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目标,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向农民生活延伸,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信息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的局面。
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即成立了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副局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因而建设起步得较早。此后,199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立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2000年成立了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成立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成立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2004年成立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中心,2003年成立了市农委信息中心(设在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有关单位涉农信息化建设。
1995年,为加强郊区各区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编办原则同意各区县根据情况在农口或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农口的信息中心,为相当区县属副局级的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5名。2004年,市政府开始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指要摸清资源和市场2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2个支撑,建设1个综合信息平台),“221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带动并促进了郊区各区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工作机构的建立健全。13个郊区县农委都明确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主管领导和职责部门。
北京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多次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近年来各部门陆续编制了《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京政发[2009]19号)、《北京市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村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关于2012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统筹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重点,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向农民生活延伸,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管理与应用并重、建设与服务并行的工作局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网络的全覆盖,全市政务光纤网络“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成了农村数字家园419个,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点10681个,“221信息平台”被列入北京市重要政务信息系统。
二是信息资源类型丰富、空间覆盖广、时间跨度长。“221信息平台”已经整合了2003年以来的市级15个单位和13个郊区县的涉农信息,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科技科普、农村金融、农村经济、乡村旅游和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仅农村经济基础数据库就收集了300多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信息、18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100多万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信息,以及京郊农村经济6个层级、三次产业共1358个指标的经营收支和资产负债信息,数据量退到30亿条、60GB。
三是信息系统/平台数量多、价值高。初步统计,全市涉农网站近2000个,农业农村信息系统/平台近70个,其中按行政级别划分,市级39个,占58.21%;区县级19个,占28.36%:涉农企业、园区、合作社9个,占13.43%。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产信息化25个,占37.31%;农村管理信息化22个,占32.84%;惠民(含农民和居民)服务信息化16个,占23.89%:农产品流通4个,占5.6%。根据系统服务范围和运行环境区分,有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的决策支持类系统、业务支撑类系统和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公共服务类系统三个类别。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除了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精准农业3S技术、设施农业智能控制技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远程视频咨询诊断技术外,2012年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建设的“北京221物联网监控平台”投入使用,获得2012年首届中国移动杯“智慧北京”大赛优秀应用示范工作;北京任我在线公司开发的北京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系统为生产者提供从商品陈列销售、物流配送、货款结算的一站式第三方服务,使生产者把产品直销给消费者,构建了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服务技术,与延庆绿菜园农民合作社(生产者)和市农研中心职工消费合作社(消费者)等合作,探索在北京开展安全农产品社区直供智能配送服务,创新了农产品供应模式。
北京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成效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2012年3月26日,召开了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农”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融合;以农村“三资”监管系统应用为重点,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管理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夯实基础、深化应用、提升水平,增强农村信息服务能力的工作指导思想。
二是中央、农业部充分肯定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2012年5月8日在全国农经信息化经验交流会上,北京市农村管理信息化工作被农业部列为先进典型。农业部经管司、全国经管总站领导也多次到北京专题调研。去年6月13日,工信部社会信息化推进司秦海巡视员出席了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并给予北京工作以较高的评价。6月14日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视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专门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应用情况,听取了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汇报,并观看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和“221物联网监控平台”的现场演示。9月10日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被农业部评为2012年度“全国信息联播”最佳组织单位。9月27-30日由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开发建设的北京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开发的北京“221物联网监控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成果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副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视察并获得好评。11月7日,向到北京专题调研信息化工作的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等进行了专门汇报,并安排了实地调研,分别在通州金福艺农了解了物联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市农经办查看了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在市农业局12316和行政审批大厅询问了为农民信息服务的情况、在市农科院观看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信息化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的开发,以上成果得到了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三是中央和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第三方机构等积极评价我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221信息平台研发和应用”项目(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主要完成单位)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4月13日“北京市农村远程教育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月13日,市经信委、市农委认定房山区城关街道八十亩地村等25个行政村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信息化示范村”。9月26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11—12月期间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联合北广传媒公司以“信息化改变生活”为主题拍摄制作了7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宣传片,陆续在六环以内的2万辆公交车播出,日受众人群超过1300万人次,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并受到普遍赞誉。2013年1月,市城乡信息中心“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升级改造项目”获得首届中国移动杯“智慧北京”大赛优秀应用示范工程。2013年3月朝阳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中心、丰台区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大兴区经济信息中心、门头沟区经管站、延庆县旧县镇、房山区城关街道八十亩地村、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以及金福艺农、国际鲜花港、天安公司等十个单位被表彰为北京市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之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2012年,北京市政府印发《智慧北京行动纲要》。该《纲要》指出“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10年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其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面对智慧北京的建设要求,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从基础设施、应用水平到农民享有的信息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基础设施硬件投入、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还是机构队伍建设,存在着明显的部门差异和区域不均衡。
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惠民性、权威性的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把握和突破的任务。
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总体要求是:要继续坚持基于基础的整合方法、实现基于应用的功能扩展,坚持基于效益的适度建设、实现基于需求的有效满足,坚持基于持续的技术规范、实现基于实用的信息服务,坚持基于互利的共享机制、实现基于差异的区域(部门)特色,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作用,为建设首都“智慧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抓住机遇,立足全局,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准确定位,注重协同,夯实基础,深化应用,优化模式,提升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富农、信息助农、信息便农、信息乐农。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提高“221信息平台”决策支持服务能力。开展平台使用者和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增强平台针对性;加强对平台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继续提升“221信息平台”决策支持能力;逐步制定使用制度和数据更新制度,提高“221信息平台”在市级部门和区县的应用绩效。
2.提升“221信息平台”公共服务能力。以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开展升级改版工作,提升“221信息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三农”特色服务。
3.进一步加强“221信息平台”在区县、乡镇的特色应用。结合“智慧北京”建设,鼓励各区县、乡镇根据本地特色,加强“221信息平台”的基层应用;有效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顺义万亩示范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开展“221信息平台”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的特色应用。
4.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做好需求与产业对接,弓I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开展生产和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二)提升农村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5.深化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应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农村财务与收益分配管理、党务村务公开、人口劳动力与家庭经营管理等12个管理系统,提升平台数据采集、在线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监督四大功能;制定管理制度,推动平台在区县、乡镇以及农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6.完善农村经管信息化四级网络体系。继续做好四级联网项目建设和50%村级计算机设备更新,促进农村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跨部门应用。
(三)增强基层信息化服务能力
7.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与市、区县有关部门加强合作,研究制定智慧村建设标准,运用集成创新的理念,组织开展智慧乡镇、智慧村试点建设。
8.开展“智慧乡村游”。采用多种形式,整合现有京郊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构建统一、权威的京郊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乡村旅游信息服务。
9.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数字家园”、移动农网等建设成果,推动一站多能、统一管理体制,综合触摸屏、农业服务热线、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整合,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终端功能,增强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完成对远程教育、村务公开、农业技术服务、气象信息发布、金融保险服务、村庄安全监控等主要功能的集成试点,提高基层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惠民性。
10.继续完善北京移动农网应用。以提高效率、沟通城乡为目标,稳步推进移动农网的深入应用。提高信息发送的及时性、准确性与针对性,提升信息质量和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做好设备更新升级工作,开展多种应用。建设基于移动农网的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四)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11.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调查研究。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要求,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挖掘潜在需求,完善顶层设计。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研究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政策研究课题;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提高信息加工与分析,创新信息产品。
12.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统筹。根据“智慧北京”的建设要求,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推进力度;加强业务与技术交流,巩固并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3.加强信息共建共享工作。认真学习全市信息共享先进单位经验,积极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编制涉农信息资源与业务目录,研究开展信息资源体系设计,建立信息共享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协同共享框架标准;推进与其他委办局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整合以应用为导向,提升信息共享绩效;以“221信息平台”为基础,着手研究“三农’’数据中心建设工作。
14.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集约化建设。应用全市政务云平台、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农业农村信息化已有基础,集约化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15.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高重视,落实责任,做到制度完善、管理有效、技术可靠、监管到位。
16.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不同形式、面向不同对象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宣传活动,广泛发布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报刊上有字、广播中有声、屏幕上有影,提高影响力和公众的认知度,力争更多地了解信息化、投资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培育出更优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全市“三农”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关热词搜索: 富农 乡村 智慧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