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决定,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能够在市场前景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从事硒产品开发,并20多年保持专注与坚守,将企业打造成中国最大硒产业基地,这些斐然成绩的取得,一位巾帼英雄功不可没,她就是安徽省华信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药业)朱慧秋董事长。
2017年8月中旬,“第11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功举行。恰逢硒元素被发现200周年,因此吸引了全球多国硒领域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硒产业代表参与。在这场硒研究的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国的声音备受关注,华信药业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早在1817年,硒元素就已被发现,但在整整140年的漫长时间里,没有人发现它还与健康有关。直到1957年,美籍德国生物化学家克劳斯·施瓦茨(K. Schwarz)及弗尔茨(M. Foltz)发现了硒是生命的必需微量元素以后,硒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各国科学家以巨大的热情开始研究硒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体缺硒引发的病变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各种增龄性疾病,男性不育等生殖系统疾病、甲状腺肿等内分泌系统疾病、银屑病等免疫系统疾病、肾病等泌尿系统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等病毒感染疾病,以及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多种地方病,等等,几乎都与低硒、缺硒相关。
补硒,可以防治这些病变,降低患病风险。但硒的摄入安全阈值较窄,如何补,是个世界性难题。特别在那个年代,只有硒酸钠、亚硒酸钠等无机硒,人们只能用它们来治疗或辅助治疗这些病症,而无机硒吸收差、毒性大、效果差。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富硒酵母等有机硒生物利用度高,几乎无毒性,疗效好,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发出了富硒酵母,作为药品和营养药品,供人们防病治病、保健养生。
以后又随着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硒有显著的抗癌防癌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3年正式公布硒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批准将硒作为抗癌剂,允许在含硒食品、药品包装上注明硒的抗癌作用。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徐辉碧、北京大学张惟杰等科研人员先后去一些发达国家做访问学者,从事硒元素及酵母等有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在访问期间,了解到富硒酵母在国外早就已被研发出来了。这些学者不甘落后,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迎头追赶。徐辉碧等于1981年回国后,就开始从事硒酵母的制备及功能研究。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大家白手起家,艰苦摸索,刻苦攻关,终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硒酵母,填补了我国硒酵母研制的空白。通过实验,他们研制的硒酵母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有较好的防治效应。紧接着在第二年(1983年),北京大学生物系(后改为生命科学学院)陈阅增、张惟杰等一批学者也在实验室成功培养出了含硒量高达1.6‰的硒酵母,其含硒量远远高于当时美国培养的1‰的硒酵母;并建议在镍冶金工业区将硒酵母作為防癌剂给职工和家属服用,以降低重金属镍诱发鼻癌和肺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但是,这些珍贵的高科技研究成果,一时都“沉睡”在实验室,不能落地生根,及时转化成为大众健康服务的社会成果。
同时期,与科学家们的“白手起家”相似,在皖北平原大地上,曾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朱慧秋带领了33名城镇青年,开始了她的艰难创业之路。在没有厂房、没有经验、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她靠集资创办了皖西北第一家民营企业。此后,从生产植物蛋白质、牛肉罐头、巧克力、饮料糖果等开始,朱慧秋经历了艰难的创业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朱慧秋领导的企业面临产品转型、升级的挑战,她富有预见性地感觉到企业要做大做强不能仅靠这些技术附加值低的产品,一定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无巧不成书,这时候新闻媒体上介绍了北京大学一批专家学者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出生产富硒酵母工艺技术的消息,朱慧秋敏锐地看到了企业转型的方向。她和她的同事们来到北京大学,希望双方能进行合作。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要从事这样高科技的开发转化,能行吗?”专家们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这位来自安徽偏远地区的企业家。为了打消专家们的顾虑,朱慧秋3次北上进京,真诚邀请学院领导和有关研究人员到企业考察,经过多次接触商谈,双方产生了合作意向,决定共同开发硒产品。
但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对硒元素十分陌生,甚至有人把“硒”读成“晒”字。很多人提出:“如果产品出来了,能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吗?”在难于抉择的时刻,朱慧秋又以企业家特有的前瞻眼光和敏锐思维分析考虑问题:“远离疾病,期盼长寿,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心愿”,“人们在基本解决了温饱以后,一定会更加关心自身的健康,养生保健将会成为一种需求,一种时尚”。于是,她经过反复思考,萌发了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念头,毅然决定转化这项实验室成果。
华信药业派人到北京大学接受技术培训,学校派罗大珍教授等微生物学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把关。经过了无数次摸索、攻关,终于开发出了富硒酵母营养制剂。罗大珍教授还亲自带队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富硒酵母制剂的中试。初始产品出来后,又严格做了毒理学、药物动力学等试验,在多家大型医院进行临床试验,最终取得了国家颁发的“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成功实现了富硒酵母及其营养剂工业化生产。华信药业生产的硒酵母胶囊获得了“国药准字”号批文,成为肿瘤、高血压、肝病等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新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北京大学与华信药业产学研合作,一举攻克了“世界性人体补硒难题”。
从此,朱慧秋与硒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她全身心地扑在硒元素的研究和硒产业的发展上,并以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长期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深圳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开展“硒蛋白硒制剂发展追踪软科学研究”,追踪国内外硒元素研发最新动态和成果,使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其中硒酵母胶囊一直被全国多家知名医院使用;同时,还被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医疗单位用作动物实验和临床人体试验的科研用材,都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王夔院士了解到华信药业的富硒酵母效用后,建议就近的安徽医疗单位使用该产品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经过1年的临床试验证实,联合用药比单独使用辛伐他汀疗效更突出,两者有协同作用,药效增强,不良反应减少,研究人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倪嘉缵院士研究团队使用华信药业生产的硒酵母药品开展防治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后发现,硒酵母可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多种发病机制,为老年人减轻或免除该疾病折磨打开一条新路。
饮水思源。朱慧秋在事业取得成功之后,始终怀着浓浓的感恩意识, 二十年如一日,感恩北大,回报社会。她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设立“华信教育基金”,每年从企业经营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学院教学工作,20多年从未间断。她的感恩善举,从不张扬,从不宣传。学院的历任院长、书记,以及熟悉朱慧秋的老教授,每每谈起朱慧秋的为人,无不交口称赞。朱慧秋也把生科院当作华信药业的“亲戚”,经常串门,交流学习。
在安徽,朱慧秋女士每年开展“梦飞燕园”公益活动,资助安徽考上北大的、家庭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学生。至今,这项助学活动已经连续开展20年,从没有间断。朱慧秋和华信药业的助学善举在燕园早已被传为佳话。
北京大学先后授予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突出贡献奖”、“北京大学教育工作贡献奖”、“北京大学校友工作贡献奖”及“北大名誉校友”、“优秀校友”等奖项和荣誉称号。朱慧秋还先后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朱慧秋认为:“我国70%以上的国土缺硒或严重缺硒,一些与缺硒相关的疾病长期影响着这些地区居民的健康。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目前,富硒酵母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理想的补硒制剂,华信药业要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高端富硒产品,还要按照宏观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遇!”因此,她又在精心谋划如何做大做强硒产业,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不久前,华信药业又开工建设面積230亩的生物医药工业园,建成后,华信药业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富硒酵母等有机硒专业生产基地。
“根植华夏,取信于民”,这是华信药业名称的意义所在,也是华信药业发展过程中矢志不渝的信念,未来华信药业将坚守这份信念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致谢:感谢华信药业的华岩对本文写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 坚守 领跑 专注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