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肉牛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的血液原虫病,是由于感染环形泰勒虫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且呈地方性流行,我国通常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发生。该痛通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牛;环形泰勒虫病;发病特点;活体症状;宰后剖检;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1-0104-01
1 发病特点
各种蜱都可作为肉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一般来说,从每年的4月下旬或者5月初开始有成蜱出现,在7月达到最多,到8月开始呈减少趋势,到9月则彻底消失。随着蜱的出现和消失,导致该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在该病的流行地区,每年的6~8月为发病季节,7月达到发病高峰,且任何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虫体,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1—3岁的肉牛,有时新生犊牛和成年母牛也能够感染发病,这主要与蜱寄生的数量、时间以及机体的营养状况、体质强弱相关。如果妊娠母牛带虫,在生产时由于温度较高(产房温度要保持在36℃左右)造成的应激,加之体力大量消耗、损失过多水分,造成机体抵抗力减弱,有利于体内原本寄生的虫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携带虫体的蜱在牛体表叮咬时,虫体会侵入体内,在红细胞中寄生,进入淋巴结、肝脏、脾脏等细胞内开始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导致体液调节和中枢神经系统被损害,造成机体代谢异常,淋巴结发生肿大,出现自生免疫机制异常,从而使其发生严重贫血,最终由于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
2 活体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39~41.8℃,呈现稽留热,接着肩前淋巴结发生肿大,并存在痛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反刍缓慢,鼻镜干燥,有清白黏液从鼻孔流出。眼睛流泪,有时角膜呈灰色,视力减弱,可视黏膜呈黄红色或者贫血,症状严重时在眼睑下存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颈静脉出现明显波动,并啃食泥土,呻吟、磨牙,呈现非常痛苦的症状。血液呈淡红色,比较稀薄。先发生便秘,后发生腹泻,排出混杂黏液的粪便。尿液呈淡黄色或者深黄色,且尿量减少,但排尿次数增加。机体快速消瘦,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发生死亡。
3 宰后剖检
肉眼观察病死牛尸体,发现尸僵明显,体质消瘦,可视黏膜明显苍白,并存在出血斑。剖检发现血液呈浅粉红色,不容易凝固,比较稀薄,全身皮下、黏膜和浆膜都发生出血。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一般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5倍。心脏,心肌呈浅白红色,发生变性浊肿;心冠状沟散布有粟粒大小的出血点;主动脉也存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两心室被大量血凝块充满。肝脏呈土黄色,明显肿胀,达到正常大小的2倍,质地脆弱,存在灰白色结节和暗红色病灶,切面明显外翻,胆也肿大至正常大小的2-3倍。肩前、膝壁淋巴结呈暗褐红色,发生明显肿胀,长度大约为20 cm,宽度为3 cm,切面多汁且外翻。脾脏质地变脆,边缘散布有高粱粒大小的红点,并在表面突出。皱胃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存在黄白色或者暗红色结节,呈针尖至黄豆粒大;坏死后出现靡烂或者形成溃疡,且溃疡边缘稍隆起,中间下凹,周围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形成细窄的暗红色带。肾脏质地变软,发生肿大,存在暗红色的粟粒大小病灶。其他脏器没有发生异常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见血液呈暗红色,质地稀薄,凝固速度缓慢,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降低至210万~300万个,血沉速度快。小部分红细胞发生畸形,大小不均,边缘呈锯齿状;每立方毫米血液所含白细胞数为1.5万~1.9万。在病牛耳尖出取血制成涂片,分别采取瑞氏和姬姆萨氏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涂片经过两种方法染色都能够看到牛环形泰勒虫,红细胞染虫率可达到30%左右。另外,红细胞内含有1-11个虫体,虫体形态多样,如逗点状、环形、月牙形,且染色质在钝圆一端。
5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并及早进行治疗,主要是采取杀虫,并辅助采取症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病牛可静脉注射由1000 mL生理盐水、500 mL 5%葡萄糖、50 mL安乃近、40 mL安钠咖、20支80万IU青霉素、40 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加强护理,适当提高营养,避免出现继发症或者并发症。
加强饲养管理。預防该病的重点是适时进行灭蜱。要根据当地蜱的活动规律以及生活习性,制定合理的灭蜱措施,并严格按其操作,且一直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容易发病的季节,可用自来水按500倍比例稀释辛硫磷浇泼剂,在牛体、牛床、牛舍以及周围环境等处喷洒用于灭蜱,每间隔15~20天1次。同时,配合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0.2 mg/kg伊维菌素散剂口服用于灭蜱,每月1次。特别是在蜱频繁活动季节,要尽可能避免蜱及其他吸血昆虫在牛体表叮咬而传播疾病。
相关热词搜索: 泰勒 肉牛 环形 检疫 发病