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档案与民间收藏在概念及含义、外延、价值、属性、功能、作用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为档案部门立足档案、整合民间收藏,为社会提供宣传与服务等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档案 民间收藏 社会宣传
自古以来,民间收藏与档案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之间存在某些必然联系。广义的收藏分为国家收藏和私人收藏,狭义的收藏仅指民间收藏。国家收藏主要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这些都属于档案或档案工作的范畴,而民间收藏的范围十分广泛,也较复杂。本文所指的民间收藏有两个涵义:一是指收藏品,二是指收藏活动。
一、民间收藏与档案的相互联系
(一)民间收藏具有档案的基本特征
从档案定义的三个构成要素来看,部分收藏品具有档案的基本特征。从形成者来看,收藏品既有国家形成的,如钱币、邮票、票券等,也有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如文献、商标、徽章、珠宝、名石、标本等;从内容来看,收藏品记载了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社会各方面的有保存价值的信息;从形式来看,收藏品中有不同的文种形式,如公文、书信、电报、合同、证书、日记、家谱等,还有不同载体形式,如纸张、磁带、磁盘、胶片等,还有不同的信息记录形式,如文字、图表、录音、图像等。可以说收藏品里有档案,最为典型的就是文献类收藏,比如古代宫廷档案、历代政府文书、族谱、家谱等。
(二)民间收藏与档案的基本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同样也是收藏品重要属性。道理很简单,原始记录性是鉴别藏品真伪的关键,是藏品价值大小的决定因素。比如,目前市场上一些古玩、字画、古钱币等,通过专家鉴定为赝品,可能就一钱不值;一些古书古籍、老报刊资料等文献类藏品的仿真件、影印件,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但因为不是原件,因而其历史研究价值、文献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三)民间收藏与档案具有相同的价值表现形式
从价值角度来看,档案除了具有凭证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有些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堪比档案。比如晚清年间的《京报》、《邸报》记录了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章、官员的变迁等内容,其实质就是政府公告、通报等正式公文;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新闻发展史的重要参考。《北支事变画报》、《朝日新闻》等是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每攻陷中国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大城市后,就出版一期画报,记录了大量的战争场面。战后部分画报流入民间,被民间收藏。这些画报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成为日本军国侵略中国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据。因为收藏的范围要远远大于档案的范围,在档案中无法找到的原始记载,可以从文献收藏中得到佐证或参考。
(四)民间收藏与档案具有相同的功能
首先,都具有为国家保存财富的功能。与档案一样,民间收藏也是为了保护和储藏国家文化遗产。历代收藏家,把藏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危急时刻宁可舍弃一切,也要想尽办法保护藏品,抢救国家文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具有储藏知识的功能。民间藏品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自然、文化、科学和社会知识。第三,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民间收藏是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展览,出版收藏图书等,对公民进行社会教育。人们通过参观、鉴赏、研究,不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其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民间收藏与档案的相互转化
民间收藏品与档案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一)民间收藏品转化为档案的途径
1.通过档案工作把民间收藏品转化为档案。档案工作是社会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在从事具体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理应成为档案。比如在档案编研工作中,利用民间收藏的历朝历代的古书古籍、老报刊原件、名人手迹等文献类收藏品,这些都是当时的公开出版物,我们利用这些真实可靠的文字、图片编辑出版图书,那么书稿就理应成为书稿档案。对于自然形成的珠宝、名石、观赏石、化石、动植物标本等类收藏品,它们本身不是档案,但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我们对这些藏品进行拍照、标注文字说明系统整理归档保存,可以形成照片档案。至于各种钱币、票证、纪念章、奖章、徽章、证书等收藏品实物,档案馆可以直接征集,形成实物档案。
2.通过协会组织将民间收藏品转化为档案。档案部门可以与各种民间收藏协会联合,按照一定的原则、技术和方法,建立会员藏品档案。这样收藏品虽然属于个人,但档案属于协会。比如,平谷区有“北京宝艺石协会平谷分会”,我们就与该协会联合,对全区奇石的收藏情况、收藏者情况、获奖情况等进行登记编目整理立卷保存;把奇石拍摄成照片保存;对奇石的开采、加工情况进行记录,还联合举办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等。
3.通过家庭或私人建档将民间藏品转化为档案。家庭档案、私人档案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工作的指导下,收藏者对其收藏品进行科学整理,形成家庭或私人收藏档案,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地区档案资源。
4.直接对流散民间的档案进行征集或购买。档案与收藏联系紧密,还在于档案也是民间收藏的一种,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由于各种原因流散于民间,档案部门应尽早征集或购买,丰富馆藏。
(二)档案转化为民间收藏品
档案部门要改变传统封闭运作的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档案法》的约束范围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与社会发展接轨,与社会需求互通有无。如果档案馆在档案处置上做些调整,民间肯定会逐步燃起收藏档案文件的热情。比如:档案馆通过鉴定,对已失去档案保存价值的、重份的、到期要销毁的档案文件,或是照片复制件等等,再不违法的前提下,可选择其中品相好的,赠与民间或交由拍卖市场处置。届时,不仅牵涉著名事件、著名人物的档案文件会受到民间的欢迎,即便是从档案工作角度根本不起眼的文件也会受到收藏者青睐。例如,北京市政府“五一节”放假的通知,再普通不过了,但有人就会对它感兴趣,继而还会再收藏津沪渝三个直辖市相同内容的文件成系列。再比如,前来档案馆参观或获得档案馆征文优胜奖的青少年如果得到一页精美包装的档案文件保存,肯定会欣喜万分,这远比拿到几百元奖金要有意义得多。笔者认为,在相应的制度措施、技术手段保障下,有些档案可以有条件地转化为民间收藏品。
三、民间收藏活动与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
(一)民间收藏可以促进档案馆丰富馆藏,拓展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
档案馆通过与民间收藏的有效结合,无论是指导建立家庭或个人档案,还是联合民间组织建立民间收藏档案;无论是直接征集、购买民间收藏进馆,还是编辑出版图书、举办展览等等,都可以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在参与民间收藏活动的过程中,档案馆也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比如,平谷区档案馆在档案与民间收藏的结合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引进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收藏家李润波来馆工作,其收藏了晚清至民国100余年的历史老报刊4000多种,50000余件。档案馆利用这些藏品举办了世纪阅报馆展览,并在全国各地先后举办了10余次专题展览,接待了全国近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轄市的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观众以及国外来宾。
(二)档案工作能够促进民间收藏实现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档案部门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这对民间收藏品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比如,很多纸质收藏品面临字迹模糊褪色,纸质发黄变脆、破损严重,金属类收藏品生锈变质等现象,可以借鉴档案保管、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抢救保护。在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部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设备、技术和方法,比如档案馆有专业档案管理、保护人员,有摄影、摄像、计算机专业人员,有档案史料编辑人员,有举办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的经验办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民间收藏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民间收藏促进档案工作向新的研究领域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收藏队伍越来越壮大,收藏领域越来越广泛,收藏内容越来越丰富。近几年,国家文化、文物、民政管理部门相继下设了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对民间收藏活动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民间收藏学也早已把档案纳入其中,开展了研究。因此,档案部门也不能甘于落后,可以借鉴其他部门的做法,建立中国档案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把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对民间收藏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求我国档案事业的更大发展。上海收藏家陈宝定就曾呼吁建立民间收藏档案馆,征收并对外展示民间收藏资料,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综上,由于民间收藏与档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档案部门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档案与民间收藏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民间 档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