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臂搁也称“秘阁”和“腕枕”,是古时文房中一种特殊的文案辅助用具,为文人写字时用来搁放手臂之用。古人写字主要使用毛笔和墨汁,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用臂搁垫着书写,腕部会舒服许多,也避免了桌面对臂腕的掣肘。尤其是抄写小字时,不须悬腕,便可以借助臂搁的功能完成书写,除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有效防止手臂上的汗水洇湿纸张和墨迹沾上衣袖,有时还可以起到陈设和镇纸的作用。臂搁一般雕刻精美,图文并茂,书卷气息浓郁,且小巧易于携带,挥毫之余可摩挲把玩,亦可用作文房陈设,所以一直深受文人士子喜爱。
近日,笔者淘到一件臂搁,长25.4厘米,宽8厘米。竹质,形状扁片长条,呈天然覆瓦式。竹臂搁包浆丰厚,器形完整,竹纹细腻,由于使用年久,竹身已磨得光滑透亮,泛出一种古铜般的光泽。经行家鉴赏,这是一件民国时期的仿陈洪绶《行书七言诗》轴竹臂搁,应该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
臂搁有多种材质,普通与名贵兼有,竹、木、瓷、紫砂、紫檀、象牙等等五花八门,其中象牙雕刻的臂搁一般只有皇室才用。竹臂搁因取材低廉易得,制作简单,只需要剖开的半爿筒竹即可制成。其性凉而清爽宜人,有消暑功效,享有“竹夫人”的雅誉,故在臂搁家族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竹臂搁了,明清时期的竹刻名家,大都雕刻过竹制臂搁。因为竹材一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说要评判竹臂搁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臂搁上的雕刻工艺。
古人多喜爱在臂搁上雕刻出多姿多彩的纹饰,或雕刻警言作为座右铭,或雕刻诗词附庸风雅,或雕刻山水、花鸟娱人娱己,或诗画结合,赏心悦目。竹臂搁也不例外,雕刻的题材极其丰富,如神话人物、传说故事、民俗节令等,或放于书案之上自用,得心应手;或作为礼品馈赠他人,成为一种联络感情的工具,雅俗共赏,不一而足。这件民国竹臂搁的正面刻有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的一首题画诗:“柳絮成绵尚晚寒,水蛙闲占绿苹宽。浓阴遮断桥西路,不放斜阳到曲阑。”款识:“子裳二兄属,陈洪绶。”
陈洪绶(公元1599年~1652年),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陈洪绶能书善画,诗词清雅,书法精妙,尤以绘画享誉一时,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与知名画家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大怪杰”。他去世后,模仿他的画家达数千人之多,被称为“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首诗来源于陈洪绶的一幅《行书七言诗》轴,竹臂搁上的款识、诗句浅刻平雕而成,字体、字距等都是模仿陈洪绶《行书七言诗》轴中的行书书法而来,结字虽然远远达不到陈体中锋取势侧锋取妍的那种纵横恣肆、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但一笔一画转折顿按尽得模仿之意,而且阔狭深浅短长呼应,通过刻刀入竹三分。观臂搁竹刻如赏陈洪绶行书诗轴,古色古香中,颇有几分风雅情趣。
(责编:刘贤)
相关热词搜索: 风雅 诗意 民国 竹臂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