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摸清榆林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进一步巩固其发展成果、加强其规范管理、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今年1--5月份,我们组织力量实地走访了全市12县(区)近20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思考
一、榆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榆林市休闲农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正方兴未艾。尤其是最近几年,全市休闲农业以“拓功能、延链条、创价值”为理念,按照“一心三区(红绿黄)”总体发展思路(“一心”即以榆林市区为中心,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休闲农庄统筹组合,打造集休闲、观光、示范、体验、教育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三区”即黄河沿岸红枣产业休闲集聚区、南部黄土高原绿色有机休闲农业产业区、北部风沙草滩休闲农业示范区),依托特色产业,着力优化布局、丰富内涵、提升服务,不断创新创意,狠抓示范创建,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点1处,榆阳区瑞丰生态庄园、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神木县丰禾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四、三星级示范点共9个,米脂县高西沟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陕西省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榆阳杏花景观“中国美丽田园”1个、横山县圁水山庄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榆林市塞上明珠现代农业园等“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8个,市级十佳休闲农家17个。逐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型、民俗文化旅游型、科普教育旅游型、休闲度假旅游型、农家乐餐饮型等6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据2017年休闲农业监测统计,榆林市已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36家,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达2.9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许多干部群众对发展休闲农业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扶持引导和组织管理缺位,抓不住休闲农业的本质,有发展潜力的农业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利用,产业规模效应难以提升。
2.资金投入不足。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单靠农民投资不起,各级政府的投入又远远不够,虽然民间资本雄厚,民营企业较多,但由于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优惠政策不明朗,导致民间资本不敢投资,不愿投资。
3.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榆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仍未以政府文件形式出台,各县(区)也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经营点规划参差不齐,没有正确的定位,造成开发的盲目性,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布局混乱,各自为政。
4.品牌影响力不大。榆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特色已成雏形,但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品牌效益不高;休闲农业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省级以上名牌的份额较少,特色工艺品等休闲系列产品内涵不丰富、没有形成气候。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多数经营点营业时间集中在5-10月份,其他时间只好关门歇业。
5.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不高。休闲农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要远高于单纯的农业和休闲业,行业内普遍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和职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点的内部管理不到位,从业者素质也不高,这已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三、发展建议及意见
1.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充分考虑特色资源、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完善休闲农业工作机制,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源,从布局、区域特色、内部设计等方面做好榆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
2.整合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有效整合农业、旅游、新农村、交通、扶贫等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倾斜,着力改善休闲农业示范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的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精品线路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标牌、标识设置。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教育、文体、卫生等配套设施,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升休闲农业示范点基础设施档次。
3.融入多元化创新创意元素丰富内涵。围绕生态农业、采摘农业、景观农业、亲子农业、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不同特色,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塑造,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打造农业主题公园,丰富中省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活动内容,提升发展内涵。
4.培育休闲农业品牌。一是开发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工艺品。充分利用“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工艺品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进度,强化包装设计,打造富有“土”味、富有特色且易于携带的休闲旅游商品。二是扩大农事节庆活动影响力。按照“以节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思路,做到月月有产品、季季有活动,用文化润色产业、用品质聚集人气、用服务提升形象,通过农事节庆活动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三是打造休闲农业观光精品线路。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的要求,串点成线,打造四条精品线路:都市休闲观光体验线路;现代农业观光线路;陕北民俗农耕文化线路;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线路,并在线路上选择特色、交通条件便利的村子打造休闲乡村,为旅游精品线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5.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加强管理部门人员的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種媒体、会议、节庆活动等形式宣传休闲农业成果,推介休闲农业成功的发展模式、经验,加强榆林市居民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导游图》、《榆林美丽田园摄影集》广泛宣传榆林休闲农业品牌和创意产品,引导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观大漠农业风光、品陕北农家风情,激发消费活力,不断扩大榆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榆林市休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相关热词搜索: 榆林市 农业发展 思考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