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形势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探究

时间:2022-10-23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世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在于主动适应水利经济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在分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把握国际发展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需求,适时完善实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体系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莫淑红(1972-),女,宁夏中卫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教授;宋孝玉(1971-),女,陕西安康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KCT-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6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提出,21世纪我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经济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特色以及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正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一、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伴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发展起来的。1954年原华东水利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陆地水文专业,经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使用至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培养出适应水文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水文专业人才,该专业从创办伊始至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第一阶段(1952~1993年)是指最早以“工程水文”为主要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测、报、算”能力的水文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陆地水文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7年)是指在面临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境况下及时充实专业教学内容、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的“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结合新时期国家治水新思路,这一阶段的专业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专业内涵已向工程水文、水资源水文和环境水文并重不断延伸与扩充,体现了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的交叉与综合,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以及应对新形势下的水文和水环境问题储备了大批专业知识面更广、专业素质更高的水文人才。

经过三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至2011年我国已有50所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比较固定的研究方向,建设有相应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形成了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育独有的培养特色。同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内涵也呈现出向生态水文等方向拓展的趋势。2007年以来,各相关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逐步展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方面为办学和学生就业的国际化打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专业培养体系的切实改进和完善。

二、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目标实现的举措

1.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

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依托于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环境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而建设发展。2003年以来生源质量稳步上升,其中2009~2011年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陕西籍新生的录取平均分高出陕西省一本分数线分别为25分、26分和32分,基本属于高分录取专业,生源基础良好。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的思路为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水利水电行业,适应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本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境保护、地理、地质矿产等领域从事水资源评价、规划、设计、勘测、水文预测预报和水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2.学分体系

河海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规范》是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设置的模板,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的侧重点略微有些调整,一般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所采用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学分,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均是参照教育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规范及水利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指南确定的。本科毕业的学分要求包括两部分:通过学习必须获得的最低学分是192.5,其中必修课大于等于162.5学分,选修课大于等于30学分;另外,还需要取得至少2个创新学分。最低学分192.5中有139学分是通过上课获得的,其中包括课程实验课时124,课程上机课时200;其余学分是通过参加军训、思政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环节获得。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类,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西安理工大学建立了针对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着重在培养方案制定与专业课设置、教学管理、教材选择、教学手段、教改研究等方面下功夫,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1)培养方案系统。在培养方案制定时遵循西安理工大学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以提高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构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学分制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统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专业人才。在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另外,我校对培养方案坚持每两年小规模调整,每四年大规模调整和修订,是保证专业培养方案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2)课程设置均衡。课程设置分为三大块:一是公共基础教育和通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通用型人才;二是专业类课程,包括水文测验、水文水利计算、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文预报等,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三是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应具备的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课程安排上,以科学性、顺序性、均衡性和实效性为原则,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导论等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专业课安排在高年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

(3)管理制度健全。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行校、学院、系三级管理。学校制定的《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涵盖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部门职责、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考试考务、实践教学、学籍与学位、教材工作、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一系列规章、规定和管理办法。同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在的水利水电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制定了《水利水电学院教学管理条例》、《班主任工作手册》、《水利水电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等配套管理规定。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和组织监控方式,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教材选择严谨。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为加强课程建设,保障适用、优秀的教材供应,我校制订了《教材选用和供应管理办法》,规定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及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和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尤其是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为确保每门课程选用教材均符合适用和优秀的原则,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填写教材使用计划表,报经院系主管领导同意后上报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协同院系对课程选用的教材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教材将向课程负责人提出询问,限期整改,造成不良影响者将追究课程负责人的责任。

(5)评估监督有力。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为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水平,我校制订了《教学督导条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主要教学工作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本科教学管理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教学评估管理文件。同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教学规律、办事公正且享有较高威信的离退休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深入教学班级听课,跟踪教学环节,并反馈意见,指导教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形成了评估监督—反馈完善的互动模式,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6)教学手段多元。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注重采用启发式、探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因材施教,分层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布置选作题和参加科研工作,指导自学和创新;对于基础欠佳的同学,通过加强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使其完成基本教学训练和要求。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针对专业课特点,闭卷和开卷方式并用。

三、新形势下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改革措施

正如前文所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已日渐发展为一个由多学科相互交叉支撑的专业。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水环境问题突显。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2009年水利部提出了“大水文”理念,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秉承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不辱使命。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水利水电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为了让我校培养的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应参考和借鉴河海大学等相关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

1.尝试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当扩充课程内容

尝试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可根据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与读研两种选择分别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增加反映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科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同时还应预留一定的学分空间增加开设满足用人单位工作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例如生态学和RS、GPS及计算应用软件专题等。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适应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形式,稳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水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学校对每个实践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1人1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不能发挥学生的协作潜力,也存在每个人都重复类同的简单的数据处理或方法应用的可能,不能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在这方面亦可借鉴国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小组或个人为学习主体,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考察、阅读文献、实验和计算等完成课程“Project”、“Presentation”等训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作为两个具有桥梁作用的实践环节其对本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每学年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配备优化组合的师资力量进行实践指导。但由于不同教师的信息和可用于实践教学的社会资源不同,在实现实习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可能每组指导教师的实习计划会各有千秋,也不利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此,建议在已有多种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在学科和专业教学负责人的组织下探讨切实可行、资源最优组合的专业实习方案,并将其编制成实习方案集,同时和各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受益。

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可配备专职的水文实验指导教师,建立教师+实验员的复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课程教师与专职实验教师密切配合,合理衔接,共同完成实验室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增进学生对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借助学校和学院就业指导平台,加强和水文专业毕业生潜在就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可通过定期邀请讲座和专题或聘请校友参与指导学生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对社会需求、实际工作需求的了解,获得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专业的畏惧感和盲目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支持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

基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平台,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参与水文水资源学科相关基础性和应用型学术研究,已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为了继续提升教学团队实力,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水文人才,采取有效方式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是重要举措。

5.探索具有一定灵活度的教学管理制度

可借鉴国外本科教学的管理方式,允许任课教师编制具有适度灵活性的课程教学大纲,在保证教学知识点完整的基础上给授课教师留有一定的拓展教学空间,以便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科研新成果带入课堂,科技反哺本科教学,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和思维。

四、结语

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所秉承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让我校培养的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需要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基础上把握国际发展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需求,本着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本文在分析我校现有水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提出可从扩充教学课程内容、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增进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力量的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建设具有一定灵活度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逐步完善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元芳,李国芳,王建群,等.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数理科学,2012,(12):104-106.

[2]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

[3]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动态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8-20.

[4]龙训建,叶琰.基于“2+2”培养模式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21-423.

[5]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6]张洪波,钱会,张益谦,等.面向特色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生产实习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6):108-1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相关热词搜索: 水文 水资源 人才培养 探究 新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