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时间:2022-10-27 1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互联网+”时代下主要技术力量的核心专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个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44-02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趋势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引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关看法。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利用新型的交互平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举例而言,电子商务即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消费行业进行了有效接合,仅2014年一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在极大地激发国人内需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结来看,“互联网+”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二、“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近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近期也强调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协同育人、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要求教师、学生,全员、全方位参与[1]。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互联网+”时代下主要技术力量的核心专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个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人才需求情况及要求

从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2],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即是“互联网+”跨步前进的基石。随着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兴起,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也将逐渐增大。“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需求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精通硬件,对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互联网协议等专业知识熟稔于胸;另一类是精通软件,集中体现于擅长客户端设计以及其他模块设计,了解通信专业的编码、信息传输等相关知识。这对于人才的要求还包括:具备较强的创新开发精神,懂得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态度,掌握熟练的团队合作技巧,擅长得体的沟通交流方式。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思想仍在影响着计算机教育。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陈旧,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一些院校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侧重性与特色性。拿某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课程举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大学物理B》,《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数学基础》,学分设置分别为3分、4分、3分、6分、4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概论》、《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学分设置分别为6分、2分、4分、3分、3分、2分、4分[3]。由此可见,基础课程不足(种类跨度不够),核心课程不重(缺少学分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即在于:网络类课程太少,这让即将融入“互联网+”时代的IT精英由于缺乏最核心的竞争力,而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虽然这只是某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样的体系并不在少数。陈旧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

2.实践操作欠缺,不能适应时代与潮流的变化。众所周知,工科课程离不开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很大一部分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少实验素质和动手能力,更罔谈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一展身手了。之所以实验能力欠缺,一是源于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扩招盛行,师生比例逐年下跌,倘若学校待遇不合理,将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局面;二是实验设备欠缺,受制于经费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一些院校实验设备欠缺并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步调。这直接导致了“出产”的毕业生不懂实验、贫于创新、手高眼低、难成大器。

三、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剑锋直指“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蕴含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针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牢固的专业基础、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创新意识、前卫的设计理念、良好的做事态度。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教学骨干教师出方案,集中优秀的计算机专业的授课教师开会讨论,确定基本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上课形式。往届毕业学生提建议,结合已毕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相关情况后给出的建议,对原方案进行优化。企业事业单位列重点,通过与企业事业等单位开展座谈或走访等形式,了解一线企业需求,打造从业型人才。此外,初步制定的方案应当上报学校,集合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论证可行性,并最终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打造走在“信息高速路”上的育人团队

“互联网+”时代下强调的是应用技术,所以教师应当对前沿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开发等技术有所研究。此外,还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练就过硬基础理论素质,没有对基础理论娴熟的掌握,就难以运用高层次的复合型技术,更加难以清晰明确地向学生授课。第二,采取“1+1+N”模式互帮互促,“1+1+N”指的是一个有经验的专业领域教授带动一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指导“麾下”的一批学生。经验丰富的教授可以在研究方向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与传接,还可以在授课风格与方式上助其提高,年轻教师则可以寻求指点迷津;有了教授的帮扶,青年教师对于学生则可倾尽全力,力争优秀。

(三)以发挥科研与竞赛作用为抓手,拔高学生尖端学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方面,可以遴选一批成绩突出,创新意识优良的同学参与科研项目,以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如数据库、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这些都与“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应用密不可分,或作为前提基础,或作为拓展应用。通过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学习,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有天赋、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为人才的培养与发掘打造一条“高速公路”。选择部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统一培训,加强指导,帮助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并挖掘其潜力,辅以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形成竞争拼搏的良好氛围。

(四)以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为牵引,瞄准新时代下新技术需求培育人才

一要在企业建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通过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工作情况,帮助其在学校期间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更好进步。二要在院校实现技术成果商业化转型机制,将教师、学生等良好的创意及发明与企业对接,缩短“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流程,最大程度的释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红利,促进“互联网+”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以更快的速度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二,使“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为时代进步献身,为社会发展付出的高尚情感。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趋势,该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以及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是创新驱动战略下催生的产物,创新的主体则是人才。完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是释放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将会有力促进信息时代的大发展,进而促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化”融合,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涛,王平水.互联网+下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福建电脑,2015,(11):44-46.

[2]张樊.移动互联网方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J].科技资讯,2015,(24):129-130.

[3]李继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J/OL].教改话题,2015,(6).http://jwgl.zwu.edu.cn/_s74/25/6c/c1771a75116/page.psp.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人才培养 浅谈 计算机技术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