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感觉的萌生,在有意或无意的将节奏、韵律等技巧,与劳动、祭祀等生活中的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关键词:文学 文学起源 社会生活 审美意识
中国文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感觉的萌生,在有意或无意的将节奏、韵律等技巧,与劳动、祭祀等生活中的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对于文学的起源问题,历代学者、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是上天神灵创造赐予说(或巫术说):在古希腊传说中,文学艺术是人类受宙斯和记忆女神结婚后所生的的九个神女的启示和教导才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则是“文学本天成”的自然存在论。二是游戏说:认为文学的产生基于人类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的冲动。三是模仿说: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四是心灵表现说:出于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五是劳动说:认为文学是劳动中创造的。上述五说法从各自特定的视角解释文艺起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为全面认识文艺起源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但是这五种说法一般都是从文艺起源的动因来研究文学的起源,它的意义是说明了文学的起源是多元而复杂的,是这些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这里先对以上五种说法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在这五说法中,前四种是一大类,都是从神的赐予或从人类的本能出发,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不能对文学艺术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释.但是它们却意识到文学的产生与人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现代学者章培恒曾经总结到:文学艺术是人类生产劳动,与“人的本性”所赋予的以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即人的审美能力结合的产物。这个论断证明了前四种说法在某些认识方面的正确性。至于第五种说法,则已经是比较科学的说法。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影响下的成果。恩格斯在他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后世学者将这一观点应用于研究文学起源,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论断。相对前四种主要从人类学、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的起源,这一论断则主要侧重社会学、历史学、产生学等角度。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普列汉诺夫在他的《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到: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特别是我们称之为劳动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这一论断也让我们对文学的起源的认识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它从本质入手,认识到劳动作为原始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是文艺起源的最根本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动因。
以上是人们从全人类的角度研究出来的文学起源,中国文学属于全人类,它的起源在宏观上当然也服从这些规律。因而,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学是由中国古代人民在原始社会劳动中产生的。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普遍使用一切事物,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但却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和说明事物。因此,人们对文学起源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深化。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文学的起源问题,其中有一个学者就把中国文学的起源放在人类和人类文化起源的背景下來考察,分別从語言的起源、诗体的起源、文人的起源、文学观念和文学方法的起源等方面來探讨中国文学起源的历史进程。这位学者的观点我无从得知,但是刘兴林先生作的这个论断——文学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包括劳动、祭祀、娱乐、婚俗、情爱等——却让人耳目一新。他使我们对文学起源问题不再停留在一个抽象的范围里,并且进一步扩展了文学的起源处,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以上众多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本质出发,认为中国文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感觉的萌生,在有意或无意的将节奏、韵律等技巧,与劳动、祭祀等生活中的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我的理由是:任何一样新事物的产生的过程实质上是事物特征具备的过程。 因此,文学的产生应当是文学特性具备的过程。具体解释如下:
一是,文学载体的产生。“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和能反映客观现实。因为语言先于文字,所以由第一个特征可以知道,文学最早是与语言相结合的。
二是,形象性特征的具备。文学最早与语言相结合,但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是文学,只有当技巧、情感语言相结合时才产生了最早的文学艺术——语言艺术。而技巧与情感便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的关键。近代作家老舍这样说:“诗歌是最初的文学,在有文字以前便有了诗歌。最初的诗歌,与故事一样,是民众共同的作品,没有私人著作权。关于艺术的各枝是由诗歌衍变出来的。”尽管这一论断是不严谨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三是,反映客观现实。在中国,原始劳动歌谣和神话传说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中国文学的起源之所以是原始歌谣而不是诗歌,原因就在于,原始歌谣最先具备这三个特征。原始歌谣是最早反映客观现实的文学形式。章培恒先生有一段比较经典的论断:“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表达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愿望而创作了歌谣。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的‘杭育杭育’派。是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劳动时的节奏,因袭着劳动的呼喊的样式而产生的。《吕氏春秋·谣辞篇》与《淮南子·道应训》的‘举重劝力歌’。《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目的是为了‘劝力’,即协同动作、调剂精神、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这种劳动中发出的呼声,在一定时间内,或重复无变化,或变化而有规律,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简单的节奏,虽然只是一种声音,而没有任何歌词,但它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也就是说,原始歌谣虽然简单,但形成了一定的节奏,能表达和引起一定的情感,同时还能反映当时的客观心理,因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而诗歌则是表意语言参与歌谣的结果。
以上是从文学本质的角度上来说文学的起源。如果从文本角度,即从具体的,现存的,乃至文学精神和文学风格等角度来讲,诗歌的确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以抒情为主流的《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它同屈原开创的楚辞,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这一点是与西方不同的,西方文学主要起源与叙事诗和神话。但无论如何,文学源于生活,同时离不开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加工,这便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起源。
(曾 鹏项 健,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关热词搜索: 语言 技巧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