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有效传播分析

时间:2022-10-28 0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疆幅员辽阔,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信息传播特点的分析,从而发现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传播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农村;科技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5年末,新疆总人口2359.7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98.63万人,占总人口的63.5%,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农业人口约314万人,占20.98% (见表1) ,他们大多分布在南北疆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各少数民族间存在着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等诸多语言,因而新疆是个多种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和影响的一个特殊地区。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在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生活水平上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新疆边远地区受自然、地理、交通、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相对落后,因此了解少数民族农村群众接受信息情况,促进少数民族间的对外交流,提高有效传播覆盖面非常重要。

1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新疆幅员辽阔,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根据新疆少数民族传播的特殊性和传播媒介的不同,我们把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分为电子传媒、印刷传媒、组织传媒、人际传媒四种。

1.1 电子传媒

电子传媒主要有电视、电影、广播、手机、互联网等。我们选择新疆巴楚县色力布亚镇12村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8份,有效问卷70份,从调查数据来看新疆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在拥有电子媒介上手机的占有量达到了78%,是电子媒介中拥有量最高的,一般来说一个家庭至少有1部手机,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可以达到2~3部手机,但手机的用途只限于电话交流,利用手机获取科技信息、查看天气预报、了解时事新闻的村民很少。其次电视的拥有占56%,主要是收看本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有县电视台的农业科普节目,有娱乐休闲节目,但是在农忙时节没有时间看电视。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有20%的农村维吾尔族的人经常收看汉语电视节目,偶尔看的也占62.9%,维吾尔族村民看汉语节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占74.8%),也有在维语节目没开始时当作消遣的,占17.5%;而认为汉语节目更加丰富而收看的占7.7%,显示出维吾尔族积极获取和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的现代观念。广播占有量达到47%,这里的广播主要是指调频收音机的拥有量,据村民反映,前些年干农活时听收音机比较多,可以听一些农业畜牧业科普知识、听音乐等,现在有手机了,听收音机的就少了,收音机广播的内容也不好听了,感觉用处不大。互联网的拥有量非常少,只占5%,这与这个村100%是维吾尔族村民有关,70%的村民不会说汉语,受文化水平、语言等限制,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电脑是什么,更不用说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接收科技信息(见表2)。

1.2 印刷传媒

印刷品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由报纸、杂志、图书、宣传图标等构成,从70份有效样表中可以看出报刊杂志在信息传播中只占11.2%,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在报刊杂志上。目前农民可以看到的维语版的报纸有《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喀什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党员报》,在调研中我们问及是否有买报的习惯,很多农民说没有购买报纸的主要原因是“不感兴趣”,占28%,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对报纸的不了解和务农积极性不高所致。第二是买不到占18%,主要是村里没有报纸售卖点,要去镇里或县里才能买上。第三是太贵了占17%,很多村民认为没啥用,不用花冤枉钱。对于杂志图书来说,新疆多数期刊均有汉、维、哈、蒙四种语言,村民们大多是在村委会的文化室、阅览室看到如《今日新疆》、《新疆畜牧业》、《草食家畜》、《新疆农垦科技》、《新疆农村机械化》、《学习与科普》等杂志,很少自己购买,很大的原因是不知道在哪买?只能到村阅览室来看。村文化室、阅览室也有很多科普图书,村民也非常喜欢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宣传图册在印刷传媒中是村民获取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占26.8%,这是因为在新疆开展的一系列扶贫济困、一家亲、访汇聚等工作中有大量的宣传图册送到每个村民手中,挂到每个村民家中所产生的效果(见表3)。

1.3 组织传媒

在新疆组织传媒的渠道主要有政治组织传播渠道、经济组织传播渠道和文化组织传播渠道。农村政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它不仅具有政治管理功能,还具有经济服务功能。像科技信息传播这些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村干部来实现的,他们通过会议、板报、横幅、标语等形式传递给农民。在新疆农村目前正在开展“访汇聚”、“一家亲”等工作,在农村的每一个村都有自治区下派的工作组,通过入户调查、宣讲、培训、扶贫帮困等工作,将党的政策、科技信息等传播给少数民族农民,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牧民了解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经济组织实际上在南疆这样的偏远农村并不多,主要是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等形式出现,尤其是农资经销商以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获取利润为目的,同时向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化服务,包括技术指导、产品使用介绍、疑难解答等,尽管他们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即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但他们在销售农资的时候,实际上都发挥了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作用。文化组织是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文化团体,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科技组织、教育组织、文化组织和医疗组织。农村科技组织一般是乡镇的科技咨询中心、良种推广站、技术指导站等。农技员既是传播者,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

1.4 人际传媒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内部环境的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隔膜。在维吾尔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信息传播活动通常是以亲朋好友间的方式实现的,家庭内部则呈现出单向信息流通的特点,家庭成员严守尊卑长幼关系,辈分高的长者将本民族的传统的社会品德、社会伦理、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种养技术等内容以言传身教和行为示范的传播方式向晚辈灌输。在科技信息传播中则非常信赖辈分高的、社会地位高的、经济比较富裕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的、人际关系比较好的有威信的人,他们通过自身的威信、经验等对农民科技信息技术的选择和采纳产生重要影响。在调研中当问到“遇见困难时依靠谁”的问题上,位列前三位的是:靠亲戚(63.1%)、靠组织或领导 (33.3%)和靠自己(30.2%)。尔后,靠朋友的占22.6%,而靠邻居的仅占5.2%。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关系仍是人际关系的主导。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维吾尔族的群体传播也常常在家庭乃至不同民族的大范围中进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信仰的牵引,宗教活动作为维吾尔族主要的群体传播的特殊方式,它既是一种信息传播形态,同时也富有浓重的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意蕴。

2 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提升的因素

信息传播是否有效,是考察和评价传播效果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提升对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方面却效果不佳,探寻其制约因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2.1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对农传播难以形成合力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信息传播受到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但也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混乱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例如,信息产业部门专注于宽带进村入户,而农民却很难享受到数字化、网络化的便利;中组部推进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为每村配备了计算机,并接入宽带,而设备却常常长期闲置,或发挥功能有限,与农林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无法互通互联,实现共享;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电信通信企业,涉农网站的信息传播自成一体,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方式。传播的无序状态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大量的信息由于不能深层次的去理解和消化,实际变成了一种无效的信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多重浪费。

2.2 对农村信息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

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对农村信息的传播,无论是网络或是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许多硬伤:信息内容空洞单调、大量转载和重复外地信息,未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嫁接整合,体现不出地域性;或是虚假信息满天飞,常常发生伤农、坑农事件,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权威性被强烈质疑,农民不敢相信;或是信息陈旧过时,缺乏时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密,难以指导实际生产。同时信息的需求与供给对接也存在不少问题:提供的信息以宏观、综合性为主,缺少准确、可靠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有限,有效信息难以达到农民手里;信息对象分类不明,信息供给针对性不足,无法满足较大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信息需求。

2.3 信息消费成本较高,影响农民的媒介接触和信息获取

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必须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然而,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普遍收入较低,加之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没有切实得到信息带来的实惠时,一般不会主动购买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若要求他们按照與城市居民同样的标准支付信息费用(如有线电视收视费、宽带费等),则会因为成本较高,而信息效益无法预知,信息花费难以得到回报等因素必然使得农民望而却步,要让农民愿意购买信息并相信消费信息会带来回报,承认信息的含金量大于购买信息的费用,除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接受能力外,还应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探讨和落实鼓励、刺激农民信息消费的信息补贴制度。

2.4 农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市一级,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开展较好,县市农业管理部门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都已基本配齐,网络建设到位,工作人员都实现了计算机办公和互联网连接,但乡镇一级就有较大的差距,再往下到行政村和自然村,情况就更差,不少地方宽带还没有进村入户,手机信号不好,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的行政村就更少,很难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因此,乡镇和村两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农村信息传播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和影响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关键瓶颈。虽然在技术上解决“最后一公里”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

3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对策

3.1 政府主导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

政府应尽快完善新疆地区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竞争力相对较弱,理应获得更多的政府关照,包括财政资助和政策扶持等。可借鉴韩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经验,对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用户的网络则由民营电信企业投资经营,政府给予经费补助,为了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上网的费用白天比市话便宜30%,晚上比市话便宜51%,并将农村水产信息网提供给农民免费使用,政府还帮助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积极推动农业电子商务。

3.2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模式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虽然也使用手机,但仅限接听电话,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语言不通,许多农民都不会收发短信,更不会运用在线定制、点播、自写短信和通过短信平台实现专家咨询等手机功能,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民族地区农民的特点,改善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模式,使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农民能够运用手机来享受农村信息服务。如印度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适合自己国情的技术与设备,例如针对印度农民的特点,开发生产了具有防尘、防水、双语键盘、大尺寸屏幕、附加照明等应用性功能很强,又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手机,同时增强了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与接受信号的能力。研发机构还推出基于声音界面的手机,可以在使用者按键时自动收集信息,指引使用者随着声音命令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非常适合不识字和半识字的人群。

3.3 采取多样化、多途径、多方位的农村信息服务方式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不同的少数民族在语言、生活方式、消费需求与偏好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必须采取多样化、多途径、多方位的农村信息服务方式才能实现对农村信息传播的效果。如科技下乡:由各级政府、各地科研部门及科技服务机构组织的科技下乡,可以深入到农户和田间地头直接指导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农家书屋: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新疆大部分行政村都已建成农家书屋,农民可以通过家门口的“图书馆”获取各类信息。但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农民反映新书更新的慢;农展会:政府通过建立固定的展会场所,在固定的时间召开大规模的农展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如专业性的农药、种子、肥料、兽药、农产品等专业展会。但农展会成本较高,对新疆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会有所限制。

[参考文献]

[1]王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张允,罗忆.新疆图瓦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J].当代传播,2004(5):39-41.

[3]邓宇.内江市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渠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4]敬莉.探究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J].特区经济,2006(12):250-252.

[5]闵阳.新媒体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使用与期待——以西部农村地区为例 [J].当代传播,2014(1):80-81.

[6]彭晓东,苑隆寅.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理论构想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2(4):5-8.

相关热词搜索: 新疆 科技信息 少数民族地区 传播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