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力争上游:寻找通胀发源地

时间:2022-10-26 18:35:03 来源:网友投稿

节前,统计局发布了2007年国民经济数据,从数据来看,食品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食品因素在CPI中约占1/3的权重比,直接导致CPI上涨4%,而2007年的CPI全年涨幅大约为4.75%,扣除食品因素后,全年的CPI涨幅仅仅0.75%,从该角度而言,食品的价格走势直接决定了CPI的走势。此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2月份上涨8.1%也应当引起重视。

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由06年底1.5%飙升至4.8%,创下自1996年CPI涨幅达8.3%以来的最高水平。该增幅也大大超出年初设定的3%的调控目标,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而在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同时,整个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普遍出现不同程度通胀。去年印度CPI上涨是5.2%,俄罗斯上涨9.4%,包括美国,预计也达到了2.8%。在欧元区,CPI上涨预计将达2%以上。可以说,2007年发生的物价上涨,是发生在全球流动性普遍过剩。新年伊始,通胀问题已经成为上至中国政府,下至所有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通胀原因解析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既有国际背景,亦有自身因素。而单从数据层面来看:食品,能源和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行的主要因素,结构性通胀较为明显。

从表现来看,此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粮食(特别是猪肉)、食用油的上涨引起。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上海证券分析师胡月晓表示结构性供求的失衡也是导致此轮价格上涨的一大原因。之所以讲此轮通胀是结构性上涨,是因为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在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从2007年6月份开始,肉价所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肉价的上涨又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特别是存栏母猪的下降。另外是蓝耳病,异病的影响使得价格增加。还有粮食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还有散户养猪的少了,吃肉的多了,这都引起了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

中金公司亦认为粮价上涨压力导致食品通胀。中国面临的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食品通胀)的压力既有国际背景,也有自身深层次因素。从国际上看,粮食价格一般呈周期性涨跌,从长期看过去几十年大体保持稳定。然而,自04年以来的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可能持续更长时间,主要因素包括:1.油价的上涨刺激了玉米、大豆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2.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改善,食品消费升级,对于肉类消费量不断上升,带来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3.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全球粮食供给相比需求的差距不断缩小,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历史低位。再加上前段时间主要产麦国相继发生灾害,譬如澳大利亚07年发生严重旱灾,以及加拿大遭遇春季多雨,使得小麦供给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库存迅速下降,都对粮价产生推动作用。4.除了供需原因以外,美元贬值也是一项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通常美元贬值都会推高农产品价格。前瞻的看,油价的继续上升将使得生物燃料作物的需求不减,粮食库存量将持续在低位,以及美元还将继续贬值等,都会使得国际粮价上涨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推高粮价:中国粮价上涨除了国际因素外,还有自身因素: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各种主要粮食的库存降至历史低位,原因在于:从供给角度来看,近年来,粮食的各项投入要素成本在中国不断上升:地价不断上升,耕地被不断侵占;化肥价格伴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快速上升;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具、农药)价格上涨迅速;而种粮的机会成本(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资)也增长迅速(图24,25),导致农民种粮的相对回报率越来越低,种粮积极性越来越低。居民消费升级和国际价格传导引发食品通胀。

导致通胀的另一大原因则是是货币发行过多。上海证券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和我们自身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导致了2007年流动性过剩,2007年末广义货币超过了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带来了较高压力。而根据中金公司分析,近两年多以来,中国M2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平均高过2.5个百分点,这种过剩的流动性最终也将逐步转化为物价压力,其转化途径包括:1.货币扩张刺激了经济高增长,使得中国对原材料与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了输入型通胀的风险;2.流动性过剩最易激发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在过去几年的快速上涨,使得土地稀缺性更加显著,地价快速上升,刺激了各地挤压占用耕地,因此农业生产的土地成本在上升,产生粮价上涨压力,进而传导至食品通胀。

此外,本轮价格上涨的还受到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带来的输入型成本上升推动的影响。

上海证券表示本轮价格上涨受输入型成本上升推动的影响,主要是石油和食用油价格的影响。由于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对中国市场产生了输入性影响: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国际性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实际上,中国的石油市场没有放开,油价上涨的压力并没有过多的传导到终端消费市场上。食用油等进口食品价格上涨,从近几年进口结构看,2005-2007年间进口大豆量比较大,但进口价格却并没有上涨;2007年进口食品(粮食)中价格上涨较快的是谷物类,但谷物的进口近几年来已逐步降低。因此输入性成本上升对此轮物价上涨,更多的是心理的影响。

200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主要源于其间全球宏观经济亦发生了一系列对商品价格有利的变化:世界经济强劲复苏、美元疲软、利率下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于大宗商品及原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从基本面上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而美元近年来的持续贬值,又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高涨。中金公司则认为国际价格传导至中国通胀的路径如下:1.中国作为石油和原材料的净进口国,进口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导致国内工业成本不断上升,进而传导至国内最终产品。2.国际粮价近年来快速上涨,特别是玉米、大豆价格猛涨。而中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导致国内食用油、猪饲料价格高涨。3.国际油价、有机化学原料价格高涨,中国依赖这些产品的进口,导致中国肥料价格不断上涨,也增加中国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展望未来,大宗商品价格本轮上涨可能持续更长时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进一步上升。

面对通胀 力争上游

随着我国通胀形势日益加剧,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资产配置策略问题开始引起市场的关注。

就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而言,在理论上可以分解为三种情况,一是总需求扩张超过总供应能力;二是供应冲击,例如石油减产导致的涨价;三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和加剧。安信证券认为,中国当前的通胀形势比较符合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混合,第一种情况为主。广发证券认为相比起下游行业,上游行业的成长性要更加明确一些。上游行业往往直接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在国内经济平稳增长时期,上游行业将获得天然或者垄断溢价,并把成本转嫁出去。而且在大宗商品价格未来将继续上涨的情况下,下游行业的利润无疑会受到挤压。各类价格指数的变化预示上游行业的景气已出现反转。从成长性角度来看,上游行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边际。投资者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亦应多关注农业、有色金属、煤炭等上游行业。

回顾2007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涨幅,其中粮食价格平均涨幅达到10%左右,油脂平均涨幅达到45%左右,畜禽产品价格平均涨幅达到50%以上。中信证券预计08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其中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涨幅平均在8%左右。

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受需求拉动和成本驱动等因素影响。强劲的需求增长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因素,气候异常、疫情爆发等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短期上涨的偶发性因素,同时,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工农产品价格比合理回归的必然选择。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业行业形成明确利好。对于农药、兽药、种子、化肥等上游子行业来讲,08年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价格提升空间进一步打开,投资者应当加以关注。

兴业证券认为有色金属行业将成为通胀时代的宠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供给弹性比较低、定价能力比较强的行业,能够更多地分享通胀带来的收益。矿石的供应就受到矿源勘探、矿山建设、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扩产周期一般需要3~5年,因此供给弹性比较低。下游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电力电子等行业则对于金属产品存在刚性需求,因此上游资源定价能力较强。安信证券的宏观部认为,尽管去年底以来全球工业增长确实开始减速,但由于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等原因,迄今为止这一减速过程的影响仍然比较有限,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未来几年的消费增长仍将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行业景气有望延续。

相关热词搜索: 力争上游 通胀 发源地 寻找
上一篇:中粮的活法 下一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