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都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思潮的影响及变动发展。不同层面的社会思潮通过所依托的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每种活跃的社会思潮,不管整体是有益还是无益的,不管是否包含着进步思想或敌对思想,在今天的中国都有其存在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要么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的愿望诉求,要么反映了对一定时期社会问题和矛盾解决的吁求,其自身蕴含的现实基础和利益代表功能,仍有长期存在甚至有一定发展的条件。每种社会思潮影响的社会群体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团结甚至依靠的对象,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影响的群体对象。因此,在当今中国存在的所有社会思潮,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工作对象。
3.引领目标
引领目标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引领,解决由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引发的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认同危机,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增进思想共识,扩大社会认同,从而强化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二是通过引领,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社会思潮中消极反动腐朽成分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巩固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从而维护我国形态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
4.引领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主要有预测和整合。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预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社会思潮的产生因素、传播方式和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背景、演变动力、演变机制、性质功能等进行剖析、比较、鉴别,探寻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对某社会思潮产生的可能性、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预先估测。对社会思潮进行整合下文将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的内在机理
机理,是指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形成的机理主要有:合法性是实现引领功能的根本前提;整合是实现引领目标的内在要求。
1.合法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功能的根本前提
“合法性”一词最早源于政治学。马克斯·韦伯指出:“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毋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这一概念具有两重含义:对于处于命令—服从关系中的服从者来说,是一个对统治的认同的问题;而对命令者来说,则是一个统治的正当性的问题。统治的正当性与对统治的认同的总和就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2]意识形态合法性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表征着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正当和正确的认同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工作,本质上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领导权”问题。合法性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具有三重意义:一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为理论品质维度的真理性和彻底性、实践要求维度的实践性和人民性;二是能够客观反映价值关系,实现价值观念与客观价值的契合一致,能够比较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三是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可,并把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价值行为。其中,认同感是合法性的基础要素。如果获得认同,合法性就会得以延续;如果丧失认同感,就会发生合法性危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法性的取得应遵循如下理路:一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二是通过选择一定的传播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人民群众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三是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整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目标的内在要求
整合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构建价值共识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与具体、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3]为了使社会大众能够在主观上选择把握既能满足自己生存、发展要求,又能在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蕴含于社会思潮中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整合”,即整合个性的、特殊的、具体的、现实的价值观的内容,给社会提供相对稳定权威的基本价值观,减少人们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价值观选择的混乱和迷茫。
整合是在新形势下既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又把社会思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需要。各种社会思潮主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的反映,也是客观的社会分层结构与主观阶级认同这一矛盾的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处理同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上,就无法再简单化地以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标准,把其它社会思潮界定为“左”或者“右”的倾向,并通过开展“左”和“右”的思想斗争和批判来“一统天下”了。[4]这就需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采用对话、沟通、吸纳、强制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保持合理的张力结构,达成合理的“妥协均势”。正如葛兰西所强调的:“领导权的前提是要考虑那些行将被领导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倾向,是要产生一定的妥协的均势……这种牺牲和这种妥协不能触动基础……”[5]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的运行结构
毫无疑问,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为了具体分析研究的方便,在此借用解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引领的动态过程中截取一个相对静止的活动断面,按照“引领作用发生——具体的引领过程”这一内在逻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这个一级机制划分为创新机制、传播机制、认同机制、预测机制、整合机制等五个二级子机制。具体来讲,创新机制是指在问题与主义的相互关照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发展,提高其真理性、彻底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以增强其内在的理论魅力的各要素的联系方式及运行过程;传播机制是指在传播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众进行传播、受众接收传播内容后再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播者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获得既定传播效果的运行方式和调节方式;认同机制是指取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并成为其自觉追求的各要素的相互联结及运行过程;预测机制是指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某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可能性、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预先估测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联结以实现预测目标的耦合方式、运行方式和呈现方式;整合机制是指在借鉴、聚合和吸纳社会思潮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质而相近的积极有益的内容和成分,批判、分化和消解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异质而对立的错误消极的内容和成分,包容和引导无关大碍或没有原则问题的一般性成分的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结方式、呈现方式及其运行过程。
这五个子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引领机制的整体(如图1所示)。
从结构上看,这一机制整体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发生机制,这一层面着重解决合法性问题,这是推动引领过程运行的动力方面;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具体引领机制,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地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从功能上看,创新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增强其自身内在的理论魅力;传播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播者选择一定的传播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给受众并施加影响;认同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和情感体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价值行为;预测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寻规律性,实现对某社会思潮产生的可能性、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预先估测;整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话、吸纳和强制等方式,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整合。
总体而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目标的两个层面相对应,这五个二级子机制在结构、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耦合,在不断调整运行的同时也把结果反馈给相应目标,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来保证引领机制的有序运行和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9-241.
[2] 王素玲.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达成的辩证法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54.
[3] 曾狄,李忠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6-20.
[4] 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5):28.
[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3.
[责任编辑:张学玲]
相关热词搜索: 思潮 机理 内在 引领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