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实施工程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并结合我校教学改革实际,从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评估、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探讨性地提出了一些实施工程化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软件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05-03
1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实施工程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从CCID的最近调查中发现,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50万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整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的开发人员。因此,如何以快速度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软件人才就成了很迫切的话题。
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但由于计算机产业知识的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而传统的高校教育不仅在招生规模、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刚性,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明显滞后于IT技术变革的浪潮,普遍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针对以上情况,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实施工程化实践教学,发展系统的、以技术应用为根本、以实践为显著特点、面向企业具体岗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成为IT教育和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实施工程化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于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对于满足当前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软件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思
首先,在工程化教学中,确立工程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方向,紧紧围绕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要设置专业课和技能课,既贴近专业实际,又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建立满足行业和领域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在工程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把工程化素质培养作为学生整个培养期中始终关注的主线。运用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开展专业实习等手段,将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并以工程化理念来指导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及教材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综合素质,把工程化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最后,坚持资格认证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不但在技术上可以铸造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计算机软件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
3.1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软件人才首先要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不完整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根据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我校全面调整了课程教学模式,设立了分层次的、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工程化教学体系。教学中,遵循理论课程以应用实践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专业课程设置着重考虑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改变以往“理论—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尤其在第三学期,每门课都将贯穿“项目需求—相关理论—项目实践—独立完成项目设计”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不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训练—开放实验—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工程实验思想组织实施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学生既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了学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改进实验教学环节,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教学实验环节是是保证软件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校软件专业尤其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上,针对传统的专业实验课与工程严重脱节的状况,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专业实验课的工程化改造,紧紧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进行实验,建立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之外,建议80%以上的专业课程应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同时尽量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以条形码、IC卡、磁卡等先进成熟技术作为支撑平台,进行商场POS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考勤系统等行业典型案例的模拟方针实验,注重提高学生基于主流产品及核心技术构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支撑高水准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教学实验环境硬件建设,并以工程化培养理念为指导,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工程化综合教学实验环境。目前在校内设置了软件技术综合实验室、软件项目开发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室等,以培养学生专长,在校外还设立了四川成都华迪实训中心和郑州高新区软件实训中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数字梦工厂,主要为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开放实验室这种以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的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并推行新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仅仅在课程教学中增加部分课时的实验,不足以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实验环节的要求。为此,我校在教学改革中设置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课程实践”培养个人级工程项目开发能力;“软件工程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软件开发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写作演讲能力;“信息系统课程实践”培养系统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Linux课程实践”培养学生操作系统级的实践能力;“网络平台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平台级的实践能力,通过这几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构建成系统、全面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在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时,学校鼓励教师把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入人才素质评估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在评分中的比重,将系统实现、文档和答辩引入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在一些课程中实行团队评分制。例如,以“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组织成3至4人的开发小组,通过协作和分工完成教师给出的项目。考核时,我们尤其注重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采用文档评审占30%、程序评审占30%、答辩占40%的考核方式,并采取团队评分制,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的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3.4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有效开展专业实习
校企合作是扩充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工程化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已在北京迈锡比特科技有限公司、洛阳牡丹通信有限公司等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实际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一学期的工程实习,并结合实习成果完成毕业论文,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项目开发环境,直接感受产业界的脉搏,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得计算机软件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为了有效开展专业实习,我们坚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始终与社会培养相结合,以工程化理念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专业实习。我校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在第四学期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在第六学期进行系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专业实习的质量。另外,学校还认真收集企业反馈信息和实习生、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此为重要依据来指导教学,力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界的需要。
3.5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积极建设工程实践教材
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起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整体框架,为学生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提供指导,使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较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我们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探索既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又适合工程实际需要的实践性教材。近年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工程实践教材创作的切入点,联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具体的工程开发案例,以实际的工程文档为素材原型,把相应部分的内容经过加工翔实地写入教材中,以实践性原则为指导,初步尝试了《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原理及新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工程实践教材编写,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了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建设。
3.6抓好资格认证与考核,提高学生就业竞争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开设了部分技能课程,如《程序员训练》、《网络工程师训练》等,建立了软件资格考试培训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中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培训中心,邀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举行技术讲座,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相应的专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常用软件工具和产品,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各种专业训练,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劳动厅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各IT厂商的专项认证考试等。通过强化学习,使学生迅速达到某一工作领域所需的全部要求。学生不但在技术上可以铸造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可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在求职时才能充满自信,上岗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4结束语
目前,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已在我校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全面实施,涉及的学生总数达300余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多次在河南省“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充分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其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于2005年被遴选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今后,我们将对工程化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今天与明天. /scyj/scfx/200407/188.htm,IT行业市场分析,2006,(11).
[2] 卞华珍. 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3):77-80.
[3] 段银田. 高等学校需要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践教材[J]. 计算机教育,2006,(12):16-18.
作者简介:
苏玉(1969-),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JKGHAG-
428),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相关热词搜索: 计算机软件 探索 实践 体系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