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善性 自由成长 尊重天性 关心教育 人性关怀
作者简介:廖颖昕,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33
一、发明本心论的思想概述
(一)理论基础
发明本心论是以自然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认为人都是有善性的,需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发展,让儿童率性发展。在教育上更加侧重人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发明本心论崇尚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它认为德育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发扬和巩固学生心中的善性。在人性方面主张性本善说,因此它认为道德根源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道德知识是通过主观思索产生思想、原则。人生的最高知识是源自自己的内在生成。
性善说是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善性,人的道德是上天赋予,与生俱来,这是人的道德本性。而人的道德本性构成了人的道德心,因此道德心是人的本心,它能自发仁义之理,进而影响人的道德表现。所以发明本心论将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本心上,宣扬道德知识不是来自传授,而是通过提问、回忆来探索的。
(二)目标追求
发明本心论追求的是发挥学生的内在善性,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它认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发明本心论的追求目标是学生自己唤醒能天生赋有的良知和美好的品格,进而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使他们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
(三)修养方法
发明本心论认为要充分发挥和扩充孩子的善性,就必须要掌握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儿童率性自由成长,更加要充分尊重孩子天性。道德认知发展有敏感期,而这段敏感期正是孩子道德培育的关键期。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多关心孩子,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孩子进行人性关怀,而不是对孩子推行唯分数论。在察觉出某段时间是孩子的道德培养的關键期时,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悉心的德育教育。在关键期,我们要无条件的信任孩子,将德育发展的选择权交还给孩子,相信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扬自身独一无二的善性,从而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快乐的人。
另外,在发展德育的关键期,需要明确的是德育的主体是学生的内在能源和内心思想,学生是客体,教师只是激发学生寻找向善内驱力的介体,学校生活则是环体。由此可见,发明本心论是起源于人的内心,由内在能源去推动人学习的德育模式。
在运用此模式进行德育培养时,我们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以学生的思想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即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入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在此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本性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但是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揠苗助长。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人性关怀,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善性,针对每个学生独有的善性,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只有教师对孩子表现出爱和尊重,进行关心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天性,才能让他们自由成长,把善性充分展现出来。
除了老师的启发诱导之外,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能力也好重要。因为发明本心论的核心就是将学生至于中心位置,将德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本心上去。在激发善性和培养理想道德的路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生在巩固和扩展善性时,必须不断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使自己的道德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是发明本心论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修养方法。
二、发明本心论对德育教育的启示
发明本心论是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培育德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的善性并把它进行扩充和加固。个人也认为受教育者是德性创造的主体,德育教育要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进行培养。在当今唯分数论的时代,我们要避免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的悲哀,就更加需要将发明本心论贯彻到底、执行到底。我们必须要尊重孩子天性,对学生进行人怀教育,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发明本心论,我们需要在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在心底里认同这个德育观念,他们会迅速将这个观念内化,并且时刻以这个信念、规范来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由此角度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于能否让他们比常人早感受到心中义理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从平时的日常点滴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善性,使学生明白义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倘若教师不能成功激发潜藏在学生心底向善的内驱力,那么即使外界的氛围如何渲染德育,老师如何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无动于衷,在他们的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对学生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善性。教师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理解学生,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在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尽可能做得更好。教师需要在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底色上,帮助学生描绘德育的蓝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成长。
但是这个自由是有前提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放纵,是让孩子居于教育的中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善性进行激发和引导。只有让孩子将美德铭记于心,这个前提满足了,知道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再将选择的自由还给他们,才能让他们作出更好的德育选择和价值判断,才能更好地结合他们自身的个性特点发展德育。所以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至关重要。因为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竢。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善性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品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有效的理想德育模式中的关键因素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给学生最大的宽容,给学生无限的关爱。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认为学生的性格比学问更重要。他甚至宁愿看到学校培养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意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尼尔的观点正是对发明本心论的最好阐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的善性。
三、发明本心论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明本心论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信任学生有能力去扩充和巩固自己的善性,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的,需要榜样的力量给他们去唤醒美好向上的心灵。
如果教师们都像尼尔这样能容忍孩子的各种错误,因为他相信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癖好,待时机一到,孩子就会成为有用的人,那么是不是假如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我们就让他一整天都玩网络游戏,等到孩子玩厌倦了,自然而然就会投身到学习当中。显然,这个逻辑是行不通。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鲜事物吸引人的注意,如果不加以约束或者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不可能从各种诱惑中跳脱出来,他们只会在诱惑中沉沦下去,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年龄太小,拒绝诱惑的抵抗力很欠缺,没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旁边没有人提醒点拨,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隐藏在内心深处善性的那根弦永远不会被拨动。
假如学生的善性不能被有效激发,德育教育则无从谈起。任何理想的、有效的德育模式都成为空话,因为学生根本认识不到人性的美好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德育发展的敏感期,即关键期,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教师要给学生建立一个道德标准,在学生拥有了一套适当道德标准后,再以唤醒学生美好向上的心灵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扩充和巩固学生的善端。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得以顺利开展落实,而不是纸上谈兵或者是泛泛而谈。只有有一套道德规则的约束,才能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只有老师给予学生恰当的道德训练和培养,学生天赋的善性才能被激发,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四、解决方法
在当今分数为王、唯分数论的社会中,要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我认为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首先,德育教育需要迫切打破教师就是权威的这种观念局限性,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这样做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有效流通,教师才能更好地去挖掘学生的善性,引导学生将善性表现出来,进而使善性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另外,教师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敢向你坦白自己的心声,你很难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进行灵魂的对话。如果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教师想对学生的善性进行启发诱导就更加难了,更别提能够给予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遵循自己的认知发展规律自由成长。
然后,教师要坚持将唤醒学生美好向上的心灵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将学生的思想视作德育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同时,在学生德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引路人的作用不能缺位,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学生什么是好坏的标准,将学生往好的路上引。在等到学生对事物有独立的分析辨别能力时,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善性的能力,给予他们高度自由去成长、历练。
最后综上所述,我认为最有效的德育模式就是以发明本心论为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善性,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发挥善性的能力,他们只是欠缺认识德性美好一面的能力。所以要辅之以教师循循善诱,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點来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魅力。
参考文献:
[1]尼尔.夏山学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鲍凯丽.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D].延边大学,2016.
[4]孟子.孟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德育 理想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