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站将国内9个热门进口品牌婴儿奶粉送到德国检测机构进行了独立测评,结果发现部分奶粉含有季铵盐类消毒剂成分,其中一款奶粉更因为超过欧盟限值被直降5级。这一结果该如何解读呢?
牛奶里为何有消毒剂
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除了能导致食物腐败的微生物,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等致命微生物也时刻会入侵我们的食品体系。因此,消灭微生物是大多数食品企业的要务之一。
即使是饲养条件最好的牧场,也不能避免奶牛身上携带病菌;卫生条件最佳的工厂,也不能完全避免储奶罐、操作间和生产线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地方都会或多或少使用消毒剂。然而,只要使用了消毒剂,总会留下痕迹。以目前的仪器检测水平,奶粉中檢出消毒剂残留或消毒副产物不足为奇。
消毒剂残留未必危害健康
行业内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碱类、含氯化合物、碘与碘化物、过氧化物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等,它们的残留物或消毒副产物往往对健康没什么好处,妈妈们肯定希望这些东西都不要出现在婴儿奶粉里。然而,这不切实际且并不明智,因为相对于致命微生物带来的威胁,使用消毒剂依然是利远远大于弊,世界卫生组织在评价自来水中的含氯消毒剂时也是如此考虑的。
在各类消毒剂里,您可能觉得季铵盐类化合物最陌生。其实不然,比如苯扎氯铵(BAC)是创可贴的主要成分,苯扎溴铵是医院常用的“新洁尔灭”的主要成分,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也是季铵盐类化合物,它们都是经过世界各国广泛实践的、安全可靠的广谱杀菌剂。
季铵盐类消毒剂通常对人体的威胁不大,能找到的对健康有害的证据主要来源于职业暴露或临床用药,在药品中此类化合物浓度较大时才会产生危害。由于环境和设施消毒导致的残留量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浓度,因此婴儿奶粉中的残留不太可能危害孩子健康。
消毒效果和残留量需平衡
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也没有制定食品或婴儿乳粉中的季铵盐类化合物限量,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健康风险还不足以动用限量标准这一高成本的管理手段。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食品(包括送检的奶粉)中出现的DDAC和BAC成分不太可能导致慢性或急性健康风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欧盟为季铵盐类化合物制定的限量标准其实是比较保守的,甚至包含贸易壁垒的因素。
对于食品业界而言,一方面要强调合理使用消毒剂,在消毒效果和残留量之间取得平衡;另一方面要继续研发更高效、更安全的消毒剂,为食品安全护航。
【责任编辑】张小萌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 2015年14期)
相关热词搜索: 消毒剂 婴儿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