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林林总总的选举不可胜数,选部门负责人,选人大代表,选村民小组长,选村长,选县长,选优秀党员,选先进工作者,甚至是评(选)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住户,评(选)“低保户”,甚至选护林员,选清洁工,等等,一些人志在必得,千方百计拉票,除了给主持的领导(官员)隐蔽的送礼行贿之外,便是悄悄或半公开地开设五花八门的“拉票饭局”,请有投票权的参与者赴宴,以实现收买人心之目的。
近些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大都引入了竞争机制,选后备干部,选中层干部,评职称,评劳动模范,甚至搞“末位淘汰”,都是“以投票论英雄”,于是乎,派生出各种各样规模不等的“拉票饭局”,或求赴宴者投票时“锦上添花”(如正常的干部提拔希望赴宴者多多美言),或求赴宴者“高抬贵手”(如末位淘汰时希望赴宴者千万别盯住自己不放)。
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今,各类学校也渗入了“拉票饭局”等潜规则。比如,被称为象牙之塔的大学校园,选学生会干部,选班干部,以及想竞争团委干部之类的同学请客拉选票而设的“拉票饭局”司空见惯。甚至毕业论文答辩,也要请客吃饭。现在,即使小学生,也跟着大人学会了“拉票竞选”,如选中队长,选班组长,选课代表,选路队长,好多小学生也学会了“请客吃饭”这一套。
老同学杨女士的儿子刘锋最近老是闷闷不乐,原来,他上个学期被老师“委任”做了个小组长,负责收作业本。而这个学期却被同学们“罢官”了,因为投票时他没有另一个同学得票多。刘锋说,做小组长时很多同学都听他的话,也跟他玩,而现在他什么都不是了,那些同学似乎都不喜欢跟他玩了。小家伙一度哭着要爸爸买点东西去班主任老师那儿把“官衔”要回来,爸爸说这是同学投票的结果,班主任恐怕也没有办法。刘锋如此痛苦了一个学期。春节过后,班组长要改选,刘锋提前请同学们出去玩游戏、吃肯德基、喝饮料什么的,刘锋果然又被同学们选为小组长。杨女士对儿子刘锋的表现深感惊讶,也为小家伙的“官瘾”产生隐忧。
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春节过后一直在抱怨女儿行为有些反常:“女儿小芳读小学四年级,她已连续三年担任班干部了,以前都是老师凭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指定班干部,但今年要实行竞选投票制,小芳很紧张,说:‘完了,我可能要落选了。’她要我帮她写一篇鼓动人心的竞选稿,并要求提前举办10岁生日宴会,以便和同学拉拢关系,她甚至还让我给她的班主任送礼打招呼。我很惊诧:这孩子的社会见识也太丰富了吧!我当即严辞拒绝了她的无理要求。竞选结果出来,小芳落选了。她在家里大发脾气,怪我不支持她。我说:‘不当干部就不当呗,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她说:‘不行!那多没面子,大家会看不起我的。’五一节后放学回家,小芳高兴地告诉我说:‘我又当上班干部了。’我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小芳得意地说:‘同学们选我了。’我又问:‘开学时同学们为啥不选你呢?’小芳诡秘地说:‘这次情况不一样啦’。经我仔细盘问,终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五一节前,班里的文体委员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走了,五一假期里,小芳便抓紧请同学们到湍河游览区划小船、吃羊肉串,五一节过后,小芳便被同学们以多数票推选为文体委员了。”女儿高兴了,同事却多了担忧与抱怨:“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强的权力欲望,到底好不好?长大走向社会会不会为了当个什么芝麻绿豆官而不择手段呢?”
亲情饭局,温馨实惠
改革开放初期,饭局多是商务饭局,如今则以大众消费为主体,多数是家庭及朋友聚会,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起了很大变化。
节假日亲友团圆聚餐,其乐融融
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长和时尚引领,每逢年节,特别是春节、灯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等节假日,亲友省亲团圆,除少部分在家设家宴聚餐之外,大部分都是事先找一家中档餐馆或酒店,订一桌中档实惠的宴席,从家里带来珍藏的酒水和香烟,出外搞一个温馨随和的团圆餐会。近些年来,最时尚的当数在宾馆酒店吃年夜饭了。
恋爱男女顺带媒人或闺密赴相亲饭局,各怀心事
所谓“相亲饭局”,多是适婚年龄的男女经媒人或亲朋好友介绍,选定一家温馨的咖啡屋或僻静的小餐馆,以吃饭的名义见见面,认识认识,这种饭局多由男方买单,女方则由媒人陪伴赴宴。这种宴席大都比较简单,因为彼此都明白“见面是真,吃饭是假”。如果“第一印象”尚好或一见钟情,男女双方会彼此留下联系方式,随后正式进入恋爱程序。如果是女方不中意,便会含蓄地托辞另有急事,立马抬屁股走人;如果男方不中意,也会借故先行买单后迅速走人,女方和媒人即刻明白也会迅速“撤退”。
现在,大学校园恋爱之风兴盛,“相亲饭局”甚至有些泛滥。一些家境富裕的男生,特别是“官二代”、“富二代”以“恋爱为主业,以学习为辅业”,于是校园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男生追女生的“相亲饭局”,有些漂亮女生呢,也是朝秦暮楚,频频相亲,甚至每个星期都专门等着有人来请客打牙祭,约上几个闺密,吃完饭就抬屁股走人,甚至连请客的人什么模样事后都记不清楚。
广州的一位少妇在微博上说的一句话被媒体频频引用:“恋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只是一个饭局”。有美食家之称的专栏作家沈宏非则说:“正常男女在一个正常年代谈一场正常的恋爱,很难绕过餐桌而行的”。
接亲婚宴,循规蹈矩,纯朴热闹
婚宴是农村酒席的核心主题,每年5月、10月、12月是接亲最多,也是婚宴最多的时候。婚宴突出特点是乡土气息和亲情氛围,热闹又纯朴。而且婚宴一般都是相沿成习,入乡随俗,循规蹈矩的,礼仪多,规矩多。比如,什么人赴宴,客人数量,酒席桌数,菜品种类,菜品档次,烟酒档次,菜肴数量,荤素搭配,以及什么人坐什么位置,上几道大菜,上菜次序,等等,是大体相同的。差别主要在于主家富裕程度,在菜品质量和烟酒档次上有所区分。另外,就是婚宴菜品多,比如豫西南一带,现在结婚摆酒,一般每桌20样菜,大概价格在400元以内,但比酒店要便宜一半以上,且鸡鸭猪牛鱼肉海鲜全有。婚宴隆重热闹排场,但请厨师办一桌酒席,比城镇饭店酒店里便宜很多。
不过,近两年来物价飞涨,加上婚宴酒席也都上了些档次,婚宴消费也是水涨船高。笔者通过调查统计,按照中低等档次、一般规模的婚宴规格计算,仅婚宴当天的花费两三万元。再加上婚前筹备及婚后回门设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场婚礼下来,单宴请宾客这一项,总共花费四五万之多。经济欠发达,收入较低的乡村,婚宴规格10~15席,婚礼前后仅待客一项的花费在1.2万~1.5万之间。虽说略显辅张浪费,但婚宴都是相沿成习,约定俗成的,是民情民风实际需要的。至于象山西吕梁煤老板7 000万元嫁女式的奢华婚宴,全国都十分罕见。
乡村宴席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饭局,因为透过乡村婚宴,满世界都能够领略那纯朴热情的中国民风。年过半百,定居都市30年,笔者至今依稀记得故乡山寨朴素而热闹的婚宴场景:一家遇到红白之事,村里人几乎都集体行动起来,桌椅板凳,碗筷瓢盆,蒸馍煮米,杀猪宰羊,忙前忙后,笑语欢声。乡间妇女,洗碗淘菜,叽叽喳喳,乡村厨师,手起刀落,烹制的宴席令人胃口大开。日子追溯更早一些,乡间宴席更多的是一些素食,荤菜极少,连蒸的干饭也是拌了玉米、小麦之类的杂粮,红苕做成猪肉、茄子做成鱼的形状与味道,但无论如何,乡村宴席算是一道美食大荟萃了。后来,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宴席标准也提高了:红烧肘子,苕粉虾羹、藕丸子、土豆炖腊肉、南瓜蒸肉、炸春卷……酒,是喝了能升腾烈焰的红苕高粱酒。笔者记忆里的乡村宴席,那些木桌上都积满了厚厚一层污垢,那污垢上面,让笔者感到也有一层香喷喷的油味。而今的日子,笔者也常常出入城市里灯红酒绿中觥筹交错的宴席,然而,就像去赴一场假面舞会,这些宴席上的食物,宴席上的笑脸和寒暄,人影绰绰,又似一张显不出真实影像的底片,让人恍惚不已。
寿辰宴祝福声声,洋溢着拳拳孝心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延年益寿是当今社会民之宿愿国之企盼。寿,特指60岁以上的人。旧社会国人命苦寿短,祝寿寥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寿有增,而祝寿满足于一碗饺子或两个鸡蛋。1978年后,国益强民益富,“60岁棒劳力,70岁排成队,80岁拜天地”,于是祝寿之风日盛。
笔者所在的豫西南过去寿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是家人亲戚团聚会餐,同祝老人寿诞延年,幸福长寿,主要是讨老人高兴就行。近些年寿宴兴盛,寿宴也变得繁琐甚至奢侈起来: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有老必敬,逢寿当恭。然而如何敬与恭?眼下的寿宴热令人怅然。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富商或官员,年年设寿宴、公款摆寿宴、企业买单报寿宴者不乏其人。近两年甚至传出企业老板富豪动辙上百万元办寿宴以及万人寿宴等案例。有的借寿宴摆阔气、耍洋气、赚人气,动辄几桌十几桌;有的原本对父母缺失关爱,竟也借寿宴猎虚名;有些手握实权的官员假借寿宴收取红包礼金,甚至公开索贿受贿,如今寿宴可谓五花八门,香臭难辨。
其实,在老人寿辰之际,子孙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孝心,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本无可厚非。但是孝与不孝的内涵比较广泛,表达孝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孝心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在于策划什么万人寿宴,讲究一时的排场。寿宴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并不能代表孝心的深浅。
尽管一些富翁为父母办寿宴强调不收礼品礼金,但动辙耗资百万搞万人寿宴仍然遭到了舆论批评。因为,浪费社会财富,误导社会风气,刺激公众神经,公众心理不平衡,这些都是公众反感万人寿宴的原因。其实,公众真正反感的是一些富人一方面炫耀财富、铺张浪费,另一方面却是社会责任感缺失。有调查显示,中国45%的财富掌握在10%的富人手中。在1 000万家注册公司中只有1%的公司曾经捐助过慈善事业。中国现有的公益性基金会对境外的捐赠相当依赖。而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来自境外的捐助更是高达70%。当下,富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或许是促成贫富心理和解的一剂良药,然而这些失衡的慈善数据令广大公众心理难以释怀。显然,事实上,借老人寿辰而显摆的这种挥霍浪费和穷奢极侈的行径,与行孝南辕北辙,大部分过寿的老人也并不赞成,因为老人老年生活图的是安然平淡,老人不愿折腾,更不愿背负骂名。
建国前毛泽东自己从来不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人们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坚持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毛泽东步入老年以后,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生日,但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他不主张做寿,但每逢这天,身边工作人员总是要提醒他一下,擀碗长寿面条给他吃。有时,毛泽东还会把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请来,一起相聚,吃顿便饭,和大家拉拉家常。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祝寿不等于长寿。”作为国风民俗,祝寿的本意是铭记敬老行孝,警惕不孝子孙,老祖宗订的标准是:“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按当今说法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养。但是,寿宴易延寿难,变寿宴为延寿才不失子孙厚德、晚辈深情。
偶读《沈图躲寿》,说的是原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沈图为躲友人设宴祝寿而“失踪”的故事,讴歌沈图德高望重、纤尘不染的傲骨正气。他劝诫友人:不要把老人推向前台演戏。对比之下,那些热衷于把老人当筹码,借寿宴以图利,只能是违背老人心愿的奸孝。
寿,可祝可贺不可滥。寿宴,不在豪华与奢侈,而在于老人高兴,所以,寿辰宴,重在祝福,重在孝心。
笔者至今依稀记得山村阖家祝寿的情景:寿星穿着齐整新鲜但价廉物美的新衣,端坐在客厅正中高椅之上,子女儿孙依次跪拜于膝下,衷心祝愿老人“寿比南山不老松,福比东海长流水”,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像小孩子一样开心不已。之后,一家人围坐于老人身边,八仙桌旁子孙满堂,却没外人,主妇端上七八个平时少见的菜肴,主夫则斟上自家酿制的玉米酒,子孙纷纷端酒示敬老人,捡老人爱吃好消化的菜肴给老人,其间三言两语拉些家常,谈些家事村事轶闻趣事,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此情此景,恐怕都市再豪华的寿宴也不可比拟。(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饭局 盘点 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