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0-0023-01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1 诊断要点
1.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效果、有无继发其他疫病等因素的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均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中分离率较高。因此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该病在雏鸡、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阶段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他疾病的影响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病,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由该病造成鸡群的死亡虽没有明显的高峰,但病程较长。
1.2 临床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排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 d内死亡。
(2)在育雏期间,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该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他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1.3 病理剖检变化
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黏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黏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2 防治方法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關,预防该病首先是在平时要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所有这些对预防该病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近年来在防治该病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没有治疗作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因此防治该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
在给成年鸡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疫苗时,注射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喜卧,吃食减少等。一般1~2 d后逐渐消失,无须进行任何处理。因此在开产前注射疫苗较为合适。开产后注射往往会影响产蛋。
相关热词搜索: 大肠杆菌 诊断 防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