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搜神记》中蛇意象的文化背景分析

时间:2022-10-24 10: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搜神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有二十则故事详细记载“蛇”这一异物。蛇意象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搜神记》;蛇意象;文化背景

《搜神记》中出现“蛇”字的地方有74处,有二十则故事详细记载“蛇”这一异物。分析这些短文中蛇意象,我们发现有三个特点:一是,人蛇斗;二是,吉凶征兆;三是,龙蛇缘。蛇意象的出现,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蛇的态度:或恶心、或好奇、或恐惧、或崇拜。通过蛇意象的分析,我们能从中挖掘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魏晋社会背景的影响

在生产力方面,魏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虽然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下。面对森林遍布、毒蛇猛兽泛滥的大自然,人们无法抗拒。于是人们普遍相信蛇具有大自然赋予的力量。这个时期,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能力也很低,由于灾难和恐惧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神秘感。将一切人类所不能解释的事物都加以想象,并且将他们神化。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被神话,甚至被人类所膜拜。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乱的阶段,政权更迭,军队混战,国家分崩离析,多种宗教思想、淫祀之风、神灵鬼怪思想在当时社会传播、弥漫。所以关于蛇的神话故事在当时很有说服力。同时统治者利用人们的对未知物的恐惧,对蛇、龙等动物图腾的崇拜征服人民、争夺政权。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巫风盛行。佛教更是广为流传,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接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观。佛教的传入使人民对一切不可战胜的力量都处于精神崇拜中。人们相信地狱、相信因果轮回,如果违背了神的意愿就会受到惩罚,伤害了神就要遭到报复。例如第二部分人化的蛇对有恩于它的人的报答,也如由于人伤害了蛇而引起的疾病、灾难等的自然报复。

二、原始图腾观念的影响

《搜神记》关于蛇形象的故事记载,体现动物本性的蛇形象相对较少,而将蛇人化、神化的蛇形象则较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时代的人类由于对蛇的恐惧,从而产生了原始的蛇崇拜。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图腾被认为是人类的吉祥物或者是氏族的一种标志。

《闻一多全集》中提到“龙不拘泥与局部的像马、像狗、像鱼、像鸟、像鹿,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依然是蛇,龙图腾就是以蛇图腾为最强大的部落合并与融合其它图腾部落的结果。”所以闻一多认为龙的原型就是蛇,“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首先一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即所谓的‘魔那’者,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几乎所有的华夏民族都以龙为图腾。

统治者利用人们对蛇和龙的崇拜信仰来镇压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经过他们对龙蛇神秘的渲染以及与民众龙蛇图腾信仰崇拜的融合,相对于虚幻的龙来说,生活常见的蛇便成为了帝王、权力、财富、地位等的象征,蛇的出现也被人们意为国家大事发生的预兆。这便是第三部分神化的蛇形象中皇权、帝王象征的蛇形象出现的原因。《搜神记》记载的是民间的传说故事,而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图腾崇拜在后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发展,是民间文化不断演进的体现。

三、古代人类心理认识的影响

上古人几乎都是有神论者,他们认为大多数事件的发生都是上天的安排,都是天命注定的。再加上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多种宗教特别是佛教的盛行,中庸思想对人民的影响,人们对待生活中的磨难大多采取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即便他们对现实有很多的不满,但却没有勇气去改变、去反抗,总是一味妥协,然后再编造出一个又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承受一切的理由,从而转嫁矛盾,求得心理平衡与安慰。

我们从蛇的象征意义方面来看,中国蛇文化的祥瑞观念开始于我们祖先们对蛇这类动物的恐惧和崇拜,从最初本义的蛇到人化的蛇,最后到将它们蛇神、始祖般的神化和尊贵化,使蛇逐步发展成为龙——真命天子,成为权势、身份、地位和祥瑞的象征,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蛇形象的灵瑞、吉祥、神性,传达出了人们对始祖、对神灵的敬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平安、富足生活的向往。

四、作者干宝个人原因

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结晶,是作者态度感情的载体。所以任何一部作品,如果我们要去挖掘在作品的深层意义,首先要想到的就是作者个人原因。

干宝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搜神记》的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所以,干宝作《搜神记》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述的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并且杂糅佛道。不同类型的蛇形象就是他作品中众多主角的其中之一。《搜神记》中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干宝作为封建社会的史官,对于当世当代的事件、态度不能畅所欲言的时候就会借文学的方式、借鬼狐神怪的行为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所以小说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民的思想观念,是作者对时代、事件的态度。第442则故事讲的是二蛇幻为人形为争夺土地来人间打官司。二蛇争斗的背后是世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蛇意象的出现不仅与作者干宝个人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盛行等社会背景以及原始图腾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应该是,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包罗社会、自然万象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传江.试析<搜神记>中的蛇文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

[4]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红欣(1982.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济南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文学、语言学。

相关热词搜索: 意象 文化背景 分析 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