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在我们对张之洞的书法艺术认识还不够,对其书学思想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地挖掘为我们当代人所用。文章将从张之洞的书法艺术成就、书学思想及研究意义、张之洞存世作品梳理及分析、张之洞书法艺术对当代书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探寻学习书法的路径和方法,后续研究应该加强其作品的收集整理,不断实践,拓宽书法学习的路径,丰富我们的书学思想。
关键词:张之洞;书法艺术;书学思想
[项目基金:本文为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LLLH2017109。]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现在关于张之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经历、清流首领、抗击法军、兴办洋务、中日战争等,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兴办教育、兴办铁路、学习西方法律等是从他的政治举措进行研究;教育思想、重视西学等是从思想主张进行研究。学者关注的比较多的还有他的经学成就、藏书成就、目录学等成就,还有的学者从轶事典故的角度进行研究。张之洞的书法也有很大的成就,学者偶有涉及,然而不具体,也不系统。现在对张之洞的书法艺术认识不够,对其书学思想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地挖掘,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述。
一、张之洞书法艺术成就
张之洞喜欢写苏体或馆阁体,实际上他也涉猎隶书、北碑等。张之洞早年写董字,后来写颜字,间或写苏字,各体书法都写得较好,艺术成就较高。
(一)张之洞的董体书法成就
张之洞早年就是学习董体书法,我们从现在存世的张之洞的书法作品中依稀可以看见董体书法的影子,张之洞的董体书法飘逸潇洒,风貌独特。
(二)張之洞的苏体书法成就
张之洞的书法风貌主要以苏体书法呈现出来。马宗霍说:“文襄喜用侧笔,力能刷纸,虽法东坡,然有其横肆,无其敦和,殊未为成家也。”从侧面说明了张之洞苏体书法的成就。他以苏轼书法为宗,延续了苏东坡的书法的“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他的作品善用侧锋,笔力遒劲,豪迈俊逸,自然丰润,跌宕有秩,可以说得到苏东坡书法天真烂漫、郁屈瑰丽之气的真传。
(三)张之洞馆阁体书法成就
作为晚清科举的应试工具,馆阁体在当时也是文人必学的多项技能之一,张之洞有长达十几年的科举应试经历,在他的学书经历中也有学习馆阁体的经历,张之洞的楷书平正通达就是馆阁体的优良作品。
(四)张之洞楷书艺术成就
我们都知道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楷书成就最高的以欧、颜、柳、赵为代表。张之洞早年就是学习颜体楷书。
我们从张之洞存世作品可以看出,其早年学习颜体,在颜体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他的书法延续了颜体书法的雄秀端庄、浑厚强劲,在楷书方面,又经过馆阁体的训练,楷书取得较高成就。
(五)张之洞行书艺术成就
张之洞的行书取法苏东坡和米芾,早年取法董体书法。张之洞的行书开合遒劲、自然丰润、笔意舒展、典雅俊秀。张之洞的行书延续了米芾的风格,痛快淋漓,雄健清新,主要的作品体现在行书、信札中。
(六)张之洞隶书艺术成就
张之洞的隶书作品存世较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隶书主要取法汉隶,这和他自己对汉隶的推崇不谋而合。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张迁碑、史晨碑的影子,又可以看出受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的影响,具有清代隶书的普遍的特征。他的隶书已经达到收放自如的高度,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既有汉代隶书的特点和审美,又具有清代隶书的金石气息。
(七)张之洞碑体书法成就
张之洞晚年受到时代书风影响,临习过《张猛龙碑》。张之洞存世的不少书札和信札,可以看出其受到碑体书法的影响。我们从其存世碑体书法可以看出其北碑书法,他的笔法阳刚一面,全从北碑而来,很多碑体作品用的是北魏风格,方笔如刀,倔强硬挺,直追北魏造像。晚年的张之洞对北碑的掌握,已经十分成熟,毫无费力的痕迹。
(八)张之洞在用笔上的成就
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亦云:“文襄喜用侧笔,力能刷纸,虽法东坡,然有其横肆,无其敦和,殊未为成家也。”用笔求润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成就,这样的作品自然天成、气韵生动、尽态极妍、潇洒飘逸而又不矫揉造作,比起今天不少书家的矫揉造作,显得格外高明。
二、张之洞书法艺术对当代书学的启示
通过对张之洞书法作品的梳理及其书学思想的研究,以及其艺术成就的分析,我们从张之洞书法艺术上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学习书法的途径可以多样化
在晚清以前,古人崇尚帖学,学习二王书风。晚清在阮元、康有为等人的推崇下,碑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为人们所推崇。张之洞认为:“为了洞悉书法源流、避免俗气,提倡学习唐以前的碑版,尤其要多研习篆隶;小篆为学书者极好的学书途径,《说文解字》、李斯、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临摹的好范本;金文大篆不可学。”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金文大篆也可以是学习书法的范本。
(二)学习书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张之洞“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他早年写董字,后来写颜字,间或写苏字 ,晚年又涉及碑体。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起点不一。现在我们学习书法总是首推欧、颜、柳、赵四家,总是从楷书学习,这是大部分人学习书法的路子,按照张之洞的观点,唐代以前的都可以学,也不一定从楷书开始学习。当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上下求索。
(三)学习书法切忌狂怪
张之洞提出书法忌讳狂怪,凡事皆贵平正通达,草书不宜。他认为好的书法都是平正通达的,拙书是为了掩盖书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自己则是坚持以东坡为宗。
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过于强调形式,而且形式大于内容,纵观各大书法展览,好的作品越来越少。一是我们很多书家耐不住寂寞,急于求成,获奖心切,基础不够扎实,临习古人不够。再者,我们的书坛出现许多怪异的作品,正如文襄公所言,不过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而已。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多些平正通达的作品,少些狂怪的作品。但是我们不应该否定草书。
(四)学习书法要形成个人风格
晚清书坛涌现了康有为、何绍基、郑孝胥、张之洞等一系列优秀的书家,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张之洞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豪迈俊逸、自然丰润、跌宕有秩,本身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好范本,当我们已经打好基础,上下求索之时,回过头来,晚清一系列伟大的书家都是我们的典范。我们学习他们,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走上真正的创作之路,而不是一味求奇,过分包装。
(五)个人修养及字外功对书法创作有影响
张之洞以及晚清书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个人修养以及字外功对一个人的书法创作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晚清许多书法家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许多书法家在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目录学、训诂学等方面都是专家如罗振玉、王懿荣、赵之谦、翁方纲等。清代书法家在文学、文字学、经学、哲学等方面更是专家,几乎所有的书家都会自作诗词,不像今天的书法家一样经常写错字,只会抄书,草书草法不对,篆书、金文写错。因此,提高个人修养对提高书法水平也是至关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走碑帖融合的书学之路
不管是阮元对南北书派的系统阐述,还是康有为对碑学书法的极力推崇,地域书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能因为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在晚清碑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这种风气一直到民国才开始有所改观。碑体书法雄强大气,有一种阳刚之美;而帖学书法则是飘逸俊美,潇洒自由。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对碑学和帖学都有所继承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登堂入室,有所成就。
(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学习书法要有所成就,恒心和毅力极其重要。纵观书法史,不管是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还是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无不是持之以恒。当今书坛有些书法家急于求成,热衷于各种比赛获奖,在书法教育方面也是急功近利,还没有完成临摹就开始创作,参加比赛,参加展览。许多书法爱好者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是当代出不了大师级书家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为代表的官派书家无论政务如何繁忙必定坚持练字,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和书学思想,才有了自己的书学成就。
三、结语
张之洞的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借鉴的地方,这里不再赘述。张之洞对当代书法教育的探索,尤其是高等教育中书法专业课的建设也进行了探索。
总之,张之洞在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张之洞在董體书法、苏体书法、馆阁体书法、颜体书法、行书、隶书、碑体书法上都有巨大成就,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书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实践。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传承好书法这个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于建华.晚清重臣张之洞行楷扇面[J].艺术中国,2010,(10).
[2]孟庆星.张之洞湖广幕府书法活动研究[J].中国书法,2016,(10).
[3]张天漫.张之洞致吴信札考析[J].文物春秋,2014,(02).
[4]张秋霞,侯开嘉.张之洞与清代碑学的传播[J].中国书法,2011,(02).
[5]张道红.论“群体效应”下张之洞的书法观与书法实践的矛盾[J].书法,2016,(12).
[6]邓先海.漫谈张之洞在湖北的楹联创作及书法[J].武汉文博,2011,(04).
[7]范铮.新发现张之洞信札一通[J].兰台世界,2014,(20).
[8]彭建.张之洞“行书七言联”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01).
[9]朱浩云.清末四大封疆大吏的书法及收藏价值[J].收藏界,2011,(04).
作者单位: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启示 书法艺术 当代 张之洞 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