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7 18:50: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计算机本科

2000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那么,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的社会需求略做分析。

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尽管很多IT公司大幅裁员,但IT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供不应求。2007年时我国IT市场总值达到519亿美元,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陆续在我国设立。据测算,我国一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专业人才在40万以上,而我国一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2008年国内IC工程师需求达到25万,而国内只有4000人;其它如存储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方面也是同样的存在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学科教育大多是面向培养理论性人才而制定的,比较适合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性人才。而面对市场,毕业生往往就会觉得所学的专业根本跟不上社会现状。对如何适应非基础研究和教学部门,特别是工矿企业的需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能够成为普通基层编程人员或硬件设计人员, 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他们应该能够成为软件设计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部分人员通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能够成为系统分析师。这样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有鉴于此,我觉得计算机的本科毕业生应该从以上方面做出培养计划和调整:

1 调整学习方向

压缩部分过于理论化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加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的内容。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下面知识领域的知识:离散结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分专业方向加强部分知识领域的知识要求。软件工程方向:增加对软件工程的知识领域的要求,重点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的要求。信息系统方向:增加对信息系统的知识领域的要求,重点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电子商务策略、架构和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物理设计和实现;分析和逻辑设计;项目管理实践。

2 优化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优化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开展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设计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突出计算机学科的工程性特点。 以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和诚实、正直、质朴、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2]李学勇,王鑫,谭义红.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

[3]李发伸.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外校长论坛文集.教育部中外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周远清. 迈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IEEE-CS, ACM.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OL].http://www.ieee.org,2004.

[6]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责任编辑:周娜]

相关热词搜索: 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