.
[11]云南省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施甸县志[M].新华出版社,1997:633.
[12]马正元主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64.
[13]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712.
[14]此卷稿本于卷数处留空格,故本文以第某卷代之。
[15]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文山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647.
[16]宋永平.解放前云南方志的纂修[J].史学史研究,1994(4).
[17]龙云,卢汉修;周锺岳纂.新纂云南通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420.
[18]辽宁省档案馆选编.编修地方志档案选编[M].辽沈书社,1983:66.
[1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云南省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57.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度项目(项目编号:QYYJC1503);重庆市2015年度重庆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CQYG2015014)
作者简介:张蕾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刘兴亮,历史学博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 稿本 两种 云南 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